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納科技醬曾經在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多年,身邊的朋友常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什麼是納米科技?”。
簡單來說,納米科技就是在納米尺度(1到100納米)上進行的科學、工程和技術。顯然,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是對極小事物的研究和應用,可以應用的科學領域非常廣,包括化學、生物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也包括現在“卡脖子”領域——芯片。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納米科技。
納米科技的起源納米科技這一個概念起源于一位名叫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物理學家,早在1959年12月29日,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他發表了一篇題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著名演講,在這篇演講中,費曼描述了一個科學家能夠操縱和控制單個原子和分子的過程,并提到了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背後的思想和概念。
在費曼演講之後十多年,在對超精密加工的探索中,谷口教授正式創造了納米科技這一術語。直到1981年,随着能夠“看到”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發展,現代納米科技才開始出現。
納米科技的基本概念很難想象納米到底有多小,一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裡舉幾個例子:
在納米世界,我們可以觀察和控制單個原子和分子。要知道,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和房子,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原子這樣小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即使借助中學科學課上常用的顯微鏡也看不見,隻能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或原子力顯微鏡(AFM)才可以。
納米科技的應用雖然現代納米科技還是新生技術,但納米材料我們已經使用了數千年了。早在1600年前的古羅馬人制作的一隻高腳杯,當光線從前方照射時杯子呈現綠色,當光線從後方照射時呈現紅色,人們一直不知道其中原因。直到最近科學家将高腳杯的玻璃碎片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玻璃中溶入了金和銀顆粒,其直徑大約50納米,這隻有鹽粒直徑的千分之一。這說明高腳杯的制造過程中使用了類似現代的納米工藝,能夠将物質分解成原子和分子等級。
如今,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可以利用全新的科技手段和工具,尋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有意地在納米尺度上制造材料,以利用相比大尺度材料而言增強的特性,例如更高的強度、更輕的重量、更好的光譜控制以及更大的化學反應性等。
納米科技應用範圍很廣,包括衣、食、住、行、醫等方方面面,不過大家聽得最多的或許就是芯片了,芯片為什麼人家能卡我們脖子,原因就在于芯片就是納米尺度上進行制造的,涉及高精度設備,如光刻機。
納米科技未來展望對于未來納米科技的發展,2017年上海市科技啟明星盧靜副研究員(@國納科技醬前同事)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随着納米制造設備和表征技術的發展,納米材料的應用将會更加廣泛與便捷。例如:原子層沉積設備原都由國外壟斷,現在國内已經有成熟的設備生産商,這降低了納米科技的應用成本;早期廢水治理僅針對工業廢水等,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原生态的水域環境保護;拉曼檢測之前隻有實驗室才能進行,現在已經有手持拉曼檢測儀可以現場快速操作了。總之,無論是認識和技術的改變,都給納米材料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
國納科技醬認為,納米科技是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學科,涉及各行各業,也關乎民生,這是一個我們必須占領的科研高地。我們有理由相信,随着大家對這個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視,我們會迎頭趕上,推動更多的原始創新、構築納米科技和産業發展“高樓”的基石。#知識創作人第七季##我來科普##科普一下#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讨論。我是@國納科技醬,百家匠心計劃扶持創作者,百家榜上榜創作者,專注空淨/新材料/節能環保,點評泛科技資訊。
重要聲明:此處所發表的文章是作者國納科技醬原創作品,版權歸國納科技醬所擁有,圖片來自互聯網。轉載請标明原創作者及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