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渡荊門送别中考古詩

渡荊門送别中考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6 01:44:59

渡荊門送别中考古詩?觀 刈 麥白居易,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渡荊門送别中考古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渡荊門送别中考古詩(中考古詩賞析觀刈麥)1

渡荊門送别中考古詩

觀 刈 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箪食,童稚攜壺漿,

相随饷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号香山居士,下邽(gūi)人,唐代詩人。800年(貞元十六年)中進士,曆任盩厔縣尉、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 《秦中吟》、《新樂府》,敢于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叙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詩意: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裡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着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漿水, 相互跟随給在田裡勞動的人送去飯食,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受炎熱的陽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隻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着孩兒在割麥者旁邊, 右手拾着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挂着一個破筐。 聽她望着别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糧食都已交光,隻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内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主旨: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這段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産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後發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谕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作者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隐約批評。白居易隻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其實更應該感到自疚自愧。賦稅是皇帝管的,作者無法公開反對,他隻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谕的目的。

名句賞析: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着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而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又有可能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隻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産的命運。作者在這裡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詩人自己擺進去,覺得他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别太大了,問心有愧。白居易的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喊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全詩在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作者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揭露了當時統治者的殘酷行為,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