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全視界》2022年第7期)
品憂樂情懷,悟人生境界 ——基于《嶽陽樓記》的“1 X”群文閱讀
文/ 劉 靜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教學文本
文本一《嶽陽樓記》;文本二、三、四均選自《群文閱讀初中讀本(九年級上冊)》,分别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顔子第二十三》《晚遊六橋待月記》
議題分析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超越了僅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側重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與政治抱負,曆來為人們所稱道。本議題由《嶽陽樓記》生發,意在引導學生通過“1 X”的群文閱讀,深刻領悟範仲淹的憂樂觀,理解不同社會曆史文化背景下産生的不同憂樂觀,探究其産生的根源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課堂閱讀時,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比較閱讀法、關聯閱讀法,訓練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評價等思維。
文本解讀
《嶽陽樓記》:本文表現的範仲淹“先憂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是本議題的生發點;與其他文本的比較閱讀,能使學生深刻體會範仲淹在數度被貶、政治失意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先憂後樂”情懷的可貴。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鮮明地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可以視為後世文人先憂後樂、兼濟天下憂樂觀的發端,更是範仲淹先憂後樂思想的根源;通過與《嶽陽樓記》《顔子第二十三》的比較閱讀,可使學生理解範仲淹憂樂觀的根源和儒家憂樂觀的顯著特征。
《顔子第二十三》:人生天地間,很容易受到外物的影響,但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周敦頤認為,其原因是“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顔回不慕榮利、清高自守、追尋内在的富足,因此外物的好壞不能動搖他的操守;通過與《嶽陽樓記》《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比較閱讀,可探究大同之下的小異。
《晚遊六橋待月記》:表現作者月下遊西湖的别趣和不同于俗世的情趣,體現他能欣賞獨特美景的自得之意、不同流俗的清高自賞之情,傳達出非儒非道的憂樂觀;将之與前三個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可辨析憂樂觀的不同類别,探究其産生的根源并進行評說。
教學重難點
1.深刻領悟《嶽陽樓記》中範仲淹的憂樂觀。
2.理解與辨析不同思想流派的憂樂觀,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課程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教學準備
前置學習:
1.《嶽陽樓記》新授課的學習。
2.反複朗讀《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顔子第二十三》《晚遊六橋待月記》并疏通文意。
二、教學流程
(一)通讀,知曉憂樂觀
師引導:這四個文本從不同側面表達了作者對于憂樂的态度。請同學們浏覽文章,勾畫出能體現作者對于憂樂的态度的語句,并說一說它們的含義。
學生在前置學習的基礎上,再次浏覽四個文本,勾畫語句,說說含義。
師生課堂交流。師明确:
《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含義略)。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國君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人民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人民的憂愁為憂愁,人民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顔子第二十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間有最寶貴最值得人們喜愛,也是可以尋求到的事物,它與富貴貧窮無關,人們着眼于這最可貴的事物就會忽略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的東西。
《晚遊六橋待月記》:“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這句話的意思是這種快樂隻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凡夫俗子述說呢。
師小結:通過聚焦文本中鮮明體現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的語句,我們可以較快把握作者對于憂樂的态度。不同文體的關鍵語句,尋找方法不盡相同,《嶽陽樓記》和《晚遊六橋待月記》這類散文,主要關注其中抒情議論性語句,《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顔子第二十三》這類論說文,則主要聚焦其中結論性的語句。
(二)比讀,辨析憂樂觀
1.師引導:這四個文本,作者對于憂樂的态度是否相同呢?請根據作者的憂樂觀将之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
學生閱讀并分類,在小組中分享交流。
師小結:總體來看,我們可以将這四個文本分為兩類,前三篇為一類,後一篇為一類。《嶽陽樓記》《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顔子第二十三》體現為精神之樂。作者内在精神力量強大,不管自身與外物如何,都會堅守為國為民、赤心報國或是貧賤不移、清高自守的初心。《晚遊六橋待月記》體現為物質之樂。作者玩賞外物,内感于心,心境受外物影響而移易。
2.師進一步引導:前三個文本體現出的憂樂觀大緻相同,但又有差異。請同學們進一步閱讀,将它們進行細分,并說明分類理由。
學生再次閱讀前三個文本,同中求異。
師小結:我們進一步辨析前三個文本,就會發現可以将它們進一步進行分類。其中《嶽陽樓記》《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為一類,《顔子第二十三》為一類。前兩個文本鮮明體現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更是後世文人先憂後樂、兼濟天下憂樂觀的發端。範仲淹正是躬身踐行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無論窮達,都一心為民。後一個文本通過探尋顔回“樂乎貧”的原因,強調安貧樂道、達觀向上的精神追求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顔回體現了典型的“窮則獨善其身”的立身處世之道。
(三)聯讀,評說憂樂觀
1.師引導:這樣一些不同憂樂觀的形成,有其特有的社會曆史文化背景。接下來,請同學們聯系下列助讀資料,探究這些憂樂觀産生的原因。
助讀資料一:
《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字希文,吳縣人(今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裡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嶽陽樓記》時,範仲淹正在鄧州做知州。——《〈嶽陽樓記〉賞047析》,袁行霈
助讀資料二:
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章句(上)》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孟子·梁惠王(上)》
助讀資料三:
孔子謂顔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顔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内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于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莊子·雜篇·讓王》
顔回曰:“……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史記·孔子世家》
助讀資料四: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緻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閑,他覺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袁宏道幾經陳請,卸去了吳縣知縣一職,終于遊覽了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流連于美麗的湖山之間,洋洋灑灑寫下二十六篇西湖遊記。《晚遊六橋待月記》是這組遊記中的第二篇。
學生分小組合作閱讀,交流看法。師生課堂交流。
師小結:第一類憂樂觀産生之際,社會戰亂頻繁,動蕩不安,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儒家思想勃興或者占據社會主流價值觀。因此,儒士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政治事務,弘揚儒家仁愛、民本的思想。第二類憂樂觀雖也産生于朝廷政治腐敗、國家内憂外患之際,但由于文化觀念的急劇變化,儒士由重視家國轉而更加崇尚思想與個性解放。因此,部分文人開始努力張揚人性中的自然欲求,回避社會責任。
2.師進一步引導:這兩類反差較大的憂樂觀,你更欣賞哪一類?結合文章,聯系現實具體說一說。
學生思考,班級交流。預設:
更欣賞類别一:前三個文本鮮明體現出儒家積極進取的憂樂觀。無論外界環境的好壞或自身處境的順逆,都不動搖自己的理想追求。顔回面對亂世選擇獨善其身,以安貧樂道、達觀自信的人格力量感染世人。範仲淹更是無論窮達,都全力為民,奮力承擔社會責任。正是這樣一些敢為人先、樂于奉獻、勇于承擔的儒士,才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向前。
更欣賞類别二:《晚遊六橋待月記》傳達出非儒非道的憂樂觀。作者既否定儒家的社會承擔,又鄙視道家清高的個人操守。努力張揚人性中的自然欲求,超脫于俗世之外。在晚明後期政治極度腐壞、階級矛盾急劇激化、思想文化觀念重大變革的社會背景下,這種不再負載儒士傳統的社會曆史責任感的憂樂觀也無可厚非。
三、結語
心系蒼生、憂樂天下,或是沉醉美景、樂而忘憂,并非悲喜等情緒的簡單表達,而是古代文人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和特殊的人生階段體現出的情操與志向,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憂樂觀無正誤之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