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由來
“喜”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 ,喜,甲骨文=(壴,鼓,代慶典) (口,歡笑),表示人聽到鼓聲而高興,有的甲骨文以"彭"(嘭)代"壴",強調慶典中的鼓樂聲,表示人們在慶祝活動中歡笑。造字本義:在慶祝中歡笑。也用作動詞,表示喜愛、愛好,由此再引申為某種動植物習慣于或适合于某種環境條件,或某種事物容易發生某種變化。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當"喜"的"歡笑"本義消失後再加"口"另造"嘻"代替。
“喜”字的演變
從“喜”,“禧”到“囍”
在《說文解字》中“喜”解釋為“喜,樂也。從直從口。凡喜之屬皆從喜”,即指與喜相關的字,都采用“喜”作邊旁:“禧”解釋為“禮吉也.從示喜聲”多是在文化及民俗禮儀中表達招福與納吉的意思"而“囍”字在《說文解字》中沒有記錄。關于“囍”字的由來有兩種傳說。一種是王安石結婚當天,正當新郎新娘欲拜天地時報子來報喜“金榜題名王安石高中了”,于是王安石就寫下了一個大大的“囍”字,并吟道“馬燈飛虎結絲羅,巧對聯成雙喜歌”。從此婚慶就開始寫“囍”字,并流傳至今。另一說法則來源于民間百姓好事成雙的心理按照中國傳統的認識觀念,常以偶為吉。可以看出雙喜--“囍”是吉祥的象征,其屬于“喜”符号的變體形式“囍文化”作為喜文化的核心代表包含着喜文化的基礎内蘊,多指婚俗嫁娶。
人生喜事
1. 琴瑟之喜(男歡女愛)
“琴瑟之喜”,即為“琴瑟之好”
“琴瑟之好”琴瑟比喻夫妻,琴瑟之好意思是夫妻間感情和諧,夫妻感情好。出處是《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意思是楚楚動人的女孩子,希望用琴聲來打動她。還有《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是說夫妻親密無間,好像宛轉悠揚的琴瑟合奏。
根據文獻記載,伏羲發明了琴瑟,琴和瑟都由梧桐木制作,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一開始是五弦,後來改為七弦。瑟是二十五弦。古人發明琴瑟目的是淨化心靈,所以琴瑟之聲為雅樂正聲。因為兩者屬性類似,多在一起彈奏,所以也用來比喻夫妻感情和諧,也代指夫婦。
在《詩經·周南·關雎》中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也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裡琴瑟友之的意思是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琴、瑟,皆弦樂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動詞,此處有親近之意。這句說,用琴瑟來親近“淑女”。還有《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是說夫妻親密無間,好像宛轉悠揚的琴瑟合奏。于是後世将琴瑟比喻夫婦。夫婦之間好比琴與瑟,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間感情和諧。
曆史上着名的琴瑟之好的夫妻有很多,李清照和趙明誠,他們是一對最為人稱頌的知己愛侶。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有名的學者,母親是狀元王拱辰之女,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很小就是遠近聞名的才女。趙明誠出身官宦世家,是位翩翩公子,酷愛書畫,尤其擅長金石鑒賞。二人門當戶對,時常詩詞唱和,共同研究金石書畫,有說不盡的喜悅。顧春和奕繪顧春,号太清,頗負盛名的女詞人。她的《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太清不僅才華絕世,而且生的清秀。奕繪是清高宗乾隆的第五子永琪之孫,習武之外也多才多藝,擅詩文,工書畫。顧太清雖為奕繪側室,但是他們情感甚笃,從認識到結婚都維系着共同的愛好。二人時常西窗剪燭談道論理,詩詞唱和在作品中為數不少。還有唐琬和陸遊、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林欣和張問陶、管道升和趙孟、陳芸和沈複、沈宜修和葉紹袁、柳如是和錢謙益、董小宛和冒辟疆等,他們都是曆史上有名的琴瑟之好的夫妻。
2. 文定之喜(定親)
古時候結婚體系,常常分為提親、定親、成親三個環節。“文定之喜”就是定親的祝福。
古時候,社會觀念比較落後,女孩子常常不抛頭露面,居于深閨。等到長大後,往往要通過紅娘牽線,走“提親”的環節才能出嫁。
提親後,就是定親環節。定親的時候,男方會将準備好的聘禮用杠箱擡到女方,女方收到後會回禮。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
那時候有一種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内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這就是“文定之喜”的由來。
3. 花燭之喜(男子娶妻)
花燭之喜,古代指的是男子的結婚,和于歸之喜是相互對應的。因為古代将新婚的第一夜稱之為洞房花燭夜,由此有“花燭之喜”之說。現在“花燭之喜”泛指新婚、結婚大喜。
4. 于歸之喜(女子出嫁)
于歸之喜是指古代女子的出嫁。因為古人認為:女子嫁到丈夫的家中,才算是真正的回了家,所以于歸之喜也被理解為丈夫家是女子的最終歸宿。這是古人的一種觀念。
于歸之喜最早出自《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其中的“之子”,就是指孩子,古代的“子”代稱兒女,而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女子出嫁才是真正的回家。
與于歸之喜對應的還有于歸宴,也就是指結婚當天宴請賓客的這場婚宴。于歸宴和出閣宴有着很大的不同,出閣宴一般是指女子在娘家吃的最後一頓飯。
5. 弄璋之喜(生男孩)
“弄璋之喜”出自于《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載寝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意思是說,如果家裡生了男孩子就把玉璋給他,希望他将來能夠有玉一樣的品質,後來也代指恭賀人家家裡生了男孩。
6. 弄瓦之喜(生女孩)
“弄瓦之喜”也出自《詩經·小雅·斯幹》:乃生女子,載寝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意思是說,如果家裡生了女孩,就要給她瓦。這裡的瓦并不是我們常說的瓦片,而是紡車上的一個零件。這也符合了古時候“男耕女織”的家庭理念。
7. 彌月之喜(滿月之喜)
是祝賀孩子滿月的祝福詞,“彌月”就是滿月的意思,也就是嬰兒出生後滿一個月的日子。
8. 進益之喜(升學)
主要是祝賀學業或者仕途上的進步。多用于祝福孩子考上大學或者學業有成。
9. 右遷之喜(升官)
右遷是升官的意思。漢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稱為右遷。像《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為古代詩人們的對左遷的憤慨,而《李端悫可東上閣門使制》則是對右遷的喜悅之情。
唐朝官制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尚書省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各置尚書(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為三省六部制,當時的官職很不穩定,社會制度,思想變化又大,所以免不了換人做官,而當時又不好把原官辭下,于是從京城貶到XXX地,叫左遷,而從XXX地到京城叫右遷。
10. 折桂之喜(中進士)
考中進士被稱為“折桂”起源泰始實行于唐代
泰始年間晉武帝曾發問诜自我評價,诜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
桂枝乃廣寒宮中的一支桂,意為高貴,昆侖山寶玉乃山間不可多得的奇玉,意指出衆,晉武帝聽後诜的自我評價後不僅大笑還嘉許了诜;《蟾宮折桂》就是此典故而來。
後來風俗以蟾宮折桂相繼出現了很多曆史典故,例如後來每逢考試之年來到,應試者和親友都會贈送桂花、廣寒糕之類,意為廣寒高中之意。
而桂,是常綠喬木,隻在春季開花,最早唐代科舉意會考試及第者比喻為“月宮折桂”。
唐代初,科舉在當時改制盛行,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因先考中進士,其白居易堂弟白敏也相繼中第三名,後,白居易詩性有感祝賀“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至此開啟蟾宮折桂考中進士為“折桂”比喻。
後來“桂冠”“折桂”皆比喻為第一名,也是中進士的代名詞,曆史中舉不勝數恭賀詞:“恭喜某某高中進士,譽為折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