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Meta這個詞,大多數人可能都很陌生。如果我們直接百度的話,會得到以下結果。
看着就讓人一頭霧水,這跟遊戲有什麼關系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
什麼是MetaMeta是一個源自希臘語的詞語前綴,給出一個貼切的中文翻譯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這裡我就借用MetaFiction(元小說)的概念,将它譯作“元”。Metagame即為“元遊戲”。
元遊戲是個什麼東西?有一種說法是“元小說是關于小說的小說,那麼元遊戲就是關于遊戲的遊戲”。
這種說法我不完全認同,在我看來“元”更貼切的意思是:高于、超出。所以遊戲中的Meta元素就是:高于、超出遊戲本身的内容。
這樣說可能太籠統了,所以我就舉幾個例子
艾希
史丹利的寓言
艾希和史丹利的寓言中那個絮絮叨叨、不停吐槽你的旁白
心跳文學部中一本正經叫出你名字的莫妮卡
尼爾機械紀元的最終結局,輔助機會問你:這個遊戲的玩家,你在最後的遊戲中失去了數次生命。你是明白痛苦與苦難的人。你打不打算拯救弱者?
這幾個設定是不是都很特别?特别在哪裡呢?
在一般的遊戲中,玩家扮演的是一個全知全能類似“上帝”的角色,即便遊戲廠商用更好的畫面音效、用第一人稱、固定視角、qte互動、劇情分支等方式力圖增強代入感,但玩家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玩遊戲,難免有一種隔閡感。
但這些遊戲設定則突破了次元壁,遊戲裡面的角色知道玩家的存在并且操縱着他們,甚至還會跟玩家進行互動。因此,在我們看着遊戲中的角色時,他們好像也在透過屏幕注視着我們,是不是突然有點毛骨悚然的感覺?
這就是采取meta元素達到的一種特殊效果。
打破第四牆
第四牆,指在鏡框舞台上,一般寫實的室内景隻有三面牆,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牆,被視為“第四堵牆”。它的作用是試圖将演員與觀衆隔開,使演員忘記觀衆的存在。
打破了這面牆,演員就走下了舞台直接與觀衆對話,看過春晚的同學應該就知道是什麼樣的了。
而在遊戲中則常表現為上面提到的角色與玩家直接互動,這樣做就大大提高了玩家的代入感,讓玩家好像置身于這場冒險之中。試想一下習慣超脫在遊戲之外玩家,突然間被拉下神壇,是不是會有極大的震撼感。在你和角色直接互動了一段時間後,你還能将它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虛拟人物,任你宰割嗎?
結語在我看來,meta作為近年來一個很時髦的遊戲元素,它的意義并不隻是增加遊戲代入感這麼簡單,它還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我們現在玩的遊戲在被制作出來時,劇情、結局等就已經被注定了,甚至我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反應、情緒都在開發商的考量之中,玩遊戲時我們真的就如“上帝”那般的随心所欲嗎?而meta就是将這個問題擺到了台前,到底是我在玩遊戲,還是遊戲在玩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