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親子午後溫馨時光

親子午後溫馨時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2 07:23:59

律回春漸,新元肇啟。2020年寒假對廣大師生來講,注定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阻隔了師生們相聚的腳步,但是擋不住師生們戰“疫”的決心,教師休假不休息,學生停課不停學,科學合理安排學習、生活和鍛煉,以實際行動“宅其身”“修其行”,為奪取抗擊疫情戰役的勝利貢獻力量。

扈欣苒是山東省實驗中學2018級8班的一名學生,這個假期和其他同學一樣,利用好“宅”時光,在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增長本領。一天,她在做寒假語文作業時,突然眼前一亮,因為她發現四爺爺扈魯原刊登在《光明日報》的文章《一帶一路與葫蘆文化》被用在了作業裡,作為一道現代文閱讀題。她驚喜地将這個消息告訴了親朋好友,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份自豪。

親子午後溫馨時光(寒假宅時光)1

親子午後溫馨時光(寒假宅時光)2

親子午後溫馨時光(寒假宅時光)3

出現在山東省實驗中學寒假語文作業中的扈魯先生作品

追根溯源,扈魯先生的文章怎麼會出現在省實驗中學寒假語文作業裡呢?

據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二年級語文組組長成秀梅老師介紹,前不久接觸到王世襄先生的《中國葫蘆》,為先生“玩物從來未喪志”的性情所吸引。在為2020年寒假作業選題的時候,看到了摘編自《光明日報》的扈魯先生所撰的《一帶一路與葫蘆文化》,覺得甚合己意。因時間緊迫,未及将題目改編,便将文章和題目悉數引用,以期讓同學們在做題的同時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

成秀梅老師指出,在語文核心素養裡面,有“文化傳承與理解”一項,這是語文老師在給學生提供練習時特别注重的一項。“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中國葫蘆和其它門類的藝術一樣,都植根于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土壤裡,同樣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扈魯先生的文章表現出廣闊的國際視野,闡述了葫蘆文化對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作用,文筆洗練,引經據典,此番收錄扈魯先生的作品,則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從小時候聽過的《葫蘆娃》的故事、《八仙過海》的故事,一直到高二年級選修的志賀直哉的《清兵衛與葫蘆》,同學們閱讀視野持續擴大,認識深度不斷加深,這樣的選文和練習是對學生積累、閱讀和思維的大檢閱。

成秀梅老師對扈魯先生的作品大加稱贊,認為作品弘揚了葫蘆文化,讓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葫蘆文化沿着“一帶一路”傳播到了全世界,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成秀梅老師表示,涵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扈魯先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樹立了良好榜樣。在未來,一定會繼續引領學生閱讀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深究探源,走進更廣闊的文化天地。

扈魯,本名扈慶學,曲阜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葫蘆文化研究著名學者,因古代曾稱葫蘆為扈魯,遂以此為筆名。

附:

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二寒假語文作業(現代文閱讀部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葫蘆諧音“福祿”,代表着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季羨林提到,“我國民族确屬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蘆文化傳統”。葫蘆外形柔和圓潤、線條流暢,上下球體渾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祿;大肚小肚,能容天下萬物”,葫蘆蘊含着多層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諧、多子等。可以說,葫蘆身上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其實,不僅我國人民喜愛葫蘆,“一帶一路”的許多沿線國家人民都對葫蘆與葫蘆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礎。一般認為葫蘆的原産地是非洲,我國人民與非洲人民均有源遠流長的葫蘆種植曆史。同時,曆史文獻表明,印度人民對葫蘆“多子多孫”的文化寓意與中國人民有共識,這一點可以由季羨林先生所翻譯的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所記載的“須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來了一個長葫蘆,人們把葫蘆一打破,六萬個兒子從裡面跳出”,給予證實。蒙古族的民間故事《金鷹》同樣表明,葫蘆在蒙古民間具有繁衍生息的含義。葫蘆作為日用品和吉祥工藝品,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廣泛喜愛。中亞的阿富汗人慣用葫蘆做喜慶場合用的化妝品容器和鼻煙壺。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國家,常見葫蘆用作煙具和裝飾工藝品。甚至在美國、日本、南美洲諸國,均可見到葫蘆文化的蹤迹。

由此可見,葫蘆文化可以成為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紐帶之一。衆所周知,盡管“一帶一路”的倡議是開放包容的,但沿線涉及許多個國家,且其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各國在政治體制、宗教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較大差異,亟需共同的文化載體作為交流與合作的橋梁。中國與其他各國在葫蘆實體、葫蘆工藝造型的愛好,以及葫蘆文化内涵的審美習慣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識,這種依附在葫蘆載體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寶貴。以葫蘆等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加強民間交流,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建立互信、開展合作奠定基礎。

中國有着悠久而成熟的傳統葫蘆文化。在中國,葫蘆的種植曆史和被作為圖騰崇拜的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葫蘆種子,而《詩經·大雅·綿》中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的詩句記載。不僅國内學者有大量的葫蘆文化研究文獻,而且基于中國葫蘆文化的影響力,國外的葫蘆專家也非常重視研究中國的葫蘆文化。如德國的吳森吉著有《葫蘆在中國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寫出關于中國葫蘆神話的《壺中的宇宙》與《祭壺村——台灣民俗志》等文章。中國的傳統葫蘆文化已被公認為世界葫蘆文化中的瑰寶。另外,目前中國葫蘆文化産業在資本、市場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備了一定的産業基礎。中國的葫蘆文化産業專業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蘆栽培、剪紙、雕刻等領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設計師、畫家、民俗學家、收藏家等葫蘆文化方面的專家。中國葫蘆原料的質量與工藝造型技術享譽海外,其文化産品的營銷基礎較好。

(摘編自扈慶學《一帶一路與葫蘆文化》,《光明日報》2018年7月6日)

1.下列關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葫蘆”成為中國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這與它的諧音“福祿”的吉祥之意有關。

B.葫蘆從外到裡體現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C.葫蘆源自非洲,作為日用品和吉祥工藝品,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廣泛喜愛。

D.中國學者有大量的葫蘆文化研究文獻,德國、日本等國的專家也重視研究中國的葫蘆文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論點,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過采撷文學作品而用例證法進行論證。

B.作者舉出《羅摩衍那》和《金鷹》,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證中印兩國人民對葫蘆有着“多子多孫”的共識。

C.第三段闡述民間交流引起了人們重視葫蘆文化,導緻葫蘆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獻,證實中國有着悠久而成熟的傳統葫蘆文化,它已被公認為世界葫蘆文化中的瑰寶。

3.根據原文内容,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從人們對葫蘆的諧音和實際形态等認識來看,中華民族對自己所生存的環境中的事物懷有熱愛之情。

B.中國和一些國家在葫蘆文化審美習慣上存在共識,這給人的啟示是,隻有求同存異,才能促進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

C.在中亞、阿拉伯等國有葫蘆制作的一些工藝品,葫蘆文化可以作為共同的文化載體成為中外交流的橋梁。

D.目前中國葫蘆文化産業在資本、市場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礎,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蘆的産量和葫蘆的質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