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尚瞰 讀史專欄作家
東漢時,有一個叫王符的人,性情耿直,不肯随波逐流,因此仕途坎坷,于是隐姓埋名,化名潛夫,寫了一本《潛夫論》。在這本書裡,他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
這就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成語的真正出處。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智通達;隻聽一面之詞,或聽信讒言,就會昏昧糊塗。
中國曆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最善于兼聽納谏。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谏,且常能屈己納谏,實行了許多開明的政策,也才有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是唐初名臣,他常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一生對皇帝據理力谏達200多次。魏征病逝後,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個道理雖然人人都懂,一些領導幹部對此還懂得更多,并常常以此教導下屬。可他自己卻往往偏聽偏信,做出一些糊塗得不能再糊塗、錯誤得不能再錯誤的事情。
一些領導者一是愛聽一邊倒的話,既不分析,又不調查,解決問題常常或輕或重,或左或右,難以公正。
二是愛聽符合自己心意的溢美之辭,聽後飄飄然,忘乎所以,而聽到批評逆耳之言則如刺在喉,暴跳如雷。
三是愛聽“上言”,不愛聽“下言”,對上級的話不作分析,一概盲從,對下級和群衆的聲音卻置若罔聞,愛理不理。
四是愛聽“親言”,不愛聽“疏言”,對于關系親密的身邊人、“圈内人”的話堅信不疑,對于關系疏遠之人則持排斥态度。
凡此種種,雖然也在聽,但隻是偏聽。
作為一個領導,隻有當他在作出決定、決策之前,多方面聽取意見,包括反對的意見,這個決定、決策,才更加接近客觀實際,才會減少失誤。如果偏聽,心存偏見于一側,那麼無疑此人終将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要做到兼聽,一是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從心底裡崇尚說真話,提倡和贊賞說真話,鼓勵和支持人家說真話。
二是要有寬廣的胸懷和度量,聽到一些過激的語言,不要氣惱,要寬容、忍讓,耐心地讓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分清是非,這樣才不緻于堵塞言路,萬馬齊喑。
三是要做到四防:一防感情用事,不能隻聽親近者的話,對關系親密的身邊人、“圈内人”的話以及“枕邊風”堅信不疑,不辯真僞。而對于關系疏遠之人或認為是“異己”之人的話則持排斥的态度。二防個人好惡,力戒隻聽自己喜愛聽的話,而拒聽自己不願聽的話,更不能聽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贊美之詞就眉飛色舞,沾沾自喜;而聽到批評、指責之言則如骨鲠在喉,暴跳如雷。三防先入為主,避免誰先說話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四防不聽“下言”,隻聽“上語”,特别要反對那種對下級和群衆的聲音置若罔聞、愛理不理的态度。
總之,當“話不投機”時,領導者要坐得住,聽得下去,要有豁達大度的風範,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有兼聽則明的睿智,做到好話孬話都能入耳;要有虛心納谏的誠意,做到“言者無罪”;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做到聞過則喜。
是不是所有的單位部門領導都有這種心胸和眼光呢?我看不見得。有的人自以為萬能,嫌聽取群衆意見為多事,愛搞“一言堂”,自己說了算。如果身邊再有幾個擡轎子的“好漢”,整天吹吹捧捧,就更加忘乎所以了,這時候還聽得進群衆的意見和呼聲嗎?我以為,一個高明的領導,就高明在他的言談舉止都有利于廣開言路,決不讓别人“欲說還休”!
作為領導者,要有勇氣,甚至硬着頭皮去聽取不同意見或反對意見。正确的話要聽,錯誤的話也要聽;悅耳的話要聽,刺耳的話也要聽。隻有聽取多方面意見,才能避免片面性和絕對化,才能從中汲取正确的東西,開闊視野,豐富工作思路。這就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