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客家現代喪葬變遷

客家現代喪葬變遷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9-09 11:06:23

客家現代喪葬變遷? 客家人的喪葬風俗與河南大同小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客家現代喪葬變遷?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客家現代喪葬變遷(漢民族最優秀的族群客家人系列談之十一)1

客家現代喪葬變遷

客家人的喪葬風俗與河南大同小異

先說一下客家人的“過歲”,即老人在生命垂危的彌留之際,其子孫要守護在床前待其斷氣。在舊時,老人逝世時,有血緣關系的裔孫要在廳廈裡等待斷氣。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廳廈裡斷氣。所以男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人即将斷氣時,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帳”。在廳廈裡搭一個鋪位放遺體。一般男人放在左邊,女人放在右邊。遺體在廳堂擺放好,子孫等親人要跪在其床前為其“過世”。不過,現在的男人和女人,都在平時居住的房子裡斷氣後,才擡進廳堂。

人一死去,子孫等親人便商定辦理後事。一是确定入土日期。二是派出本家族人向親戚報喪,報喪的族人到了親戚村莊,見人即磕頭,親戚家人便知喪情。三是聘請理事班子。打治或購買棺木(多為提前打治的喜棺,河南叫“活”)。通常是第三天下葬,但如果是不詳日子,可以推後。富家或講究排場的人家,有的将遺體在家裡存放7天或9天。

在入葬的前一天,在院子裡搭設靈棚。在五服以内親人到齊後安靈(遺體入棺,即入殓)。此前有一個很重要的程序是娘家人“探青”,即要在入殓前到來看遺容。據說是娘家人前來驗證是否正常死亡,有無虐待迫害緻死的情況。經過娘家人同意後,方可進行安靈(入殓)。

逝者入殓後,長媳要為死者象征性的淨身,即手持一碗水将死者從頭到腳比劃一遍。而後是“成服(穿新衣)”,即孝子孝孫等五服内親人,為死者穿裡裡外外的三至五層新衣,準備行孝子禮。有的場面較大的可能在起壇前先成服。給成服的人,一般是兒女或兒媳。理事的禮生要先引孝子進行三告,即告靈、告祖、告天神。告完天神。遺體放置好後,在死者嘴裡放銅錢,腳頭放置元寶。緊接着在棺木前放一盞燈,叫“頭燈火”。據說陰間地府黑暗,“頭燈火”是為了照亮死者行路。長媳要燒“頭份紙”(客家人稱“路票”,即死者在陰間用的紙錢)。兒女依次燒紙(送錢)。此時開始“破孝”,即所有男女後代都在衣服和鞋帽上服孝(布),男的還要手持哭喪棍(棒),河南稱安葬棍。兒女要穿孝衣,長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喪棍(河南叫打huan),一直到把老人送至墳茔。

安靈(入殓)後,靈棚要搭設起來,為喪者奏樂的樂隊(一般3至5人,河南稱“吹響器的”)也要到位。自此時起吊唁活動開始,以後凡有賓客來吊唁,樂隊就要奏樂;廳堂裡的孝子(一般為長子)就要在燒上一份紙錢。男孝子在靈棚裡值孝,女孝子在靈柩邊值孝。男賓客來了男孝子磕頭,女賓客來了進屋裡吊唁,女孝子行禮。從逝者去世當天,孝子孝孫要守夜到入土。

在河南,死者入葬的前一天天黑前,所有的五服内孝子孝孫和有關親戚到齊後,要在理事禮生(河南稱“執客”)的引領下,樂隊的吹奏下“送路(走送葬時的路線)”。此時,不僅孝子孝孫要一路哭喪,還要一路鞭炮,一路響樂。特别是路口和拐彎處更不能停下,以免死者迷路。并且不能走回頭路,防止逝者再跟着送路人還回。

在入葬的當天,一吃過早飯就要派人挖墓(河南稱“打墓”)。上午,客家人要舉辦最重要的活動是族戚禮(河南稱“奠禮”,土語稱“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追悼會儀式。奠禮是由主奠人(由宗族戚友鄰組成),請禮生(執客)執事。由禮生唱禮、執事傳送祭品,由主奠人和參與奠的人向死者靈前迎靈三躬拜、上香、獻茶、行三奠酒,讀奠章,獻花果,獻花圈、獻财帛。然後,辭靈,禮成焚奠章。最後由孝子謝禮(在河南,執客高聲呼喊“孝子還禮”)。按照這樣的程序,所有的親朋都要進行一遍。一些行大禮的族戚,還會行很有講究的“九拜禮(前前後後、左左右右9次叩拜)”。所有親朋祭奠完後,最後是“孝子禮”,隆重的一般是一家的同輩人輪流一起祭拜。簡單的多般是所有孝子孝孫一起祭拜。這樣,族戚禮(奠禮)就算結束。

族戚禮(奠禮)儀完畢便是“出殡送葬”。這時外邊的靈棚拆除。所有的孝子孝孫與至親要進入廳堂,圍繞靈柩轉一圈瞻仰遺容。逝者若是女性,最後還要讓娘家人檢查一番,看一看遺體安放得是否妥當。滿意後才能蓋棺起葬。這時,所有的孝子孝孫、特别是兒女便是一陣子嚎啕大哭。擡靈柩的人(客家人俗稱八仙),把靈柩擡出大門外(“出殡”)出殡前和尚(死者若是女性就是齋姑)要引魂出門。放一串鞭炮,鳴鑼擊鼓。行葬到大門外不遠處,喪家和送葬者及參加祭禮的人,在靈柩前排列好拍照留念。由于客家人多居于山區,擡棺出行時,銘旌由族中長輩(女死由妹家頭)擡出大門,現在另請人送上山。送葬隊伍排列有順序。放炮撒路紙的先行,然後是頭鑼、燈籠、彩旗,銘旌、鑼鼓、靈柩,後面是孝子、孝孫孝女等五服内親戚親友。

客家人很講究路祭,就是送葬隊伍來到三叉路口舉行祭祀儀式。他們在開闊地段擺香案祭品後,和尚繞着棺木念經文。路祭完畢,親友和做媳婦不能送到山上的人可以回去(不能原路回))不必再送了。在河南,女兒若是懷有身孕,是不能上墳的,此時也得回去。并且,長子此時要摔老盆,而後大家要送到埋葬地點。

靈柩到了目的地,由擡棺的人放在預先挖好的長方形土坑裡。先由孝女下去踏,叫做“踏放”(河南是兒子),上來後,棺木才放下去,和尚邊念經文邊”撒糧米“,把米撒在孝子、孝女、孝孫等人的身上,叫做“付糧”(“付”即“富”)此時米糧接得多,表示吉利,并把米包好拿回家放在糧倉。在河南是,兒媳婦們争搶墳墓上的土,誰搶到第一把土,逝者就會給誰帶來福運,就會将這把土帶胡家。靈柩放下之際,要大放串鞭炮。禮生(執客)要配合喪家長輩看風水,确定棺木放置朝向。棺木位置放好後,擡棺材的人與挖墓人開始掩土做墳。在河南,還開始點火燒“罩子”,即給死者配備的房屋及所有的用具。此時送葬的人可以回去,但不能由原路回去,應擇另條路回屋。理事會在大門口準備一盆“紅曲水”,送葬回來的人應把紅曲水用手蘸一點往臉上、額頭摸一摸,意思是除去邪氣。回家時把大門關好,用一張長木凳橫放在大門口,這叫“把攔門”。由和尚念咒打開後才可進門。

埋葬後的活動還有:第二天早飯後,嫡系子孫男女挑上祭品去“複墳”,并整理墳地。今天的河南人時興“複三”,即第三天上墳,祭祀并“添墳(添土)”。客家複墳的人與和尚回到喪家時見大門關住,和尚念些經文後用銅钹推開大門,這時孝子、孝孫等争着進大門,把靈牌、靈幡放回靈屋中。客家人有“邏紅”的程序。死者還山後第三天,親友、親戚須備門紅、豆腐到喪家探望,表示喪家從此紅旺吉利。喪家則派人去親戚家“謝客”。再就是“做七”(河南人叫過“頭七”),即人死後第七天為“一個七”,舊時,要為死者做七個七,每個七日都要有三牲在靈屋前祭。做了七個七後,第七個七日“才可化靈屋,據說七七四十九天後,死者亡靈要過黃河才死心。小有不同的是,河南人“做七”多一點,不僅過“頭七”“七七”,而且還過“三七”“五七”,并以“五七”最為重視。除此而外,河南還有過“(一)周年”“三年”“十年”的風俗。需要說明的是,過“十年”實際上過的是九年,即“過九不過十”的規矩。

就連給老年人過壽,河南人也是“過九不過十”。就是過六十大壽時,放在59歲的生日時慶祝。

最後是,河南人與客家人都有遷墳的風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