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08:54:44

《宋史·律曆志》

晉朝天文學家虞喜(281-356年)在《宋史·律曆志》所言:“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

有學者依據“歲差紀年法”推知:“堯帝所處的時代,當據虞喜所處年代,約2700年前,亦即:據虞喜39-49歲盛年期的326-336年,上推2700年,約略可知:堯帝所處年代,應為西元前2374-前2364年前後,與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推算堯帝即位元年為西元前2357年,相差僅7年。

冬至日的中天星宿為昴星(金牛座),與《尚書·堯典》所記完全一緻,這就是“歲差紀年法”

歲差、章動

在外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并不保存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斷發生變化。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歲差,而其周期運動則稱為章動。

歲差和章動引起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運動,對恒星的位置有所影響,據說,西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是歲差現象的最早發現者。

在中國,西元四世紀,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歲差并定出冬至點每50年後退一度。

據說,牛頓是第一個指出産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亮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繞着黃道面的垂直軸旋轉,在空間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26000年。

在曆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着黃道相對于背景的恒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讨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

在曆史上,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确實的的時代和日期并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圖 黃道歲差和赤道歲差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1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于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體認到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分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并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于慣性空間的移動。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于其他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緻黃道面相對于慣性空間的移動。

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他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産生微笑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将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什麼是歲差?

歲差是天文學上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緻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比如地球就存在着歲差,地球的自轉軸會因為重力作用而發生一個大圈漂移,漂移的軌迹能夠掃出一個圓錐形,大約以26000年為周期。簡單理解的話,可以理解為陀螺在旋轉過程中做的圓周擺動。

歲差帶來的後果就是北極星位置會發生改變。

我們現在所說的北極星是小星座α,中國也叫勾陳一。而因為地球自轉軸擺動的原因,北極星并不是永恒不變的。

比如4800年前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而我們今天的勾陳一距離真正的北極角距還差1°,目前地球自轉軸正以每秒15角秒的速度接近“北極星”,大概等到公元2100年的時候它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北極星。

此後,地球自轉軸北極指向的天空将逐漸遠離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後,仙王座γ星将稱為北極星。

到西元14000年前後,天琴座α星織女星将獲得北極星稱号!

圖 地軸指向“北極星”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2

圖 天球外視角看地球進動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3

圖 地軸“進動”動态圖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4

圖 地球“進動”在天球北天極畫的北極星輪轉大圓圈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5

圖 歲差産生的北極星對應星座變化圖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6

圖 十萬年前-十萬年後的北鬥七星變化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7

另外說一下,地球自轉軸擺動一周大概需要26000(25800年左右)年,而這兩萬六千年的時間“北極星”的稱号已經輪了一圈了哦!并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那樣需要10萬年。】

“二分二至”與西曆

由此,我們知道了曆法中需要有“二分二至”,西方曆法沒有這一點,就必然不可能是制定曆法的地方!

中國曆法需要符合實際天象,所以對日食、月食等的準确性非常重視,才能制定出精确性、準确性高的曆法來,我們所知道的西曆的置閏規則,根本不需要對曆法精度進行改進,也就無需再進行天文觀測了!西方沒有理由對曆法進行修訂!

因為有“二分二至”,才能知道“歲差”的概念,如果沒有這一點,是根本無法明白為什麼中國曆法需要經常修訂,因為春分點會西移,每年都不會回到同一位置上!

  

西曆沒有“春分點”,又怎麼會知道“回歸年”的天數變化!

  

同樣,“春分點”是黃道與天赤道的升交點,我們會看到“黃道”和“天赤道”,說明中國曆法早就知道黃道、赤道的概念了,無需西方來教,西方也根本不可能懂得這一點!

  

為什麼?

  

因為西方根本沒有“天赤道”的概念,“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這是為了解決地球赤道無法觀測而出現的,說明我們的祖先多麼聰明,想出這樣的辦法來!

圖 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8

沒有“天赤道”,就無法得到“春分點”,因為春分點是黃道與天赤道的升交點!

沒有“天赤道”,也就無法得到天赤道附近的天象,西方根本就可能有全天空的星象圖!

沒有“天赤道”,自然也就無法制定曆法,因為天赤道是基于中國的“天球赤道坐标系統”而存在的,二十八宿就是通過這個系統可以進行天空定位,這樣才能獲得地球上的時間!

  

圖 古代去極度、入宿度的概念,就是天球坐标系統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9

大家看看,西方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在明代教中國曆法知識嗎?!

圖 節氣點西移的真正原因——地軸進動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10

圖 節氣點的西移導緻回歸年小于恒星年

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歲差)11

西曆沒有節氣,因為這需要“黃道”和“天赤道”的概念,兩者交叉的交點會移動,不知道這些,是不可能發現“歲差”的,也根本就不可能輕易的知道“歲差”概念

西方特别厲害,西方據說是:

“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編制一本包含1,022顆恒星的星表時,把他測出的星位與150多年前阿裡斯提留斯和提莫恰裡斯測定的星位進行比較,發現恒星的黃經有較顯著的改變,而黃緯的變化則不明顯。

在這150年間,所有恒星的黃經都增加約1°5。喜帕恰斯認為,這是春分點沿黃道後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點每100年西移1°。這是歲差現象的最早發現。”

這裡說的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概念,中國古代把“歲差”稱作“交點退行”!

誰能告訴我,沒有“天赤道”的西方為什麼會能發現這個“黃道”和“天赤道”的交點,還能知道是“春分點沿黃道後退所造成的”!

總是有人以為天文曆法裡的“發現”、進步特别容易,西方就是特别容易出“天才”、“全才”!通常一個人就能完成中國古代千年積累才能得出的結論!弄得好像中國曆法人才特别少,特别傻,為什麼沒有西方那麼容易出各種天文發現!

  

為什麼不仔細想想!什麼不需要積累?隻有抄襲不需要積累!西方各種天文知識,在中國古代隻要懂得天文的,都能知道!

“黃道”:黃道是地球公轉而形成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今天的天文學告訴我們,地球繞着太陽做橢圓形軌道運行一周,這條運行路線就叫着“黃道”。然而人類從地球上觀察太陽運行,黃道實際上則是太陽一年裡在天球上運行的軌迹。

誰能告訴我,這個概念在今天很簡單,大家都以為中國古人都是傻瓜,天文學知識都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那麼請問,誰來替西方站在太陽系中看到這一切的!這樣的結論有意義嗎?在地球上,能夠得到符合地球上觀察的天象嗎?!

當然,實際上西方黃道、天赤道、白道的概念都不會有,西方傳教士們在明代“教”中國曆法的時候,連天文台都沒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