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11 12:55:46

教學充滿挑戰性與不确定性,因為教學問題永遠不會消失,教師據此而采取的教學行為因而境遇性的、非完全規定性的,需要不斷地通過反思性的研究進行磨砺和追問,不斷地審視其合宜性和恰當性。“很少有教育學的問題能夠當場或以一夜之間就能消除。相反,我們必須學會與這些情境相協調以及互相之間如何相處。”“教育的本質更主要是一項規範性活動,而不是一種技術或生産活動。這種規範性的活動不斷地期望教育者以一種正确的、良好的,或恰當的方式從事教育活動。”當教師以這種态度和方式工作時,其工作就是專業化的,當教師持續以這種态度和方式工作時,就形成了自身的專業生活方式。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與教育教學理論從疏離走向結合)1

一、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必要性

教師的現實教學生活即日常教學生活,是指在學校中每天發生和進行的課堂教學以及種種事務性工作,久而久之它具有了慣常性的特點,教師甚至不加反思地、機械地應對教學工作。因為“人的某種行為模式或解決某種問題的活動方式經過專門的訓練或多次的重複而固定為一種習慣的行為模式或活動方式,這樣一來,參與這些活動的思維因素同這些行為模式或活動方式一道内化為人們以後自在地、得心應手、不假思索地運作的日常經驗思維圖式。”由此,會使教學本應具有的生命力和活力消磨殆盡。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與教育教學理論從疏離走向結合)2

教師要想走出慣常狀态,需要有自主發展的意識,能夠主動地對自己的日常教學進行反思;需要教育和學科專家引領,進行深化反思;也需要教師的同侪互助。但是,僅僅至此還是不夠的,或者說它不能解決教師持續地、有效地、深刻地進行反思性實踐的問題。一是因為教師個人視阈的局限性。教師反思若僅憑借自身知識和經驗,那麼有可能出現如下情況:有的教育教學問題可能教師本身沒有覺察到,還有的問題正是制約教師發展的症結性問題,教師自己有可能找不到改進的對策和思路。二是教師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但不可能随時得到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指導,專業人員也隻能起點撥和引領的作用,正所謂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三是教師同侪之間的互助對于任何一個生活在學校的教師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同侪的建議和經驗有助于幫助新手教師度過适應期;同伴還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教學行為的影像,共同的學科教學背景使同伴更易于理解和溝通;同伴專業的整體成熟度對教師成長有直接的參照和引領價值。但是,教師同伴群體長期在同一個學校環境中工作,接受着相同的專業文化的塑造,加之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強調劃一和秩序,久而久之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水平表現為趨同。一方面他們存在共同的專業發展的困境和問題,而且極有可能是彼此習慣以至于熟視無睹的;另一方面他們專業能力和水平處在相對平衡狀态,沒有外力協助很難打破已有的格局或有新的發展。“因為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對别人的實踐進行批判反思,因而對别人的實踐缺乏分析,而且分析往往停留在技術問題上。對道德問題、倫理問題和政治問題等這些可能是根源問題,教師們常常是視而不見或者覺得無法理解。”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與教育教學理論從疏離走向結合)3

成為一個反思性實踐者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它需要教師把日常教學實踐置于反思的狀态下,讓日常教學生活具有研究的價值,使教學行為皆有依據,更需要教師用責任和意志把這樣的反思性實踐變成自己的專業生活習慣和方式。如此,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才不會機械地應對,而是有清醒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夠自覺地檢視自身并通過持續改進使教學走上更有意義的發展之路。系統而廣泛的理論學習是重要的,它能幫助教師認清教育教學問題,提升判斷力、思考力和自身素質。盡管現實中常常有理論不能有效指導教學實踐的質疑,很多教育實踐工作者都有“理論無用”“理論低效”的觀點,但這并不是理論本身的問題。我們不能聽任教學實踐停留在經驗的狀态下而對理論采取漠然和疏離的态度,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把個體實踐知識與教學理論溝通的教師是無真正教學可言的。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與教育教學理論從疏離走向結合)4

二、教學理論對于教師的作用

(一)理論學習可以啟發教師的理性自覺,提高教師反思的意識和水平

“教學實際工作者處于紛繁複雜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教學理論素養和理論思維能力,其思維将很難超越多變多樣、形形色色的直觀感性具體,隻能在親身的感受體驗中習慣運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發展變化的,教師沒有一種高度的理性自覺就可能聽任自己把所有的課堂教學同一地對待,機械地肢解文本,程序化地安排教學過程,使教學陷入陳規陋習之中。教師的理性自覺不是天生的,也不像技術和規則一樣可以由外部獲得,它是來自理論的教化和啟迪而産生的一種高度的自律和見識;教師如果沒有教學理論的素養對課堂教學實踐即使有反思也隻能停留在感性經驗上,他可能會把反思的精力都花在課堂中的技術、程序和技巧等細枝末節的問題上,掌握不了制高點,看不到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把握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時容易表面化和形式化,人雲亦雲地複制别人的見解。隻有将教學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尋到根源,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使主體的教學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因此,要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将讀與思、讀與教、讀與研結合起來,在對話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

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與教育教學理論從疏離走向結合)5

(二)理想的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當教師不滿足于已有經驗時,或者意欲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深層問題時,可能就更需要理論的點撥。“個體内在理論不局限于個人實踐,它可能與人類知識和實踐的一切領域溝通,而這個溝通的實現,又不能離開個人的對象性實踐和學習性實踐。”因為,歸根結底“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構成的是一種内在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關系,而不是一種外在的、工具性的、統一性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處于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之中,而不是簡單的‘條件—目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剛剛開始接觸教學實踐的實習教師、新教師最容易對教學理論産生否定和懷疑的态度,因為他們發現經過多年學習的理論在實踐中非但沒有讓他們盡顯優勢,而且處處讓他們的教學捉襟見肘。其實,新教師不知道當他們還缺少應對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的時候,就談不上從容地思考課堂問題,此時理論似乎顯現不出它的力量所在,反而模仿和經驗在此時是極為實用和有效的。但是,當教師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并能應對日常教學後,他們就會發現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僅靠技術、經驗不能夠說明和解決,而且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可能更多的不是方法和技術上的,而是深層次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素養所導緻的。教學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應該主動地、持之以衡地、積極地尋求理論的支持。理論的價值和力量會使教學發生良好的改變,教師的教學實踐就會不斷地接近理想狀态——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達到了相互作用與和諧統一:對行動的思考能夠借助理論的指引,實踐智慧可以在理論中得到解釋和印證,并上升為教育信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