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2001年9月14日,任天堂推出了第四代遊戲器主機Nintendo GameCube(以下簡稱 GameCube)。因其獨特的方塊造型,讓許多玩家印象深刻。
GameCube是任天堂繼Nintendo 64之後開發,代号“Dolphin”的第二代3D遊戲主機。采用獨特的方塊造型,背後還配有握把便于搬運。這是任天堂首度采用光盤作為儲存媒介。主機配備IBM提供的CPU“Gekko(月光)”,由ArtX提供繪圖芯片“Flipper(鳍肢)”,由MoSys提供1T-SRAM内存。
雖然 GameCube首度配備光驅。但與市場上競品的多媒體路線不同,任天堂仍維持一貫專注于遊戲功能的路線。加上防盜版的考慮,最終采用的是松下特制8cm小型光驅(容量 1.5GB),同時不兼容CD、DVD 等影音光盤。不過之後通過技術授權,允許合作夥伴松下推出支持CD、DVD 影音光碟播放的複合機種“Q”。
任天堂在GameCube上推出了多款奠定往後3D化發展路線的經典遊戲。其中最暢銷的前三名分别為《任天堂明星大亂鬥 DX》(740 萬套)、《馬裡奧賽車:雙重沖擊》(696 萬套)以及《超級瑪利奧陽光》(628 萬套)。此外還有《皮克敏星球探險》、《塞爾達傳說:風之律動》、《塞爾達傳說:黃昏公主》等。當時任天堂還争取到CAPCOM的支持,獨占包含《生化危機》、《紅俠喬伊》在内的多款作品。
相較于早 1 年半推出的PS2來說,GameCube 具備更為強大的硬件規格與處理性能。不過起步較晚使得市場版圖已經被 PS2 搶占大半(當時全球已經賣出超過 1000 萬台)。歐美方面又面臨财力雄厚的微軟于同年 11 月推出的更高規格競争産品 Xbox。雖然 GameCube 與其他兩台競争産品維持三足鼎立的态勢,且争取到不少協力廠商支持,不過除了獨占遊戲之外,主機上并沒有太多與衆不同的特色,因此銷售并不亮眼。最終全球僅賣出 2174 萬台,相較于前代 N64的3293萬台與前前代SFC的4910萬台來說大幅減少。
吸取GameCube銷售失利的教訓,任天堂于是在下一代大幅改變路線,舍棄傳統的硬件規格競争策略,直接沿用GameCube硬件架構加以改良壓低成本,于2006年11月推出不以畫質提升為目标,而是采用嶄新體感操作玩法的“Wii”主機,廣獲好評,成為任天堂旗下首款銷售破億台的遊戲主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