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105名學霸保送個人采訪?又到畢業季抛起學士帽的畢業生,将燦爛、美好的大學時光,貫彙于畢業論文緻謝中道不盡的感謝落筆之間,人生也将重新揚帆起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江西105名學霸保送個人采訪?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又到畢業季。
抛起學士帽的畢業生,将燦爛、美好的大學時光,貫彙于畢業論文緻謝中道不盡的感謝。落筆之間,人生也将重新揚帆起航。
學位論文通常講究專業性,然而,在允許差異化、個性化的緻謝部分,畢業生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情感表達。近年來不時有論文緻謝通過網絡的傳播被公衆知曉,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透過這些文本,我們仿佛也能看見此間的少年們成長過程中的心酸、彷徨和喜悅。
“出身農村的我,沐浴着山風長大。四周的大山阻隔我的視線,高海拔的陽光讓我的皮膚變得黝黑,但書本中的知識讓我的眼睛變得明亮。”這是南京大學2022屆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生陳時鑫在自己的畢業論文緻謝中寫下的文字。
除了向幫助過自己的師長、父母、朋友緻謝,這位從四川涼山農村走出的少年,也在論文緻謝中感謝了自己。“求學十六載,彈指一揮間。從祖國大西南的阿普路村小學,到冕甯縣第二中學,再到成都市石室中學,南京大學電子學院,我走了一條很長的路。”
一位來自大山深處的少年,憑借自己的樂觀和堅持,一路自信走來。去年,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全獎直博錄取通知書。今年8月入學後,他将在芯片自動化設計領域深造。他期待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自主化添磚加瓦。
在和澎湃新聞記者的交流中,陳時鑫反複說自己是幸運的,幸運的是一路走來總有關愛相伴,也因為自己的成長故事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
“教育和知識為我打開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戶。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入、教育質量的改善,相信未來有更多學子能夠走出大山、實現夢想、回饋家鄉。”陳時鑫說。
【對話陳時鑫】
論文緻謝部分也應當算是一種紀念
澎湃新聞:因為論文緻謝很多人知道了你的故事,當初是怎樣想到把它社交平台上的?
陳時鑫:我之前其實就有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也會寫一些學習經驗的帖子。但因為平時學業比較忙碌,新媒體創作上也出現了一些瓶頸,沒有時間經常更新。臨近畢業,我的精力可能更多投入到論文的寫作中,算是比較用心去完成的。給自己的畢業論文畫上句号的時候,我意識到緻謝部分也應當算是一種紀念,就随手把它發到了網上。但實話說,根本沒想到它引發了這麼多的關注,很多人也因此知道了我的故事。
澎湃新聞:在論文的寫作規範中,對緻謝部分可能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和要求。你為什麼會這麼用心、用情地去寫這部分文字?
陳時鑫:我覺得是因為自己的成長經曆。其實我想把論文緻謝部分作為自己本科階段的結尾,也是對自己成長經曆的一個總結。有了回望和總結,我相信自己在未來能夠更有奮發的動力,也有助于把心态放平來投入到新的學習階段中。
澎湃新聞: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在涼山的成長經曆嗎?
陳時鑫:高中之前我的生活半徑都是在涼山。小學我是在村裡的學校念的,初中去了縣城的初中。因為當時初中學校不提供住宿,也為了節省在縣城租房的費用,我就每天騎車十幾公裡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有些路段晚上沒有燈,不小心還會沖進路邊的田地裡。就這樣每天風雨無阻,遇到下大雨的天氣,我一邊蹬着單車,還要不時擦去臉上的雨水。冬天騎車,寒風刺骨,因為穿的鞋子很單薄,腳上還受凍長了凍瘡,手也裂開出血。
可能我覺得大家看來可能我們這種經曆會比較難得,但是這就是當時我們涼山孩子的日常。很多人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和城裡的孩子比起來,我們多了一些生活上的磨砺。是我比較幸運,把它記錄下來發到了網上,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知道了我的成長經曆。
澎湃新聞: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給了你怎樣的影響?
陳時鑫:我的父母一直都是以身作則的,雖然可能他們的文化水平可能比不上城裡一些同學的家長,但他們還是很開明的,一直支持我的選擇,并且能夠給予我正确的人生引領。他們影響了我努力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通過學習我收獲了内心的充實和滿足”
澎湃新聞:初中畢業後你第一次走出了涼山,那時候為什麼會去選擇去考成都的中學?
陳時鑫:說實話當時内心還是有一些糾結和選擇的。畢竟那時候自己還是個15歲的孩子,最開始還是覺得留在涼山讀高中比較好,離家裡也近。
後來學校有老師建議我嘗試考成都的中學,因為省會城市的教育實力會強很多。加上當時我的中考成績是全縣第二名,所以後來參加了成都市的外地生招生考試,最終被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錄取。
澎湃新聞:到了成都的新環境後,有出現不适應的情況嗎?你是怎樣克服的?
陳時鑫:雖然我高中入校後的第一次月考就是年級前十,但到後期成績也出現了波動。班上有的成都本地同學提前補習過高中的知識,但我是第一次學,所以可能沒有他們熟悉。涼山當地的教育條件有限,我的化學、英語科目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特别是英語,原來在涼山,老師可能更注重書面能力培養,而石室中學的老師會大量運用口語教學,最開始的時候,我會經常聽不懂老師表達的意思。
實話說,這些差距也曾讓我陷入短暫消沉,但好在自己很快把握住了追趕的節奏。我開始抓緊一切時間努力學習,找來各種輔導資料,利用課餘間隙向授課老師反複請教溝通。就這樣成績也開始有了起色,從年級前十到穩定年級前三,高考揭榜後,我取得了石室中學北湖校區第二名的成績,和第一名隻有一分之差。
生活上因為我在成都沒有什麼可以投靠的親戚,所以高中三年一直住在學校裡。一年下來隻會在放寒暑假的時候會回涼山。我的同學們可能周末會出去放松,他們分享的生活很精彩,但是假期裡我還是留在學校裡自習,休閑活動也就是自己打籃球做運動。望着空蕩的校園,孤獨和枯燥感也曾持續了很長時間。
所幸我的班主任蘭老師非常關心我,他知道我不能回家,對我特别留心和照顧。每逢端午節、中秋節他還會專門到學校來找我,給我從家裡帶一些粽子、月餅。他經常用自己的人生經曆來鼓勵我,告訴我不要停下腳步。我很感謝蘭老師,來南京讀大學後,每年假期我還會抽出時間去成都看望他。
還有我的同學們,他們知道我假期總待在校園裡,會主動邀請我出去玩,帶我領略都市的生活。
沒有親人在身邊,是這些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給了我力量。慢慢的我不再感到孤獨,通過學習我收獲了内心的充實和滿足。
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走了這麼遠來求學,更應該要好好學習。2018年高考,我考入南京大學,并進入了心儀的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學習。
立志為中國科技自主化添磚加瓦
澎湃新聞:你是如何選擇自己的大學和專業的,是按照興趣愛好還是聽從師長和父母的意見?
陳時鑫:我覺得城裡的孩子們可能會得到很多這方面的指導,但對我而言更多的還是靠自己去了解相關的信息。我的父母原本希望我未來成為一名教師或者醫生,因為在他們有限的認知中,可能隻有這樣的職業是光鮮和體面的。但其實我還是聽從了内心的呼喚,做出了院校和專業的選擇。
澎湃新聞:大學期間你收獲最寶貴财富是什麼?
陳時鑫:在沒有進入大學之前,我可能覺得大學四年就是為了日後謀求一份不錯的工作。但進入南大後,老師們會經常告訴我們:你們所就讀的是一所頂尖學府,所學的也是“卡脖子”專業,我們國家還面臨很多科研難題亟待解決,這是你們肩負的神聖使命。這時候我便開始意識到,上大學的意義絕非隻是為了培養謀生的技能,更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本科四年裡,我會時常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對我而言,大學除了給我提供了一個與世界連接的平台,也培育了我的家國情懷。
澎湃新聞:本科畢業後為何去選擇繼續深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未來有什麼規劃?
陳時鑫:臨近大四畢業,又面臨新的人生關口。從我就讀的專業本身來說還是需要繼續深造才能擁有核心競争力,所以權衡下來最終選擇了去香港讀博。
對于讀博期間的打算,我覺得首先還是希望自己能夠順利畢業。當然大的目标是希望為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和自主化添磚加瓦。比如大家都很關注的芯片,目前相關技術還是被國外的幾大巨頭公司壟斷的。目前國内也在努力進行技術攻關。所以我覺得這方面未來的機遇和需求都是挺大的,如果博士畢業後自己能夠參與,為打造“中國芯”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
期待更多的涼山少年看見廣闊的世界
澎湃新聞:十六年的求學路,你怎樣克服物質上的困難?
陳時鑫:小時候,家裡的條件比較困難,我經常去撿菌子、摘茶葉、捉泥鳅,再拿到縣城集市上賣錢。積少成多,積攢下來的錢便可以購買學習書籍和文具。後來到了成都,生活水平是比涼山高的,我就每天精打細算,盡量節省開銷。上大學之後,高校的獎助學金就比較多了,加上我有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再參加相關的勤工助學項目,還有就是自己課餘時間也去做過一些家教。基本上大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開銷自己就可以負擔了。
澎湃新聞:不管是在涼山的學校、成都的中學,還是後來讀大學,你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就你自身而言,你覺得這是靠自己的天賦,還是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習慣養成?
陳時鑫:我覺得是兼而有之。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學習很努力,但是他們可能沒有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讀書能不能有天賦,我想可能跟受到的啟蒙和閱讀習慣是有較大關系的。
小時候我們村裡有一個圖書室,那裡面有差不多幾百本書,這些書籍為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除此之外,我還會找家裡的親戚借書來讀。看的書多了,不僅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也讓我更加意識到讀書的益處。
此外,我覺得自己算是一個比較開朗和外向的人,所以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方面我其實沒有遇到過太多的困難。每到一個新環境,充分與人交流、多搜集相關信息。就可以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然後就可以适應了。
澎湃新聞:從小山村一路走到境外高校博士深造,是什麼讓你不斷努力前行?
陳時鑫: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向外的過程。像因為論文緻謝走紅的博士黃國平,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寒門學子靠知識改變命運之路,他說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便不枉活一世。其實我覺得自己想的也差不多,人生是一個不斷向外走,遇到更多可能性的過程。畢竟自己還年輕,想多嘗試一些可能。
澎湃新聞:涼山是中國脫貧攻堅進程中的重要地标,作為從涼山走出來的學子,你覺得自己的家鄉這些年發生了哪些變化?未來你還有什麼樣的期待?
陳時鑫:其實涼山變化還是很大的,每一次回家我都有新體會,涼山正在一天天變得繁榮和美好。我們當年那種艱苦的學習環境如今已經大大改善,村裡的孩子不僅能坐在明亮的教室裡讀書,也有機會去縣城學美術、音樂和舞蹈。很多家庭都通過自己勤勞的勞動蓋上了小樓房。
在外求學的日子裡,每每看到關于涼山的新聞,我都會特别關注。其實自己一路走來也受到過不少好心人的幫助。所以上大學後,我也會和一些西部的孩子進行通信,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希望未來我能夠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涼山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讓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
當然,作為涼山的孩子,家鄉的建設也需要我們添磚加瓦,相信等我們長大成才後,會用各種形式去建設、反哺家鄉,為涼山接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到我的論文緻謝後,很多媒體記者和朋友也都來問候我,我很感謝大家。但熱度終會過去,我還是更希望潛心科研。未來的求學階段還是會遇到許多的挑戰,我也要經曆脫胎換骨的成長,也許這個過程中自己會遍體鱗傷。比起過往的艱辛與波折,我更希望有一天因為真正的科研成就和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而被看見。
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來源: 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