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南人純音樂

雲南人純音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4 14:20:03

近日

#雲南人出場自帶BGM#

的話題上了熱搜

吸引網友們圍觀

雲南人到底有多能歌善舞呢?

“小朋友在中老鐵路上分才藝”

“三弦萌娃上新曲目”

“衆人街頭共跳左腳舞”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1

在雲南

從來都不缺能歌善舞的人

從來都不乏優秀的民族舞蹈

它們彙聚成了

雲南人的“舞林大會”

下面就跟随小編一起來領略

其中幾個民族的歌舞魅力吧

孔雀舞

傣族是一個依水而居的民族。傣族姑娘柔美似水,而孔雀舞則是傣族一種古老的原生态舞蹈。舞者通過模仿孔雀的動作,化身成吉祥與幸福的象征,表達自己民族的理想和願望,追求人與自然合二為一。每逢節日,傣族人都會跳起歡快的孔雀舞。舞動的身姿時而如魚,時而似孔雀,“三道彎”和“一順邊”的結合,将女性特有的形态美展現得淋漓盡緻。

打歌

2008年,巍山彜族打歌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巍山縣也被文化部命名為“彜族打歌之鄉”。巍山彜族“打歌”起源于古代的部落戰争,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習俗中形成的以歌、舞、樂為載體的群衆性、自娛性的歌舞藝術,也稱“踏歌”“跳腳”“打跳”,彜語為“阿克”。以篝火為圓心,男女老少身着絢麗的彜族服飾,一人吹蘆笙,一人舞大刀,其餘人圍成一圈,在蘆笙或笛子的引導下踏地為節,歌、舞、樂三者合為一體,踏着蘆笙的節拍翩翩起舞,時而激昂時而舒緩,優美的調子也随即響起,所謂“蘆笙一響,腳杆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圍觀的人們也漸漸地加入到打歌的隊伍裡,盡情享受這歡樂的時光。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2

打歌 圖源:“巍山微視”公衆号

繞三靈

“繞三靈”是一種極具白族民間特色、富有生活氣息的群衆性自娛歌舞,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繞三靈,白語稱為“觀上覽”,繞三靈過程中,白族群衆天微亮就相約出門,手持楊柳、肩背香燭、打起霸王鞭、對着白族調,歡慶的遊春祭拜隊伍穿過田間地頭,一路來到廟宇。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3

繞三靈 圖源:“大理非遺”微信公衆号

木鼓舞

“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這是佤族人對自己的評價。佤族原先沒有文字,歌舞文化是讓外界認識佤族、了解佤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木鼓舞由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組成。表演時木鼓震天響,秀發滿天飛,風格粗犷奔放、熾熱狂野,表現出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征。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左腳舞

左腳舞是彜族的傳統舞蹈,被譽為彜族文化的活化石。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彜族傳統盛會“三月會”,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彜族人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并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如今三月會已延續了四百年。為了保護這一民間文化,當地人多次組織收集、整理、編排左腳舞影像資料,共整理出左腳調一百餘首。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4

牟定縣萬人同跳左腳舞 資料圖

鍋莊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迪慶各地的鍋莊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迪慶藏族鍋莊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裡拉市沾塘鎮、小中旬鎮的最有代表性。迪慶藏族鍋莊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5

鍋莊舞

牛皮大鼓舞

牛皮大鼓舞是哈尼族祈求豐收的一種傳統的祭祀性、自娛性舞蹈,在每年的“苦魯紮”(火把節)期間進行。

舞蹈動作以“踏步起跳”為基礎舞步,擡腳較高,落地較輕,手部多在胸前交叉和交替撩手畫圓。按鼓點擊鼓,鼓點共有十二套,哈尼人稱“十二鼓”,即“跳十二個月”的意思。内容包含唱跳一年中的農事,唱詞從正月唱到十二月。鼓點強弱明顯,鼓聲雄渾響亮,鼓舞催人振奮。

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是傈僳族模拟山羊動态跳的集體自娛性舞蹈。傈僳語“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的意思,全句意即“山羊的歌舞”。

阿尺木刮跳時以歌模拟山羊的聲音,以舞模拟山羊的動态,反映了維西傈僳族長期從事遊牧生産的特點。舞時無樂器伴奏,自始至終踏歌起舞以領唱與合唱的形式進行。歌曲的開頭,都有一段長短不一的隻唱襯詞的歌引,其聲音顫抖而悠長,宛如曠野裡山羊的悠悠長鳴。

達比亞舞

達比亞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等縣怒族村寨。

達比亞舞以舞者邊彈邊舞為特征,有近百個套路,表現題材十分廣泛。有反映怒族祖先不斷遷徙的“第一、二、三次找土地舞”,有反映母系社會結婚時新娘和舅舅跳的“手舞”,男人生孩子的“生育舞”,有保衛家園的“古戰争”,有表現怒族創世祖先乍付賽和乍付瑪兩人的愛情感動天神的“雙人達比亞舞”,有反映愛情的“找情人舞”、“情人相約逃婚舞”,有反映生産生活的“找野菜舞”、“割小米舞”、“狩獵舞”、“母雞下蛋舞”,還有以歌唱為特色的“哦得得舞”等,均是以舞蹈動作和琴聲結合來表現的。2014年11月11日,怒族達比亞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棕扇舞

棕扇舞是哈尼族傳統舞蹈,流傳于雲南省紅河與元江兩縣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棕扇舞曆史悠久,舞蹈動作大多是模拟哈尼族先民在遷徙途中所遇飛禽走獸的形态,以及對日常生産、生活狀态的模仿。如模拟白鹇展翅、白鹇喝水、蜂蝶采花、老熊走路、公雞鬥架、猴子掰包谷、老鷹拍翅膀等,以及人們生産勞作的某些姿态。棕扇舞折射出哈尼族對祖先遷徙曆史的記憶,保留了哈尼族文化的傳統基因。

跳菜

彜族跳菜又名“擡菜舞”,彜語稱為“吾切巴”,是雲南省南澗彜族自治縣境内流傳的一種禮節性風俗舞蹈。彜族民間辦宴席上菜時,為敬重賓客、增加喜慶氣氛,往往要跳起這種舞蹈。

彜族跳菜常見的有“席間跳菜”和“表演跳菜”兩大類,“表演跳菜”以“席間跳菜”為基礎,而以南澗境内流傳的多種打歌步伐為主要舞步。“表演跳菜”按表演風格的不同可分為“無量山系黑彜跳菜”、“哀牢山系黑彜跳菜”和“無量鄉紅星村白彜跳菜”三種;按表演場地的不同又可分為“舞台跳菜”和“廣場跳菜”兩種形式。“舞台跳菜”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跳菜,演員通常在二十人左右,舞蹈動作粗犷豪放、剛健有力,聲音高亢嘹亮;“廣場跳菜”演出場地寬廣,演員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呈現出一種氣勢恢宏、整齊和諧的藝術效果。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6

南澗跳菜

大鼓舞

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流傳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基諾族跳大鼓舞是為了感謝傳說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的創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過“特懋克節”時最為隆重,時間是在立春後三天。

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隻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嚴格的程序。

雲南人純音樂(雲南人出場自帶背景音樂)7

基諾大鼓

納西族熱美蹉

納西族熱美蹉是納西族曆經數千年傳承至今的一種原始集體歌舞,流傳于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壩子東北的大東鄉,包括玉龍雪山以東、金沙江以西的崇山峻嶺和沿江小片河谷地帶。“熱美蹉”是納西語的漢字記音,納西族熱美蹉的曆史沿革無明确的文字記載,據對麗江地區歌舞的對比研究,它與至今保留在金沙江河谷地帶甯蒗一側的“窩熱熱”十分相似。

納西族熱美蹉将詩、歌、舞渾然融為一體,完整成套,表演時男女混唱,集體舞蹈,不用任何道具,人數也無限制,參加者少則十餘人,多則數百人。熱美蹉的舞蹈動作毫無裝飾,音樂是發自胸喉的天籁之聲,所以不可能準确記錄以供學習,納西人須從年幼時開始通過長輩的口傳心授和長時期的實踐參與習得熱美蹉技巧,并在場景激發下即興發揮。

正是各民族的

守望相助、和諧包容

共同創造了一座

“民族文化大觀園”

各種民族歌舞

才得以在雲南異彩紛呈

這也正是

雲南人的浪漫無處不在的原因

綜合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站、雲南日報、雲報客戶端、春城晚報、掌上春城、“巍山微視”微信公衆号、“大理非遺”微信公衆号

來源: 雲南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