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司機李先生感覺右下肢麻木無力,一開始以為是刹車踩得多了,但情況越來越嚴重,雙足底麻木、活動受限,後來走路都要旁人攙扶。
李先生到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下稱“南醫三院”)脊柱外科二科就診,發現原來是胸椎管狹窄惹的禍。所幸南醫三院脊柱外科二科主任醫師吳毅團隊為其及時手術,術後恢複良好。
醫生提醒,此病臨床不多見,但進展快、危害重,早期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混淆,患者與醫生須及早重視。
開了近20年的車 老司機突感右下肢麻木無力
48歲的李先生已經開了近二十年的車,平時身體還不錯,一個月前感覺右下肢麻木無力,而且情況愈加嚴重,無法開車,行走都有困難,才到醫院就診。
接診的主任醫師吳毅結合患者病史、查體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患者為胸椎椎管狹窄症。胸椎管狹窄已經很嚴重了,手術指證明确,如若不手術的話,很快就有癱瘓風險。
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顯示,李先生發生了明顯的胸椎管狹窄。通訊員供圖
但此手術風險和難度很大,胸椎管本來就比較窄,手術中稍有不慎有可能損傷神經導緻癱瘓,而且術後效果因人而異,不一定能馬上見效。醫生與患者及家屬詳細溝通,說明了此次手術存在的希望與風險并存。了解情況後,李先生及家人還是希望能盡快手術。
兩小時手術 為胸椎管“減壓”、拓寬
完善術前準備後,南醫三院脊柱外科二科黎慶初主任組織全科讨論,制定手術方案。主任醫師吳毅團隊為患者手術。
術中可見雙側黃韌帶骨化增厚,右側較左側嚴重,右側硬膜骨化,硬膜囊嚴重受壓。醫生們運用高速磨鑽等設備将骨化的黃韌帶去除,受壓的硬膜囊恢複形态。經過胸椎後路椎闆切除減壓等精細操作,在減壓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節段的釘棒固定,重建脊柱的穩定性。術中止血必須徹底,盡量避免對脊髓的刺激幹擾,每個環節都極其考驗醫生的技術。
手術全程曆經2個多小時圓滿完成,術後配合康複治療以及專科護理,患者麻木無力症狀明顯改善,精神狀态比術前明顯好轉。“還好醫生及時診斷,冒險為我手術,術後症狀一天天好起來,我心裡的大石頭總算落下來了。”李先生連連感激。
胸椎管狹窄易被誤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
據介紹,胸椎管狹窄症是指由于多種病理因素導緻胸椎管的管腔變窄,使椎管裡面的脊髓或神經受到壓迫,繼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胸椎管狹窄的發病率并不高,但是一旦發生病情進展很快,如果不重視很快就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甚至癱瘓”,醫生介紹,相較于腰椎管狹窄症,胸椎管狹窄症在臨床上不多,但危害嚴重,需要及時治療。手術可以說是唯一的“出路”,及時有效地進行減壓治療,可得到一定的效果。
吳毅說,可能很多人覺得下肢麻木無力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其實不然,還有可能是胸椎管狹窄脊髓損傷惹的禍。近期,他們脊柱外科就診治了兩名由于胸椎管狹窄導緻下肢麻木無力活動受限的患者。
“所以,如果下肢麻木乏力,排除腦血管意外、腰椎問題等,也要考慮胸椎管狹窄的可能”,醫生提醒,胸椎管狹窄早期症狀常常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相似,為避免誤診誤治,一定及早到正規醫院的專科診斷排查,診斷明确後應積極手術治療,使脊髓的壓迫得到充分的減壓,給脊髓神經的恢複提供一個較好的空間,以免耽誤治療。
采寫:南都記者李文 通訊員陳曉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