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校第二課堂改革

高校第二課堂改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9:06:29

高校第二課堂改革(南大如何讓第二課堂貼近第一課堂)1

文/新華社智庫分析師 王宇靜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有力延伸和補充,是提升人才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很多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仍存在不足: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互脫節,難以發揮整合效應;偏離社會需求,第二課堂成為學生自娛自樂的課堂;忽視對學生自我價值的喚醒,缺乏夢想教育。

南京大學以“三個貼近”為指針,推動第二課堂創新發展:“貼近第一課堂”,引導師資參與第二課堂,形成兩個課堂有效互動、深度融合的格局;“貼近社會需求”,與社會各界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向社會,研發第二課堂成績單,為學生就業添力加碼;“貼近青年夢想”,回歸教育本真,激發學生潛能,讓學生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

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認為,南京大學創新建設第二課堂的實踐經驗值得借鑒。省内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應盡快形成管理合力,以學生需求為驅動,以“互聯網 ”為機遇,創新形式方法,夯實資源基礎,充分釋放第二課堂育人價值,推動第二課堂邁向更高水平,為江蘇人才強省建設提供新的支撐點。

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空間亟待拓展

培養什麼人和如何培養人,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命題。随着素質教育、能力教育向縱深推進,單純以理論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無法滿足高校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要求,創新發展第二課堂,成為破解這一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認為,第二課堂是相對第一課堂而言的,它以個人興趣為起點、以個人志向為依托,主要圍繞思想教育、科技創新、體育競技、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内容開展,通過面對面、近距離的交流互動,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陶冶學生的美德和情操,鍛煉學生全方位的能力素養。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宗旨,第二課堂在培育創新意識、激發個人潛能、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發揮着突出作用,是第一課堂的有力延伸和補充。”張異賓說。

第二課堂總體呈現内容豐富多元、形式靈活多樣、覆蓋面廣量大等特點,具有第一課堂無法替代的育人作用。然而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調研發現,當前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制約着其育人價值的發揮。

其一,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互脫節。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協同并進,才能起到“1 1>2”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高校第二課堂課程設計不科學、不兼容,學生在第一課堂所學無法應用于第二課堂,甚至産生兩個課堂相互争奪課時的問題。由于第二課堂工作不易量化,第一課堂老師參與第二課堂的工作得不到肯定,積極性不足,直接導緻第二課堂缺少專業教師的指導。此外,很多高校的教學場所、設施等主要是為第一課堂配備,不适用第二課堂的需求。兩個課堂彼此脫節,大大限制了第二課堂育人空間的拓展。

其二,第二課堂的實效作用發揮不足。社會實踐操作能力不足是我國高校學生的通病。開設第二課堂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架起學校和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提早接觸社會,鍛煉社會實踐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對這一宗旨把握不準,偏離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甚至存在走形式的問題,導緻第二課堂成為學生自娛自樂的課堂,而非鍛煉能力、涵養素質、獲取真知的課堂,對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作用有限。

其三,第二課堂建設過于偏重功利價值。有些高校把第二課堂的價值集中在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營造歡快的校園氣氛,或者為學生提供知識應用場所,增進學生就業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視發揮第二課堂促進學生認識自我價值、激發内心夢想的作用。“這其實是一種教學上的功利主義,對學生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缺少回應。教育應當回歸本真,去發現學生的個性價值,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探索,更好地培養人、造就人。”南京大學團委書記葛俊傑說。

近年來,南京大學團委積極發揮第二課堂建設主力軍作用,以服務學生成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工作出發點和歸宿,圍繞如何讓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銜接更加緊密,讓第二課堂為學生就業增添助力,更好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不斷探索發展、改革創新,将第二課堂建設成為南大學子成長成才的重要平台。

南京大學以“三個貼近”放大第二課堂價值

針對第二課堂建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南京大學以“貼近第一課堂”、“貼近社會需求”、“貼近青年夢想”為指針,以思想引領、學術科創、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校園文化活動等為抓手,創新構建第二課堂工作體系,充分釋放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

一是貼近第一課堂,實現兩個課堂協同并舉。以教書授課為主的第一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實踐活動為主的第二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兩個課堂互通互補、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南京大學積極引導第一課堂的師資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同時,鼓勵學生把第一課堂所學應用于“第二課堂”,強化、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促進兩個課堂深度融合。

以“挑戰杯”競賽為代表的大學生學術科創活動已經成為南京大學促進兩個課堂深度融合,推動創新創業理論培養和實踐結合的有力抓手。“‘挑戰杯’是檢驗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賽事。以往南京大學每年參與‘挑戰杯’競賽的優秀作品并不多,原因就在于很多好作品沒有被發掘出來。”葛俊傑說。2014年10月,南京大學校團委正式啟動校内賽事宣傳與作品征集,與教務處、科技處、社科處等部門合作,遴選優秀作品并跟蹤孵化。經過一年多的培育,2015年11月,南京大學有5件作品入圍第14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成果豐碩。

其中,特等獎作品《自供氧技術用于增效癌症光動力治療的研究》,是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程宇豪同學,在醫學院胡一橋、吳錦慧老師的指導下,提出的一種基于“光動力療法”與“人造血液”的癌症治療方法——自供氧光動力療法,實現了光動力療法在實體腫瘤治療中的療效突破。

“我一直在基礎學科拔尖計劃的課程體系下學習,然而,課程成績并不出色。‘挑戰杯’競賽讓我有機會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提供了個性化的施展空間。而胡老師和吳老師的專業指導,更是我能夠持續下去并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程宇豪說。

——第一課堂的優勢在于專業化、體系化,第二課堂的優勢在于形式靈活、突出個性。南京大學着力發揮兩個課堂的優勢,推動其相互促進、深度融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創業課程體系就是兩個課堂深度融合的代表。在南京大學,創業創新不僅是第二課堂的内容,比如每年舉行200餘場創新創業教育講座、沙龍、工作坊等活動,支持超過1200人次參與各級各類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支持超過1500人次參與各類創新創業競賽與學科競賽。也是第一課堂的重要内容,并呈現出第二課堂“課程化”的特色。

“如火如荼的校園創業創新活動,對專業理論指導産生了旺盛需求,最終推動創業課程進入第一課堂。截至2015年底,南大創業課程累計開課144門次,選修學生超7000人次。而兩個課堂的融合發展,又提升了南大學生的創業實效。近年來,南大獲得天使投資的學生創業項目就超過50個。”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聞羽說。

“‘南京大學悅讀經典計劃’,則是把第一課堂的内容以第二課堂形式呈現出來的代表。南京大學從 2015 級本科生開始,打破經典閱讀以小規模課程推進的傳統方式,在全校範圍全覆蓋、系統化開展經典閱讀文化建設。”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說。

學校列出60本基本經典書目,邀請60位各專業領域傑出青年教師組成“南京大學‘悅讀計劃’榮譽導師”團隊。每本經典由一位導師牽頭負責組織研讀及導讀。分為三大學習模塊:研讀模塊——由名師開設經典研讀課,設有2至4個學分;導讀模塊——由導師、名家、校友/學長提供閱讀指導,組織導讀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悅讀模塊——師生共同開展以讀書為主題的課内外活動,如讀書節、好書漂流、主題競賽等。“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經典閱讀,靜态的閱讀活動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閱讀積極性,将經典閱讀推向深入。”南京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憲說。

二是貼近社會需求、人才市場,為學生就業添力加碼。據2015年《江蘇省用人單位調查報告》,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不足、實踐能力較弱的應屆畢業生普遍缺乏興趣,并希望高校能夠強化人才的專業實踐和應用能力培養。

——南京大學校團委主動與社會各界洽談合作,共建實習崗位,開展求職大賽活動,提升“第二課堂”活動的層次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

自2012年起,南京大學校團委設立了品牌實習項目——“南青實習崗”。分别與南京銀行青年教育實習基地、中國工商銀行金融實踐中心、江蘇省省級機關、江蘇省紅十字會、金陵石化公司、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鳳凰網、江蘇鹽業集團、建設銀行、新華社江蘇分社等建立長期實習合作,涉及政、企、研、媒等多類機構,學生受益面達千餘人次。

陳茜是第一期35名走進省級機關暑期實習大學生中的一員。談到實習經曆,她說:“暑期實習讓我對機關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公務員工作絕非我們想象的‘一杯清茶一張報’那般悠閑,而是充滿各種創新的挑戰和務實的耕耘。實習期間,省僑辦僑政處副處長沈娟老師的指導,讓我在公務接待活動、公文撰寫技巧、工作紀律遵守等多個方面,都受益良多。”

仇冬梅是南京大學化學系的一名本科生,一直對金融行業抱有濃厚興趣,在看到校團委提供的工商銀行實習崗後,毫不猶豫地就申請了。她說,“我的實習工作是做大堂經理協助,每天都需要接觸大量顧客,有時也要回答他們關于業務辦理和個人理财方面的咨詢。如果要說這次實習的最大收獲,我覺得就是能夠提前了解金融行業的工作情況,讓以後的就業擇業更有方向。”

周正是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她利用暑期參加了江蘇省紅十字會的實習工作。“一個多月的實習,不僅系統了解了紅十字會的發展曆史,熟悉了機關工作的規章、制度、流程。更重要的是,在與工作人員的近距離接觸中,深刻體會到‘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這種精神将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寶貴财富。”周正說。

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的分析師王宇靜,在南大讀研期間就參加了新華社江蘇分社的實習工作,執筆撰寫多篇專題輿情,獲省委主要領導批示,畢業後順利入職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自2013年,南京大學·新華社江蘇分社研究生實習基地建立以來,目前已有162名來自新聞傳播學院、商學院、信息管理學院等院系的研究生參加實習。第四期實習生王肖飛說,“此前,新華社對我來說一直是非常神秘的存在。有幸參加江蘇分社的實習工作,讓我對新華社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智庫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下,我掌握了很多信息檢索、信息編輯等方面的新技能,受益頗深。”

南京大學還在校内舉辦各類求職大賽。最有影響力的是“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南京大學從2008年開始已連續舉辦六屆,并選拔校賽選手參加“江蘇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每年都有參賽選手榮獲“十佳職業規劃之星”稱号,并有學子榮膺全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總冠軍。2015年的職業規劃大賽,全校共有26個院系2186名同學報名參與。

此外,南京大學校團委連續舉辦兩屆“職面未來”求職模拟面試大賽,南京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也舉辦多屆“南京大學求職團隊大賽”。“這些求職大賽會邀請騰訊、IBM、交通銀行、華為集團等頂級企業的高管或專家坐鎮評審,幫助即将走向社會的大學生把握就業方向、提升就業能力,也讓學生在親身參賽過程中強化就業意識,明晰自身優勢短闆,不斷完善自己。”南京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高新房說。

——南京大學積極探索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期量化記錄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經曆,為學生提供成績單之外的考評體系,提升學生的就業競争力。

“為記錄學生的校園成長足迹,此前,我們探索建立了第二課堂學生成長檔案,主要針對團學骨幹。現在,這份學生成長檔案有了升級版,即将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向全校學生推開。這就是我們正在構建的第二課堂信息化平台——‘南青足記’MYNJU平台。”南京大學校團委副書記周媛說。

“南青足記”MYNJU平台,包括PC端系統、微信等社交平台、手機客戶端,全面整合第二課堂活動資源,把南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的活動組織經曆、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等活動和課業成績之外的獎勵、榮譽全部記錄下來,進行分類管理。

學生的活動經曆、所獲榮譽等信息,由其本人登錄系統自行申報,系統自動提交給相關教師審核,生成“第二課堂成績單”。成績單生成後,會在同班學生範圍内公開,既讓學生相互監督,也能發揮朋輩教育的示範效應。學生需要成績單的話,可以自行下載打印,也可以在線轉發至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讓第二課堂成績單成為南大學子求職就業的又一張閃亮的名片。“

第二課堂成績單是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指針,也是幫助學生融入社會的通行證。它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大學生在校表現,為那些課程成績一般的同學,提供另一個維度的考評,提升他們融入社會的競争力。”葛俊傑說。

三是貼近學生個人的青春夢想,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價值。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夢想,可能是遠大的創業夢,也可能是具體的文藝夢。然而,由于第一課堂的學業負擔,很多人的精力都湮沒在上課和考試中,沒有機會和平台去發現自我、追尋夢想。

——南京大學積極推動第二課堂回歸教育本真,激發學生的潛能,喚醒學生的理想和情懷,讓學生發現自我、敢于有夢。

南京大學通過舉辦校園音樂會、小藍鲸體育節、小藍鲸江蘇高校原創音樂節、“青春與春天”校園詩歌節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不斷塑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健全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錘煉學生的意志,激發學生的雄偉特質,讓他們成為有夢想、有追求的人。

“情懷、理想、夢想這類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卻是優秀傑出人才的重要特質。我們不斷塑造高雅的校園文化,就是為了發揮文化藝術的熏陶作用,讓學生有更高遠的追求。”葛俊傑說。

南京大學每年都會舉辦校慶音樂會和新年音樂會,最後一個環節,所有在場嘉賓、老師、學生,全體起立,共唱校歌。一種南大人的自豪感,瞬間感染全場,極大增強了南大人的凝聚力。不言不教之間,學生的心中就會升出一種夢想的力量,這種力量最終又會在他們的人生征程中轉化為現實動力。

2016年4月13日,南京大學84級化學系校友、大衆書局創始人缪炳文,與2013級軟件學院本科生高楊逸喬(創辦“一可米”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獲得300萬元創業融資)現場對話。拉開了“夢想公開課——青年南大人說”的序幕。

“這是一場60後和90後兩代南大創業人的對話,讓我看到了新老兩代南大創業人的思想碰撞,也看到了一種南大創業人夢想的代際傳遞,很受鼓舞,很受感染。我想自己也要考慮做點什麼,才能不負四年的大學時光。”一名參與現場活動的同學說。

——讓學生有夢,隻是第二課堂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第二課堂追夢和圓夢。為此,南京大學積極搭建平台,讓學生離夢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為幫助學生更好實現創業夢,南京大學充分利用在江蘇各地共建的24個政産學研合作平台、104個研發機構及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學生創業實踐實訓基地,有效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成立由28位知名企業家與投資人組成的創新創業教育專家咨詢委員會,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戰略規劃、實施方案進行咨詢和論證。聘請600餘位各行各業專家組成創新創業導師庫,以多種形式為創業學生提供一對一專業輔導,傳授實戰經驗。

為讓學生成長為高素質複合型領軍人才,南京大學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平台作用,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中鍛煉能力,拓展視野,為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

“山區孩子生活艱辛,學校基礎設施十分簡陋,可能會超出很多東部地區人們的想象。”曾在雲南哈尼族彜族自治州支教的施文傑同學回到南大讀研後,還是放不下那裡的孩子們,“我希望能進一步發動社會力量,更好滿足西部貧困地區孩子們的成長需求。”2014年,他發起“共架彩虹橋同築中國夢”西部中學生訪學夏令營活動。南京大學校團委知悉後,聯系校後勤服務集團、商學院等,給予大力支持。最終幫助雲南、甯夏、貴州等地的20多名學生到南京訪學求知、開闊視野。

“這次活動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學校多個社會實踐平台的支持,也讓我對自己的價值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更加堅定了我從事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的信心。”施文傑說。

“‘共架彩虹橋同築中國夢’隻是南大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2015年,南京大學共組織312支校級團隊、600多支院級團隊、8000餘名師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我們就是希望通過社會實踐,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發現自我價值,找到努力方向,打下追求夢想、實現理想的能力基礎。”南京大學校團委副書記李興華說。

個人夢想,如果能夠結合國家需要,融入中國夢,就會更加出彩。2014年,南京大學校團委抓住南京青奧會的契機,組織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成為青奧志願者人數最多的高校。

“青奧會志願服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不僅讓我有機會親身體驗國際大型賽事,也為我發揮專業所學和語言優勢、鍛煉提升組織管理能力提供了平台。”南京大學英語系學生李秋實說。

南京青奧會期間,他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話,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交談,代表全體志願者宣讀書記的回信,與“志願者之家”的小夥伴一起得到李克強總理的接見,由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為其佩戴徽章……李秋實成為那個夏天的校園風雲人物,也距離他的個人夢想越來越近。

南京大學第二課堂建設的啟示

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分析認為,南京大學以“三個貼近”為導向,推動第二課堂成為重要的育人平台,為我國高校第二課堂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其一,最大程度釋放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高校第二課堂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内容和形式。當前的關鍵,在于如何整合資源、創新形式,讓第二課堂最大程度釋放育人價值。南京大學以“三個貼近”為導向,打通兩個課堂,整合社會實踐資源,最大程度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就業求職、實現個人夢想的需要。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認為,省内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的團委、學工、就業等系統,應探索形成管理合力,理順相關體制機制,集聚更多資源優勢,推廣先進典型經驗,充分釋放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

其二,圍繞學生成長需求驅動第二課堂創新發展。

學生的成長需求,既是第二課堂建設的出發點,也是第二課堂成效的衡量标尺。南京大學的“三個貼近”,本質上都是圍繞學生成長需求驅動第二課堂創新發展。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認為,省内各高校在探索推動第二課堂建設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向外學習借鑒,也要注重向内聽取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群體自下而上的創新動力。如此才能讓第二課堂的創新發展成為有本之木,産生切實效果。

其三,推動第二課堂邁入“互聯網 ”時代。

其實,第二課堂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新的技術手段往往會成為其創新變革的動力,尤其是在“互聯網 教育”不斷深化的時代,第二課堂建設将迎來難得機遇和廣闊空間。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認為,省内各高校應積極把握“互聯網 教育”的機遇,發揮互聯網在信息互通、資源整合、跨域交流等方面的優勢,架設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用人單位、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橋梁,推動第二課堂不斷出新出彩。

本文系新華社智庫江蘇中心出品。

【最江蘇】:第一時間發布、解讀江蘇最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民生動态,用原創蕩滌紛雜,用思想解讀資訊,用情懷傳遞觀點。

※歡迎關注“最江蘇”微信公衆号(zuijiangsu)←長按複制,看更多精彩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