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5日晚間,為期12天的第72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衆望所歸之下,導演奉俊昊憑借《寄生蟲》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大獎,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事實上,《寄生蟲》也是今年戛納唯一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獲獎影片,其他諸多獎項存在争議。
韓國導演奉俊昊憑借《寄生蟲》摘得金棕榈獎杯。視覺中國 圖
金棕榈是獻給韓國電影百年紀念的最好禮物
奉俊昊的《寄生蟲》以喜劇的形式對準當下韓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問題,講述住在廉價的半地下室出租房裡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無業遊民。在兒子隐瞞真實學曆,去一戶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擔任家教後,一家人的生活漸漸起了變化,但豪宅裡隐藏的一個秘密,又讓他們的命運急轉直下。影片的情節鋪陳幾經反轉,出人意表又極富黑色幽默,同時不乏一針見血直逼階級問題本質的深度。在今年戛納場刊的打分中,拿到最高的3.5分。
今年戛納的場刊打分表,黃色标注那一欄為《寄生蟲》。
在獲獎後的媒體采訪中,奉俊昊表示,之所以在出發前往戛納前,跟韓國媒體說不要對拿獎太抱希望,是因為在他看來,這部電影的人物和故事是韓國社會中的典型,外國人不一定能理解。他解釋說:“表面上看,這部電影是關于一個富有的家庭和一個貧窮的家庭,但它其實是我對未來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的思索和看法。”
金棕榈獎得主奉俊昊出席記者會。
談到獲獎感受,奉俊昊說:“今年恰恰是韓國電影誕辰一百周年,我想它是獻給這一紀念的最好禮物。”他也強調了自己對類型片的情有獨鐘:“拿到金棕榈讓我很吃驚,但更吃驚的是,評委會居然會把大獎給一部類型片。我一直就是個類型片死忠粉,所以這點讓我今天覺得格外開心。”
《寄生蟲》海報
除了導演工作之外,《寄生蟲》的劇本也出自奉俊昊本人之手,被問到如何能寫出這個故事。奉俊昊說:“首先,當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先入為主去想它該是什麼類型。我經常會坐在咖啡店裡,聽着周圍人天南海北閑聊,這給了我很多靈感。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隻有一次我是刻意想打破類型片的傳統,那就是《漢江怪物》。因為我實在讨厭之前的那些怪物片,一個大東西沒事在那裡一晃就是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而《漢江怪物》裡它隻在開頭13分鐘出現。”
《寄生蟲》劇照
奉俊昊也重申了已故韓國導演金绮泳對他的影響,表示《寄生蟲》的靈感正是來自他的代表作《下女》。而在談到這次拿獎對韓國電影的意義時,奉俊昊說:“2006年,我去法國電影資料館參加了金绮泳導演的作品回顧展。我發現法國的觀衆很喜歡他的作品,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雖然我今天在戛納拿獎了,但我不認為自己是唯一能代表韓國電影的導演。韓國電影史上誕生過很多大師級導演,而我隻是運氣很好,能從韓國走向世界。而且,我也相信,越來越多的韓國導演的作品将來會走向世界。也許,我這次拿獎多少會讓其他地方的人對韓國電影産生點興趣吧。”
《寄生蟲》計劃于5月30日在韓國公映。
《寄生蟲》劇照
“政治風暴”席卷戛納
以主競賽單元的21部入圍作品來看,今年戛納電影節的競争原本應該格外白熱化,畢竟其中既包括肯·洛奇、達内兄弟、昆汀·塔倫蒂諾、特倫斯·馬力克、阿布戴·柯西胥五位曾經拿過金棕榈獎的導演。此外,還有阿莫多瓦和澤維爾·多蘭這樣多次帶着作品來到戛納參賽的老熟人。然而,最終以上的諸位,連金棕榈的葉邊都沒有摸到。隻有達内兄弟将鏡頭對準身負極端宗教思想少年的新作《年輕的阿邁德》獲得最佳導演獎,這也是他們繼1999年及2005年分别憑借《羅塞塔》和《孩子》兩獲金棕榈大獎,以及2011年憑借《單車少年》獲得評審團大獎後,第四度在戛納拿獎。
除此之外,其他獎項多被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電影人獲得。其中争議最大的要屬相當于第二名的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是現年36歲的法國導演瑪缇·迪歐普(Mati Diop)的長片處女作《大西洋》。這結果一揭曉,記者所在的媒體中心裡,立刻爆發出一陣巨大的噓聲。該片以悲觀的視角凝視非法移民女性的遭遇,在場刊打分中拿到2.8分,對處女作來說其實也算差強人意。隻是,在今年的入圍影片中,它是否确實有資格拿到僅次于金棕榈獎的評審團大獎,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号。
相當于第三名的評委會大獎今年下了雙黃蛋,獲獎導演同樣也是兩位新人。現年39歲的法國導演拉吉·利根據他的短片拓展而成的長片處女作《悲慘世界》,聚焦的是巴黎移民聚集區中警察與年輕人的對抗。另一部獲獎作品《巴克勞》出自巴西導演儒利亞諾·多赫内利斯和小克萊伯·門多薩,影片以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基調,講述一個在地圖上消失的村莊,陸續發生離奇的死亡事件,其後的劇情幾經反轉,影像風格暴力血腥。
巴勒斯坦導演伊利亞·蘇雷曼(Elia Suleiman)以雅克·塔蒂風格呈現的喜劇《必是天堂》被特别提及,該片講述一名巴勒斯坦導演——即蘇雷曼本人——在巴黎和紐約的所見所聞,直截了當為他的祖國大唱頌歌,對西方世界極盡嘲諷之能事。
以上這些作品,加上聚焦階級關系的金棕榈大獎得主《寄生蟲》,不難看出今年戛納的評委們對于臧否政治議題和社會問題的影片格外推崇。事實上,不僅是這些獲獎作品,沒有獲獎的入圍影片也不遑多讓。肯·洛奇的《對不起,我錯過了你》對準資本主義社會頑疾;還有賈木許的《喪屍未逝》,就算他本人否認與政治有關,但觀衆還是一樣就能看出其對特朗普政策的吐槽;奧地利女導演傑茜卡·豪絲娜(Jessica Hausner)執導的英語片《小小喬》則讓人不免聯想到英國脫歐的問題。
原本倘若一概而論的話,歐洲三大電影節中,柏林最推崇反映政治主張和社會議題的作品,威尼斯最看重藝術上劍走偏鋒的作品,而戛納電影節則是處于兩者的中間,為各方面都達到高水準的“六邊形”作品是瞻。而像今年這樣如此政治的一屆戛納電影節實屬罕見。
章子怡為最佳男演員獎得主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頒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獎項揭曉前,原本坊間流傳今年的金棕榈大獎确定要給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半自傳式的新作《痛苦與榮耀》,畢竟他此前五度入圍,卻始終未能摘金,今年戛納是時候“還債”了;而這部作品的場刊打分為3.3,僅次于《寄生蟲》——論資曆、論水準,都不至于招緻太多的非議。然而,最終這部作品僅幫助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回一座最佳男主角獎。看來在動蕩不安的大時代下,充滿回憶的溫柔之鄉終究還是過于遙遠。
今年有兩位女導演獲得獎項,與去年持平。除了瑪缇·迪歐普的評審團大獎外,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的《年輕女子的肖像》獲得最佳劇本獎。再算上幫助英國女演員艾米麗·比查姆(Emily Beecham)赢得最佳女演員獎的《小小喬》,也就是說今年入圍的四部女性導演作品中,最終有三位的作品獲得獎項,超過了半數。
由此可見,在保證性别平等的5050x2020協議下,女性導演的作品的确在戛納越來越受重視。至于戛納藝術總監福茂在本屆電影節開幕之際,引用阿涅絲·瓦爾達導演的說辭——“千萬不要因為一部電影的導演是女性就選它。選它,得因為它本身配得上這個榮譽”,是否也同樣獲得踐行,恐怕隻有電影節的主辦方和今年的各位評委們心知肚明了。
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寄生蟲》奉俊昊(韓國)
評委會大獎
《大西洋》瑪缇·迪歐普(法國/塞内加爾)
最佳導演
《年輕的阿邁德》達内兄弟(比利時)
最佳女演員
《小小喬》艾米麗·比查姆(英國)
最佳男演員
《痛苦與榮耀》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西班牙)
最佳編劇
《燃燒女子的肖像》瑟琳·席安瑪(法國)
評審團獎
《悲慘世界》拉吉·利(法國)
《巴克勞》朱利亞諾·多内萊斯、小克萊伯·門多薩(巴西)
評委會特别提及
《必是天堂》伊利亞·蘇雷曼(巴勒斯坦)
短片金棕榈
《我們和天空的距離》 Vasilis Kekatatos
短片單元特别提及
《MONSTRUO DIOS》 Agustina San Martin
金攝影機獎
《我們的母親》 凱撒·迪亞茲(危地馬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