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這本書中的情節?一想到魯迅,同學們是不是很容易想到那個面容冷峻、眉毛濃密、嘴唇上都是胡子的男人,說話半文不白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許他還是你中學時代不怎麼喜歡的一個“作家”,不喜歡的原因呢?一言難盡啊像仰望星空一樣去仰望一個似乎少了點人間煙火氣的“聖人”,肯定有心理差距,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童年這本書中的情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想到魯迅,同學們是不是很容易想到那個面容冷峻、眉毛濃密、嘴唇上都是胡子的男人,說話半文不白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許他還是你中學時代不怎麼喜歡的一個“作家”,不喜歡的原因呢?一言難盡啊!像仰望星空一樣去仰望一個似乎少了點人間煙火氣的“聖人”,肯定有心理差距。
但是,當我們走進他的《朝花夕拾》的時候,也許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魯迅,一個更親切、更豐滿的魯迅。
1
先了解作者和創作經曆 再去走進作品
那麼,又該如何消除這部經典名著與學生之間的隔膜呢?
“《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都對魯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不妨把這些内容聯系起來考察,可以更全面地認識魯迅的成長經曆,有助于破除我們對魯迅先生的隔膜感。”教材中專題探究“魯迅的童年”中的這段表述,就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首先,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助讀資料,多角度了解魯迅先生,消除對作者的隔膜。先了解作者和他的創作經曆,再去走進作品。
然後,我們用5天時間,将全書快速閱讀一遍,完成對文章大意的把握。
最後,運用跳讀和精讀選擇比較重要的或較有興趣的作品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中,要注意文章的用詞用句,也要仔細體會作者的感情,思考作品的主題,并且随時在文旁批注。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自主制定讀書計劃,完成讀書記錄卡,初步領會整本書閱讀的方法。
2
從童年回憶中讀取魯迅的思想
《朝花夕拾》堪稱散文中的經典之作,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在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閱讀時在充分感受作者的靈活思路之餘,應把握住作品中包含的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朝花夕拾》原名為《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于1926年創作的10篇
回憶性散文,是他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另有《小引》和《後記》。
這些散文由于具有很強的回憶性,所以被稱為“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大多描述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為我們展現了魯迅性格愛好逐漸形成的過程。
散文的前7篇描寫了他在紹興時的家庭與私塾生活,彼時的魯迅還處于孩童時期,因此散文多帶有孩童的童真;後3篇散文記錄了他從家鄉到南京,後來又到日本留學,最後回國教書的經曆。
這10篇散文組成的《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見證,同時也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場景。
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内心世界。
它将回憶與現實融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改革的關注,對于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具有重要價值。
3
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将“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幻化為“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從記憶中抄出”,“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更多展現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讨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颠沛流離的生活。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隻工作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也是污濁的。魯迅在這裡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
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魯迅在以兒童的目光追憶往昔的同時,又以成年人的眼光來做出新的評論,提供了一個關于風俗、瑣事和人物美醜的價值觀念。
4
要把握“史”與“詩”的結合
《朝花夕拾》的文體特征是“史”與“詩”的結合。“史”指作品的文獻性質,“詩”指作品的文學價值。《朝花夕拾》的内容經過了記憶的篩選,正如魯迅在《小引》中所言,“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所以其中哪些是藝術虛構,哪些是無意失真,無法予以準确判斷。
比如“百草園”。
在魯迅弟弟周作人筆下,百草園是一處“荒園”,有“一座大的瓦屑堆”“靠門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隻糞缸”“無生物”“長着一株皂莢樹”“最為兒童所注意的,是黃瓜和蘿蔔”(《魯迅的故家·百草園》)。以上是一個老年人的記實性描寫。
而在魯迅筆下,百草園内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蹿向雲霄裡去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是童心世界中的“百草園”,跟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形成了兩個天地。周作人筆下呈現的是生活的真實,亦即“史”;魯迅筆下呈現的是藝術的真實,亦即“詩”,這也相當于魯迅記憶中兒時吃過的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那滋味會勝過成年後吃過的所有美味佳肴。
隻有把握了“史”與“詩”的結合這一根本特征,才能更好地閱讀《朝花夕拾》這部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