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王神殿小說最新章節

天王神殿小說最新章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9:44:49

作者:田溪

天王神殿小說最新章節(天王I小鎮往事)1

二十二 李自成的遺物?

先從我寫的一個傳說故事說起。

李自成夜宿梨園莊

在姜子牙釣魚台附近有個梨園莊。莊裡有一座九檩九間結構的大祠堂。祠堂建築雄偉,雕梁畫棟。正堂壁上,懸挂着一幅巨大的金匾。匾上刻着一尺見方的楷書大字:“名登天府”。據說這幅金匾是闖王李自成親筆所題。

李闖王為何要題這幅匾呢?

相傳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舉兵造反,順應民心。打到關中後,就一舉攻克了鳳翔府,拿下了虢縣城。而後乘勝渡過渭水,沿着秦嶺腳下,準備繼續東進。一天李闖王率軍來到梨園莊,天已傍黑,闖王下令安營紮寨。他的中軍帳就設在村外的老槐樹旁。

這村有戶人家姓趙,家中隻有兄弟三人和一個妹妹:大哥名叫趙紀成,二哥名叫趙紀有,三哥名叫趙紀德,小妹子名叫趙圓圓。兄弟和睦相處,遠近聞名。

這裡土地瘠薄,但梨樹不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座梨園,所以,人稱“梨園莊”。趙圓圓家也有座梨園,長着幾十棵枝葉繁茂的大梨樹。若遇風調雨順之年,日子勉強過得。隻是近幾年來,官稅多如牛毛,鬧得民不聊生。聽說闖王起義,百姓自是擁護。

這天,闖王率領義軍進駐梨園。趙家兄妹,喜出望外。正是深秋季節,他們摘來許多大梨,送給義軍解渴,但闖王他們一個不收。百姓們十分感動。

此地當時有個鄉俗,隻要有他們敬重的文武官員宿在莊裡,百姓們就要選出一位最漂亮最能幹的姑娘前去“陪夜”,陪夜一過,這位姑娘就算結了婚,終生不得再嫁。闖王來了,百姓們照例要選陪娘。圓圓生得體态苗條,面似凝脂,柳葉眉,丹鳳眼,是村裡數一數二的俊姑娘。因此,莊裡的百姓們當即就選趙圓圓為陪娘。

這趙圓圓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具有一副俠肝義舉,對義軍頭領李自成更是欽慕之至。讓她去做陪娘,自然高興。她想,我要為他捧茶遞水,盡好一個民女陪娘的職責。于是,她由村裡大娘嬸子們修容浴洗,穿戴一新,坐在花轎之中,由百姓們送至闖王的中軍帳前。然而,闖王卻不在裡邊。幾個親兵說闖王出去巡哨了。百姓們隻好将趙圓圓安頓在闖王帳裡,各自回家。

那夜,明月高懸,天清氣爽,梨園莊裡,雖有兵馬駐紮,而那氣氛卻像過年一樣的喜慶。李闖王身披鬥篷,帶着兩個親兵,繞村巡查了一遍,見明崗暗哨甚是嚴密,義軍中也無違犯百姓紀律之事,他才放心地回到帳中。

雖是一天行軍,渾身疲乏,李闖王卻是全無睡意。這一程義軍雖是連獲大捷,士氣很高。但據探馬禀報,官軍正在緊急調動,向關中集結,更大規模的戰鬥就在眼前。如何粉碎敵人的圍剿,将戰線向前推進,作為一個義軍統帥來說,正需要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裡。于是,他便從行軍袋中取出《孫子兵法》來,伏案攻讀。

因為他沒有走進卧間,所以對靜坐的趙圓圊還沒有發現。直到他覺得口渴了,起身要去拿水,一扭身,這才看見了趙圓圓。隻見她低頭含羞地捧着一杯茶,站在他的身邊悄然待之。闖王一驚,便問她來此作甚。未及圓圓開口,就有一個留守中軍帳的親兵詳細禀報。闖王聽後,緊鎖雙眉,凝神沉思,半晌,才說:“鄉親們一片好意,這情我領了。隻是這陪娘之事,我們不能從命。圓圓小妹,你還是回到你的家裡去吧!”

趙圓圓敬佩李闖王的人品,她情深意切地說:“圓圓來作陪娘,并非他人之意,而是民女情願。圓圓愛慕闖王,也非今日。況我與官家誓不兩立,我願終生跟随闖王,縱然是捧茶灑掃,也算盡我綿薄之力。

闖王見她出語不凡,态度堅決,心中頓生感佩之情。隻是這陪夜之事,他怎能接受!他又勸慰了一番,讓親兵把她送回家去。就又讀起兵書來。

趙圓圓回到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想到闖王白日裡策馬征戰,深夜間還專心攻讀,為了老百姓打江山,熬煎得面容清瘦,眼窩深陷,圓圓心中不免疼痛。她拿出家中攢的一籃子雞蛋,做了碗雞蛋湯,其餘的也都煮熟,親自送至帳中,侍候闖主吃了。

李闖王被深深感動了,讓她坐下,說:“我本想帶你征戰殺敵,隻是你纏了足,又不曾習武。況且三位哥哥也無妻室,日常生活,也要你來照顧。留在家吧!等到義軍奪了江山,老百姓到了出頭之日,我便來接你。”

趙圓圓心中一熱,丹鳳眼窩裡便滾下了兩串淚珠子。說:“闖王重任在身, 那麼請你多多保重吧。我等候你的佳音。”

第二天,義軍就開拔了。趙圓圓的三哥也跟了去,參加了義軍。

十幾年之後,李闖王已在北京做了皇帝。每到風清月圓之時,他就想起了那位多情多義的趙圓圓。但因國事纏身,無暇顧及。他便恩準圓圓的三哥趙紀德衣錦還鄉。不久,那趙紀德返回京師,禀報闖王:自從義軍離開之後,官兵便血洗了梨園莊,圓圓小妹也遭殺害。

闖王聽罷,感動得熱淚直流。并對衆位弟兄們說:“圓圓雖然未随我們征殺敵軍,但她心連義軍,情牽自成之後,又為我義軍捐軀,也是一個巾帼英雄。不朽英名,可登天府!”即命制匾,親題“名登天府”四字,賜銀千兩,授于趙紀德,要他重建家園,厚葬圓圓及其慘死百姓。

趙紀德返回故鄉,便大興土木,梨園莊又重現在渭河南岸秦嶺腳下。趙紀德按照李闖王的诏示,在莊内特意修了座隻有皇家才準許的九檩九間大祠堂。堂中,高懸金匾,供桌上擺着趙圓圓的牌位,香火晝夜不斷。

這篇故事,最早是我根據當地傳說寫出,登載在我們的油印刊物《滋泉》1979年第三期上,後被陝西省《群衆藝術》1982年第2期選載。

我曾對李逢春老師說起過這個故事。他很謹慎,不輕易表态,隻說故事還好,實際上是他不大相信,所以,當時也沒在意。可後來,他從資料書中看到,李自成當年似乎來過寶雞,但他還是半信半疑。有一次,他去隴縣開會,遇見一位熟人,找到檔案局,就查閱《隴縣志》,從中得知,當年,李自成三次攻克寶雞,因為官兵追剿得緊,義軍們就進入秦嶺,在陝南與官軍周旋。這樣看來,李自成夜宿梨園莊的傳說就成為可能。

那年,他正好調到縣志辦,分給他的是文化部分,他就想把這個故事與那塊“名登天府”的牌匾,作為他寫作的一個素材。但他還是心中有些不踏實,寫進縣志的内容,絕對不能捕風捉影啊。所以,他于這年夏季的一天,又一次來到我們文化站,找到我,說,田溪,你那“名登天府”的故事,咱要落實一下,就是找找那塊牌匾。如果在,那就是珍貴文物了。我說行,咱就去毛家溝具體調查一下。

那天又是一個不陰不晴的多雲天氣。我就去銷售處找小馬借自行車,市上獎給銷售處的自行車,一直就放在小馬處作取貨用。非常不湊巧的是,自行車不在她處,說是昨天下雨,她騎回家了。今天地面濕粘,她就走來上班。我又去經營組借自行車,他們的也上縣城取影片去了。李逢春老師也不計較,說,咱們就走着去。我說,那有五六裡路哩。他說,不要緊,正好,咱倆可以說說話,探讨一下關于李自成的事。我說,也行,隻要你不怕走路,我是咋樣都行。

我倆出了文化站東大門,從東街信用社一邊的小坡走到公路上,兩人就沿公路向東走去。

這條公路,就是310國道。那時還是沙石路,路面也窄,終究車輛較少,我倆走在路上,不時有解放貨車從前而來,或是從後而去,好在前幾天一直下雨,路面潮濕,所以也沒有塵土。李老師就問我,那塊“名登天府”的牌匾你見過沒?我說,那個祠堂我有印象,好像是座磚砌的小樓,檐角高翹,絕非一般民房可比。至于裡面怎樣,我沒進去過。至于牌匾在哪懸挂,我也沒見到。他說,這要落實哩,咱寫縣志可不敢胡編亂造。我說,我聽那裡的人說,“名登天府”的牌匾是有,他們還見過,據說還有一把闖王劍哩,被人盜走了,再也沒出現過。人們說,闖王劍要是出現,就要專殺貪官哩。李老師笑說,這個我可不敢寫。

說說話話就到了毛家溝大隊,那是在一道山溝的出口處,山溝下方有條季節河,人們就居住在河溝兩邊,河東是毛家莊,河西就是梨園莊。兩個莊子不大,就合為一個大隊。

李老師說,咱先找大隊領導吧。我說行。大隊幹部中有我認識的,我就說了我們來的目的。那幹部說,走,我帶你們去梨園找老人說這事。

就從溝東來到溝西,找到一位老人,老人說,那是我先人的事麼,不是多麼光彩!再說,趙家官房也拆了,啥也沒了。還說啥哩。我就問,啥時拆的?我小時過年時走親戚,好似見過,高高大大,磚包門樓,全莊就數它威武哩。那人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文化革命時,說它是四舊,東莊人要拆,我們西莊人護着,可後來擋不住麼,還是拆了。木頭磚瓦都分了,這陣子啥也沒有了。四舊麼,還說它做啥呀。說完,老人說有事,就走了。大隊幹部對我們說,老人有情緒哩,不願說這傷心事麼。可那是政策,你能擋住!李老師就問,那個“名登天府”的牌匾還在哩沒?大隊幹部說,那時,許多東西當作四舊都燒了,那東西不一定在,我去問問那個誰。他去了一會兒,回來說,那人不在家,說是去寶雞了,不定啥時回來,那家也是趙家一個後人哩。

既這樣,我們隻好返回。改天再來吧。

過了幾天,我又去了毛家溝梨園那家人家。那人回來了。說起牌匾那事,那人說,當時拆了官房,趙家後人多,有人拿了木料,有人要了磚,有人取了瓦,他去的遲,就剩下那牌匾,他就要了。那東西沒人要,隻能燒柴。他背了回去,邊框都叫人砸壞了,他就取了内闆,不厚,也就一指來厚,二尺高,五尺寬,燒了可惜,他就鋪到樓上。我問,那上面有字嗎?那人想了想,說,好像有幾個字,我不認識是啥字,我沒文化麼。我說,快看看。那人就搬了架木梯子,爬上廈房裡的小樓上。上面很黑,那人叫女人找了火柴,領我小心小心翼翼地摸到一邊,用火柴照亮,那人取了堆在上面的雜物,就露出一方木闆來。木闆上面落了一層灰塵,我用手拂去,再點亮一支火柴,就看見一個大大的“登”字,我很是驚喜,繼續拂拭,就亮出“名登天府”四個字來。真是大喜過望。我說,好好好!就是這。那人說,這個爛闆子,有啥好來?我說,這是文物!縣上很重視!已問過多次,還來人查驗過,你不在,就走了。可留下話,他們要來車拉到縣上給予保護。那人就問,給錢吧?我說,可能吧。我跟他們說,他們應該給個補償。那人說,隻要能給上一樣大的闆子就行。我取了這東西,樓上就有個窟窿。我說,這好辦。不過,你得保管好。不要亂說。那人說,行行。

回到文化站,我就到公社打電話給李逢春老師,說,東西找到了!就得快快來取。要不,那人有了變卦,或是叫人縱恿賣了,就不好辦了。李老師說,我立即給文化局彙報。一會兒,他就來電話,說,文化局明天派車來拉,讓我等着一起去。

第二天上午,李逢春老師早早就到了文化站,與我先去毛家溝梨園莊,找到那家人,那人正在,就從樓上取下牌匾來。确是一塊薄木闆,約有二尺來高,五尺來寬,沒有雕刻邊框,顯得簡陋粗糙;木闆上那四個大字,無甚功力,就象初學寫字的人在照貓畫虎,顯得軟弱無力。更叫人喪氣的是,牌匾後方,沒有落款,沒有年代。我歎了口氣,說,這怎麼能證明是李自成的題字?李逢春老師眉頭皺了皺,沒有說話,我看得出來,他也不滿意,可事已如此,也隻能這樣了。我問,怎麼辦?還有那個必要麼?我指的是拉回縣上的事。他想想,說,我已給文化局說了,怎麼能放棄?先拉回去再說。

我就用帶來的相機給這家人照了相,算是留念罷。

正忙着,文化局的小貨車到了。我們就将牌匾裝上車,李逢春老師給那人說,文化局以後還要給你補償,還有證書呢!到時就由老田代我發給你。後來,文化局就給了我30元錢和一本證書。我準備親自将錢與證書送到這家人手裡。

那天,我正在站上忙着寫彙報,就見毛家溝大隊幹部領着一個人來到文化站,見了我,說這是存放牌匾那人的親兄弟,補償應有他的一份。我就把那30元錢和證書給了他,叮囑他一定給他哥15元。并讓大隊幹部看着處理好,不要鬧矛盾。那時的30元錢,就是基層幹部一個月的工資,不能虧了那個他哥。

關于牌匾的事,盡管不如人意,但總算沒有落空。剩下來的事,就等考古學家去研究了。李逢春老師也說,李自成是個農民起義家,想來他文化程度不會高,要是家境好,就能受到好的教育,書法肯定有功力。但要那樣,他不一定會帶領農民起義了。

我想,他說的也有道理。

臨走,我對李逢春老師說,關于李自成的傳說 ,我再送你一個結局故事吧。他問,是啥?我說,就是“天燈祭靈”。

天燈祭靈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舉兵造反,殺進北京,奪了龍廷皇位。不料明朝總兵吳三桂勾結清兵,将北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闖王率領人馬,倉促迎戰,終因寡不敵衆,兼之義軍内部也不甚齊心,以緻京城失守。闖王率領部分人馬突圍出城,死傷慘重。所剩殘兵見大勢已去,無心再戰,便各自逃散。闖王隻帶着兩名親兵,落荒而走。

一天清晨,他們來到一個小村莊,在村頭遇見了一位鶴發童顔的白胡子老人。闖王見老人相貌不凡,舉止文雅,知道是一位有學問的人,就上前作揖問路。老人見他們三人這樣早就來到村頭,必有要緊的事情,就把他們讓進了自己的茅屋。當老人知道來客就是落難的闖王之後,十分崇敬,立即燒水做飯,熱情款待他們。知道他們還要往前走,老人提醒道:“目前清兵追捕甚急,各路關卡,皆有人盤查,像你們這樣行路,萬萬不行。”

闖王向老人施了一禮,問道:“老伯,似此如何是好?”

老人思量片刻,說道:“我過去曾出家為憎, 現家中尚有幾套僧服,你們可剃發換衣,做個僧人,方可通行,免遭殺身之禍。”

闖王聽後與親兵當即剃發更衣。老人随之教了他們一些僧人的禮教,又讓他們改名換姓:闖王叫華中真人。兩名親兵,一個叫智财,一個叫智寶。一切收拾停當,他們叩謝過老人,便直奔關中而來。

關中西部的秦嶺山中,有個寶蓋寺。寺院雖大,但不知什麼原因,卻無僧人居住。華中真人便與智财、智寶在此定居下來。闖王離開京都時,其它貴重物品一概未帶,隻帶了皇帝大印一一玉玺一枚以備東山再起,重舉義旗。他這時就把帶來的玉玺藏在佛龛下面的一個地窯之中。

卻說滿清皇帝坐上龍廷之後,由于得不到玉玺大印,十分着急,便降旨各州府縣,通貼布告,懸賞索印。

智财、智寶出山購買油鹽等物,來到天王集市。見一群人擁在牆邊看什麼,他們也擠了進去。見牆上貼者皇帝懸賞索印的聖旨,上面寫明:“凡知印報信者,賞銀千兩;持印奉獻者,加封官職;知情不報或隐瞞不獻者,殺無赦。”

智财智寶即從人堆中擠了出來,買了油鹽等物。回去的路上,智财滿腹牢騷地向智寶說:“咱們跟随闖王起義,拼殺多年,榮華富貴沒有享受幾天,卻整天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是個頭?”智寶說:“唉, 天命如此。有什麼法子?既然到了這步,也就隻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

“想得倒不錯!你沒見禦旨上說,知情不報,殺無赦嗎?我們将來一旦被官府發現,那就後悔莫及了。我看,不如……”

智财見四下無人,便俯在智寶耳邊如此這般地說了自己的打算。

智寶聽後一驚,随之又覺得智财說得有理,便同意和智财一起下手。

他們回到寺院,見過師父,吃過茶飯,還和往日一樣,靜坐合掌,念經拜佛。這時他們由于心中分神,念經總是出錯。華中真人見他二人神情恍惚,好生疑感,便問:“你們二人今日出山看見什麼奇事,為何心緒不甯?”

智寶見問,心虛膽怕不敢答言。智财趕忙跪下,說:“我二人今日出山,在街上看見官府文告,懸賞索讨玉玺。百姓議論紛紛,官軍也到處搜查,我們恐怕今後難以在此安身,因之心緒不甯。”

華中真人聽後,知道智财、智寶懾于官府威力,玉玺難保,便決定毀掉玉玺。想到此,他深深地感歎道:“若大的神州,倒被清人占據。難道我等義軍就此罷休不成?現在官府搜讨玉玺,我甯肯與玉玺俱碎,也不讓它落入清廷之手。”說罷,就向藏玉玺的禅房走去。

智财見闖王意欲毀玺,立即奔回房中,取來鋼刀一把,并對智寶說:“咱們一不做, 二不休,搶玺要緊。”智寶見事已至此,就跟着智财,直奔禅房而來。當闖王舉起玉玺,正準備摔下時,智财已經趕到,他對闖王後背就是一刀。闖王當即斃命。智财拿到玉玺欣喜若狂,立即與智寶一起,前往縣衙獻寶。

縣官一見有人獻上玉玺,喜不自禁。這時一位幕僚卻大聲喝問道:“看你們二位年紀輕輕, 怎會得到玉玺,快快如實講來!”

原來這位幕僚心想:玉玺乃是國寶,豈是凡人操持之物?清兵攻占京城,沒有找到玉玺,分明是闖王攜印而逃。他對闖王,早就十分仰慕,隻是無緣相見,今見有人前來獻玺,心想必能打聽出闖王的下落,因之要問個究竟。

智财就将他們如何殺死闖王,奪取玉玺的經過講了出來。

幕僚聽後對縣官說道:“闖王雖是犯上作亂,但豈是這兩個逆賊刀下之鬼?他二人反對清廷有罪,又殺人奪玺,罪上加罪,應将二人立即收監。”縣官遂将二人收監,并報請朝廷準予處決。當時朝廷深知闖王在民間的威望,為了收買人心,就準予将兩個逆賊處以極刑。縣官遂吩咐衙役将他們渾身澆了油,用火燃着,吊在空中點了天燈。當時人們還為此事編了這樣一副聯語:

李闖王大業垂千古,

二沙彌天燈祭英靈。

(此篇刊載于1979年《滋泉》,後被陝西省《群衆藝術》1982年第6期登載。)

天王神殿小說最新章節(天王I小鎮往事)2

(未完待續)

關于作者

作者:田溪,男,1948年生于寶雞縣天王村。曾為陳倉區文化館館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已退休,喜讀書,好觀遊,見山山好,視水水奇,花草竹樹,皆展生趣。睹古城,鑽老屋,倍增鄉愁。有感而發,發而為文。遊遊走走,新新奇奇,思思想想,大有裨益。以此聊度晚年,足矣。

本文由田溪原創,并在微信公衆号【千渭之彙】首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