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碧波蕩漾的詩句

碧波蕩漾的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2:43:44

碧波蕩漾的詩句?宋豐光 1956年生于山東桓台,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碧波蕩漾的詩句?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碧波蕩漾的詩句(湖上風來波浩渺)1

碧波蕩漾的詩句

宋豐光 1956年生于山東桓台,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張錦平 1956年生于臨沂,山東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女書畫家協會副主席。

“倚門回首”清照詞意名家創作訪談(三)

□ 本報記者 李可可

二人優秀合作作品選錄

《暮霭圖》獲全國首屆花鳥畫展佳作獎,《紫霧》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樨草》獲首屆全國中國畫人物畫展最高獎銀獎,《綠野》獲全國第九屆美展優秀獎,《秋日物語》獲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展優秀獎,《秋妝》參加全國第十屆美展并獲優秀獎,《夏日》《牧歸》《清風》等作品參加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畫家提名展,《秋蘊》入選全國第三屆畫院優秀作品展,《漁家秋歌》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展,山東省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黃河入海流》入選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并獲第七屆泰山文藝獎一等獎。

人生這舞台,忘憂酒喝得,詠歎調唱得,雨疏風驟也不耽誤把盞言歡,每一幕都要投入,不淋漓盡緻不痛快。宋豐光、張錦平兩位老師就是這種真實的存在。他們的佳話在畫壇廣為流傳,同年同月同日生,同窗同事再同窗(第二個窗是共剪西窗燭),并且常在同一張紙上畫畫。誰為他們人生寫的劇本?真是腦洞大開。

接到大衆日報“約繪”欄目“清照詞意”的創作邀請後,兩位有奇緣的人以一貫認真的态度和默契的配合,投入到這項他們稱為“很重要”的工作中去,于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湖上風來波浩渺》(出自李清照《怨王孫》),以“無窮好”的面貌呈現在了我們面前。記者很樂意記述他們的創作點滴和詩意人生,然而隻能于交流中撷取一二,拉開幕布、打起追光,與讀者一同探尋他們當下的唯美世界。

○ 地點:山東濟南

○ 人物:宋豐光 張錦平

○ 事件:與李清照有關

怨王孫

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青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鹭不回頭,

似也恨、人歸早。

第一幕 張錦平:唯有夏日一點愁

“今天做着飯,我看到後院的扁豆,風一吹,葉子就把欄杆蓋滿了。夏季草木旺盛,人的心情應該很開朗,但為什麼每到盛夏我都會傷感呢?現在明白了,我自幼戀家,上學的那些年,每到八月中下旬都要面臨離家返校,那種不舍形成了深深的烙印。對我來說,夏天的名字就是離别。”

張錦平老師看上去美麗纖弱,大眼睛非常清澈。她細膩多思的性格,外化出婉約精緻的筆墨,那種美,說不具體卻沁人心脾。在缺乏注解的塵世間,誰能懂一個女子夏日的憂傷呢?這是屬于個體的情愫,如果千年之前曾經有人同樣心動并與之呼應,那非李清照莫屬。

張錦平自幼背誦李清照的詩詞,深淵與深淵響應,因為懂得,自然相吸。當有人調侃說李清照尖酸刻薄時,張錦平當真不高興:又沒見過她,怎麼知道她刻薄?她的詩詞與經曆,足以證明她内心柔軟又大氣。

既然少年時代的離愁,可以在每個夏日都被觸發,那麼當年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傷感肯定也是真實而持續的。此情無計可消除,好在可以找到寄托,類似扁豆花造成的烙印,李清照把它變成了詩詞,張錦平把它暈在了紙上。

第二幕 宋豐光:馬踏湖邊看荷花

“我在馬踏湖邊長大,最常見到的就是荷花,最美的也是荷花。我無數次看着小苗從水下冒出來,長大、張開……一直到秋天,變成殘荷。夏天蜻蜓停在上面,秋天滿湖的蓮蓬。一個蓮蓬上面,有的籽兒飽滿,有的籽兒幹癟,不是那麼完美。生活中的東西也一樣,殘缺是常态,但落在畫中也更有寓意。”

受家鄉風物的影響,宋豐光老師對荷情有獨鐘,尤其愛畫荷葉,就喜歡那種風吹葉舞、動态十足的樣兒。在之前的“慶賀大衆日報創刊80周年中國畫名家作品展”中,宋豐光張錦平合作了《馬踏湖上的晨曦》,荷葉巨大,荷花招展,色彩濃烈,生命力爆棚。十分擅長色彩的宋老師,寫意畫常常出現重彩的效果,但這次他選擇了灰調子。《怨王孫》所描述的場景發生在深秋——“秋已暮、紅稀香少”,畫面上白色的荷花隻剩了一隻,荷葉照例巨大,濃墨增加了厚重感,即使彎折也有氣勢。

安靜低調的宋老師,筆下卻常常帶出幾分狂野,從用色到筆觸都很豪放,沉默中的爆發尤其驚人,這一點,和李清照“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氣場頗為匹配,那是絕地一聲喊,飛越萬重山,生命如荷葉般堅韌,可以低頭,卻永不喪志。

殘荷之下,靜水深流。仔細看,水色淡淡竟然也五彩斑斓,天空是素淨的留白,我們看不見霞光,霞光被湖水分解并融化了。

宋豐光一般不選擇老虎、猴子、鷹等動物作為素材,而喜歡鸬鹚之類溫和型的。畫作是畫家的鏡子,也體現了畫家的選擇,畫面的營造是一種修行,修行的成果又反射到畫面上。《怨王孫》詞中正好提到宋老師喜歡的鷗鹭,于是一隻振翅的白鳥出現在詞人的右側。細看之下,它的眼睛很特殊,不是圓的,而是拟人的長形。白色的羽毛與李清照的衣服形成呼應,畫面自然有了節奏感和延續感。鳥兒不希望詞人離去:“眠沙鷗鹭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第三幕 張錦平:說不盡、無窮好

“我很喜歡自己這次畫的李清照,尤其滿意眼睛和眉毛,這個形象和我們以前畫的李清照完全不同。她靈秀善感,對自然景物和人生經曆都有細膩的感受,所以她的表情不會太誇張,在安靜中有一絲詩意甚至笑意。嘴角微微上揚,增加了甜美的感覺。”

微笑而滿足的李清照,美麗而娴靜的李清照,這是屬于張錦平的李清照。女詞人的傳奇個性廣為人知,她的愁腸百結已成為标簽,然而她也有沖天的豪氣和收獲的喜悅。她寫《怨王孫》的年紀,一說是20來歲,二說是丈夫去世後,總之,算是她相對成熟的時期。流傳下來的李清照畫像和塑像,消瘦是典型特征,但這幅畫中的李清照并不單薄,顯得更加健康。“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在不算如意的生活中,愉悅感和安全感可能流星般短暫,但她居然及時地抓住了。

張錦平認為,李清照肯定漂亮,必須用心打扮她。宋代的服飾很好看,張錦平選擇了白色的衣料,襯托詞人的高潔。就連頭飾,畫家也加入了“人比黃花瘦”的詞意,隻是把黃花的顔色換成了淡紫,又美又幽遠,輕盈不古闆,完成了對畫中人多方位的形象塑造。

那種紫花,張錦平在野外見過,秋天伴着蘆葦和荷花在水裡開放,随手就可以采到,她喜歡這種天然又細緻的事物。但是早年間,為了使自己不那麼善感,她也曾寫過座右銘如“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人生來周全,也無法彼此取代,那種善感獨特又可貴,李清照如此,張錦平也如此。

第四幕 宋豐光:開花就是為了結果

“為了這次創作,我們專門買了一大堆蓮蓬進行觀察,蓮子實在喜人。開花就是為了結果,不在乎青春老去,因為是必然,都值得。”

“蓮子已成荷葉老”,蓮蓬在此處的分量很重,甚至可以成為整首詞的目的和結論。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怨王孫》是那樣的與衆不同。它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誦,但略加揣摩,就發現詞中的正能量極其充足。詞人感受到了水光山色的善意,甚至達到了“無窮好”的地步,最讓人滿足的是蓮子已長成,荷葉可以放心地老去了。何必悲秋?開花不就是為了結果嗎?萬物凋零的季節,隻有心智成熟和眼光長遠的人,才會透過蕭殺看到希望,這也是宋、張二位老師選擇本首詞的原因。作為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畫家,他們也在從容地收獲果實,并且俯仰皆是。

《怨王孫》句句正能量,畫家斟酌再三,選擇了“湖上風來波浩渺”作為标題,以一種更廣闊、更客觀的胸懷來描述和歸納這次出遊,兩位畫家與詞人同行在煙波浩渺的湖面上,感受長風的清涼,這湖不叫馬踏湖。

處處都是晨曦中的馬踏湖。

幕後 終局:綠野生樨草 黃河入海流

宋豐光張錦平很早就以充滿現代感的重彩聞名畫壇,其影響直達海外。後來畫風轉變,色調卻保持了下來。除了獨特大膽的用色,二人最擅長的就是對線的把握。他們的線自成一家,介于鐵線和高古遊絲之間,有結構有厚度,有彈性有張力,有質感也有美感。

他們聯手繪制了無數美妙的畫卷,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和諸多榮譽,曾經連續四次入選全國美展并獲獎。他們的筆墨,既有《樨草》(獲首屆全國中國畫人物畫展最高獎銀獎)、《綠野》(獲全國第九屆美展優秀獎)的溫柔清新,又有《黃河入海流》(山東省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獲第七屆泰山文藝獎一等獎)的磅礴大氣。兩位畫家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藝海耕耘,努力把中國水墨、西方視角、古人情操、當代風貌糅合并展現出來,書寫之路越走越深、越走越廣,正如宋豐光老師所說:“通過書寫抒情達意,使得造型上似與不似,視覺上秋潤華滋,達到筆随墨運、彩從筆出、墨色交融、直抒胸臆,升華出自然而然的精神世界。”更可貴的是,這個精神世界兩人為伴,永不寂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