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總覺得原諒别人很難,其實恰恰相反,我們很容易原諒别人,我們卻很難原諒自己。我們總是對自己充滿了否定、責備、憎恨、苛刻、悔恨等情緒,總給自己很多的壓力去做很多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們自己都如此不愛自己的話,别人又怎麼會愛上我們呢?放過自己,就是真正地愛自己,放過自己,就從改變自我評價開始。
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最近一次做的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呢?當時自己是種什麼心理狀态呢?我們每天都會碰到讓自己産生各種消極情緒的事情,比如工作中碰到無法克服的事情,就會自我否定;碰到本可以做好卻沒有做好的事情,就會自責;碰到本應該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就會悔恨;如果碰到某個習慣自己很想改變,卻仍舊沒有改變時,我們就會憎恨自己。我們有太多讓自己産生這些負面情緒的事情,如果不知道怎麼去與這些負面情緒相處,我們很容易就會被它們控制,而無法讓生命綻放。
自責與内疚
要了解我們為什麼會自責就要先搞清楚我們為何會指責他人,我們指責他人是因為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那如果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言下之意:“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那是哪種需要沒有被滿足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時,我們的身心狀态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我們不再羞愧、内疚和沮喪,我們會開始生出其他情感,我們會開始覺察到自己在面臨什麼,需要解決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樣的呵護。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追求完美,總想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是,事情不總是十全十美的,總是有纰漏和瑕疵的時候,而碰到這種時候,心情總是特别不好,懊惱、生氣、自責,而這樣的負面情緒除了讓自己陷入不好的心情以外,并不能帶來積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可能帶來負面的連鎖反應。有一次,我們幫一家機構做冥想,剛開始冥想,我就發現有一部分的人雙手放的姿勢不對,我當即想起,在做冥想前我忘記提醒大家怎麼擺放雙手了,當時就想開始自責自己,但我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這種情緒,我問自己:“我為何會自責自己呢?”我很快找到了答案:漏掉了這個環節讓自己覺得課程設計得不夠周全;另外,漏掉這個環節讓我看起來很不專業。我開始自己與自己對話:“我考慮得不夠周全嗎?”“嗯,是的。”“那會有很大影響嗎?”“沒有”,“你應該高興,下次冥想可以做得更好, 一切都完美,人就沒有成長的空間了。”“嗯,是的”, 想到這裡我心裡輕松了很多。我繼續思考: “我真的不夠專業嗎?”“我覺得我還是很專業的。”“那為何有這種自責的感覺呢?”“我之所以有這種自責的感覺,是因為我希望提供最好的服務給到大家。”當我明白了我自責的原因時,我開始明白自己,開始感到輕松喜悅。并想着冥想結束後,我可以提供更多的價值彌補這個小小的失誤。
冥想結束後,我教了大家如何擺放雙手,然後又普及了一些冥想知識。大家很開心,反響很熱烈,感觸很深。根本沒有介意我自己所責難的問題。所以,當我們碰到自責與内疚的情況時,我們要想一下,找到自己哪種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上面例子是因為自己“想提供最好服務”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當找到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後,就要原諒自己,包容自己,愛自己,然後找到補償措施,讓自己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來消除自己的這種自責。
自我否定與自我憎恨
我們有時候确實做得不盡完美的時候,比如上面的這個案例,但是做事情有一個完美的标準嗎?有時候的“完美”隻是我們心裡的想法,隻是我們自己定的一個标準。比如,即使我從頭到尾都不提及雙手擺放的問題,我相信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也不會對大家造成傷害。如果這件事情放在自己心裡任其發酵,我就會否定自己,總覺得自己沒有做好,然後可能就會開始憎恨自己為何就沒有做好呢?然後開始羞愧我怎麼對得起大家呢?這一連串的負面情緒隻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和狀态,從而這種情緒和狀态也會讓大家感知到,整個過程都會變得不美好起來。我們要學會寬恕自己,要學會培養對自己的愛,我們這次沒有做好可以改正,但是我們可以用正知正念和充滿愛的方式對待自己,你美好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會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他們也會因此而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的負面情緒的發生,僅僅是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導緻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決定了我們将會面對什麼樣的心理狀況。當我們認為每件事情都是自己主動選擇時,我們的心态是積極的;當我們認為是被動地選擇時,我們就會習慣于把責任推到外界的因素上,我們就會開始有各種負面情緒。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發現很多事情是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真的能弄清楚你每一次的選擇動機,你才能真正明白你内心深處的真實需求是什麼。這裡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幫助你明白你每次做事的動機是什麼,隻要堅持去使用,你會活得越來越真實和快樂。
我選擇做xxx是因為我想要xxx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明白我們要達到的終點是什麼,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會永遠都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當我們明白我們行為背後的價值取向時,我們開始理解自己,明白自己,接納自己,并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快樂。不管我們做什麼,我們一定有一個動機在裡面,關鍵就是我們要找到這個動機。
現在,讓我們列一張清單,列出讓自己産生負面情緒的,覺得是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後套入到公式中開始思考:我選擇做xxx是因為我想要xxx。要注意的是,“我選擇”的後面事情越具體越好;“我想要”的後面應該是表達自己的一種需要,一種期待被滿足的自我需要。
比如:開車送小孩上學
我很讨厭開車送小孩上學,每次都是這樣一種心理:真煩,今天又得送小孩上學。
但如果我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到底真的需要開車送小孩上學嗎? 我發現,小孩子也可以步行到比較近的學校上學,我之所以選擇這所比較遠的學校,是因為這所學校的理念符合我的價值觀。滿足自己的價值觀比就近上學對我來說更重要,是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對送小孩上學就不再有負面的情緒。
又比如:應酬這件事
我不擅長也不喜歡應酬,但似乎每次又不得不去應酬。後來我就開始思考:我選擇去應酬,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我想拿到訂單,我為什麼要拿訂單呢?因為公司需要賺錢。那這是公司唯一賺錢的方式嗎?我發現不是。當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馬上停止了讓自己不喜歡的應酬,我做出了積極的改變,找出自己喜歡的賺錢方式,隻與自己願意交往的人合作,每一次聚會都可以像朋友一樣開心快樂,碰撞出無限的火花。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來都沒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自己的選擇,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開始覺知自己,開始學會接納,接納自己,從而接納他人;我們就會開始明白,我們的每個行為都隻是為了活出自己對生命的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