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七不出門?過去有一些農村俗語,話糙理不糙,往往要說的,不隻是字面本身的意思,話裡有話,也就是一語雙關像“出門要放響屁,穿舊鞋,坐慢車”這句農村俗語就是如此,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俗語說七不出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過去有一些農村俗語,話糙理不糙,往往要說的,不隻是字面本身的意思,話裡有話,也就是一語雙關。像“出門要放響屁,穿舊鞋,坐慢車”這句農村俗語就是如此。
1、出門要放響屁出門在外,拿放響屁說事,看起來與出行風牛馬不相及,也讓現在的人難以理解。實際上,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表面意思,二是暗含有别的意思。
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
過去農村人生活水平不高,吃的東西大多是雜糧和粗糧,吃了後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人們的屁也就比較多。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人吃了生紅薯和生闆栗等,難以消化的東西,就愛放屁,而且放的大多是響屁。
響屁不臭,農村有一句玩笑話說:“響屁不臭,臭屁不響”,大多情況都是如此。但是,當衆放響屁通常被人認為是一件不太雅的尴尬事,往往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甚至被人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晚輩在長輩面前放屁,被視為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因此,有一些人處在公衆場合,如果肚子裡有屁,大多都憋住,實在憋不住了,就走到沒有人的地方去解決,免得在人前出醜。
過去農村人認為,一個人的屁憋得太多太久,身體就會出毛病。因此,在農村,很多父母從小就叮囑兒女,平時有屁就大膽地放,别憋住,把身體憋壞了。
農村流傳很多憋屁憋出毛病的事例。這裡簡單地給讀者講述其中的一個。
相傳,某村有一大戶人家,家裡有一個女兒,生得貌美如花,賢惠知禮,心靈手巧,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千般疼愛。但這女孩有一個毛病,從小到大就是屁多,放的都是響屁。家裡人把她看得千斤重,在家裡人面前放屁,沒有人說她,也沒有人笑她,由她去。
女兒從小就與鄰村一大戶人家的兒子訂親。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随着女兒年齡長大,就要出嫁了。母親什麼都不擔心,唯獨擔心的就是女兒愛放屁這一毛病。想到女兒在家裡放屁,家裡也就沒人跟她計較,可到婆家去後,就不好說了。
女兒出嫁那一天晚上,母親把自己的這種擔心,悄悄地跟女兒說了。女兒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她向母親保證,到婆家後,一定把肚子裡的屁給憋住,不給娘家人丢醜。
女兒嫁過去後,不論在什麼場合,包括在丈夫面前,有屁就強憋着。不到一年,人就變得肌黃面瘦,四肢無力。丈夫帶着她四處求醫,都說是因為她長期憋屁,造成氣息不通,引起了病症,無藥可治。不久後,女兒就死去了,男女雙方家裡都很傷心。尤其是女子的母親,除了傷心,還後悔不叠。
也就是因為在農村流傳這類故事,農村父母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叮囑他們,有屁就放了,不能憋住,免得影響通氣。特别是一個人出門在外,不能因放響屁而有自卑感,怕被人嘲笑,怕陷入尴尬境地,而就連屁都不敢放,影響身體健康。
不過,這是在舊時農村醫學不發達的情況下的一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事實上,過去農村人出門在外,最怕别人嘲笑自己,遭人白眼,行事時就束手束腳,太過拘謹,有的人還真的連屁都不敢放。這種感受,老一代農村人的體會是最深的。
因此,農村人就将這事總結成俗語,讓人膽子大一些。
這句話的第二層意思。
過去農村,出門在外的人最怕肚子吃不飽,路上挨餓,連走路的力氣也沒有,怎麼能夠平安回到家裡呢?因此,過去村裡人出門時,家裡人往往交代說,出門在外飯一定要吃飽。家裡人怕出門的時候舍不得花錢,或者在路途找不到吃飯的地方,通常從家裡帶上很多吃的東西,讓他們在路上吃,免得挨餓。
有一點過去農村常識,如果年輕人沒有經曆過,也就不知道了。人隻有吃飽了肚子,在消化的過程中,農村人消化又快,容易放響屁。肚子是餓扁了,放出來的屁也是無聲無息的。
“出門要放響屁”暗含的意思,就是說出門在外一定要吃飽,放出來的屁才是響屁,餓肚子的人是沒有響屁可放的。
過去農村對出行非常講究,有“窮家富路”之說。意思是說在家裡過日子手頭緊一點也無妨,出門在外,應多帶一些盤纏,免得在途中陷入窘境。因此,“出門要放響屁”這句話就是“窮家富路”的意思。
出門在外,隻有口袋裡有錢,不用說大魚大肉,就是粗食淡飯,也能填飽肚子,在外也就沒有難處,可平安回家。
2、穿舊鞋這裡先說在農村出門“穿舊鞋”的表面意思。
這實際上是過去農村人的生活經驗。
過去農村,為什麼出門要穿舊鞋呢?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曆過那種年代,不了解那時穿的是什麼樣的鞋。現在的人,不管走多遠,各種新鞋穿在腳上,走起路來非常舒服,價格也不是很貴,還非常耐用。因此,現在很多人出門都穿新鞋,穿舊鞋怕途中爛掉,讓别人看到有多尴尬呀。
舊時代的農村,出門穿的鞋子,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布鞋,另一種是草鞋。
布鞋就是那種手工做的鞋子,俗稱“千層底”。那時農村,缺布,很多都是家裡織的家織布,也叫土機布,很粗糙,新衣服穿在身上割得身上癢痛難受。這種布料做的鞋子也同樣割腳。
再說,因那時農村缺少布料,鞋底并不全是布料(通常是爛布和邊角廢料)做的,為了節省布料,一般會在鞋底内放一些棕片、筍殼等,這樣鞋底也就硬邦邦。穿着這種新鞋子上路,即便腳皮再厚,走不了多遠,腳就會磨出血泡來,再走下去,血泡會磨破,第二天就無法走路了。
草鞋就是用稻草、茅草皮、麻皮等編織的鞋子。用稻草(過去一種粳稻的大禾草,)編的草鞋,相對來說比較柔軟,但是不耐穿,一到兩天要換一雙,如果出遠門穿這種草鞋,要預備很多雙,帶在路上比較麻煩;茅草、麻皮編的草鞋比較硬和粗糙,雖然這種草鞋可以穿十天左右不會壞,但穿在腳上走遠路,容易磨破腳。出遠門時通常穿這種草鞋,但要在家穿一兩天後,也就是穿舊了後,把草鞋穿得軟和一些,才能穿着出遠門。
這就是過去農村,不能穿新鞋出門,而是要穿舊鞋出門的原因。
出門“穿舊鞋”後面還隐藏一種意思。
舊時代的農村是男權主義社會,女人的地位比較低,家中的妻子被喻為衣服或者鞋子。那麼出門穿“舊衣服”或“舊鞋子”就代表家的糟糠之妻。
說到這裡,讀者朋友應該明白其中的意思了,也就說男人出不在外,不要忘了家裡還有妻子兒女,糟糠之妻不可抛。這裡就不贅言了。
3、坐慢車過去農村所謂的“慢車”,既不是指現在列車中的快車和慢車,也不是指現在汽車中的客車和小汽車。那時農村還沒有這種車輛,人們連見都沒有見過,指的是馬車、驢車和牛車。
“坐慢車”的第一層意思。
在舊時農村,馬車跑得快,被稱為快車,驢車和牛車跑得慢,被稱為慢車。這主要是一個安全問題。馬車雖快,但馬有性子,馬使起性子來,會不顧一切往前往,這就給坐在馬車上的人帶來危險。再就是馬容易受驚,受驚的馬也難以駕馭,也容易出事。
坐驢車和牛車雖然比較慢,有時還沒有走路快,即使驢和牛也使性子,也不會跑得很快,相對馬車來說,要安全多了。
“坐慢車”的第二層意思。
過去農村有一種有趣的說法,“騎馬親家看不到,騎牛讓親家撞見了”。舊時,在農村,騎馬的人和坐馬車的人,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要麼是官宦人家,要麼就是有錢人家,普通百姓家庭是坐不上馬,也沒有馬車可坐。普遍百姓家庭出門能夠有驢車和牛車坐,家境就算是不錯的了,還有很多家庭連驢車和牛車都沒有,出門靠兩條腿走路。
過去農村,有一些人出門愛講面子,講排場,明明自己家裡沒有坐馬車的條件,不顧家裡的經濟狀況,花錢都雇馬車坐。這種做法,對有勤儉持家傳統的農村人來說,認為是一種浪費,不值得。
我國古代有一種俗語說:“别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等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出門愛面子講排場,不顧自家家庭經濟情況,盲目攀比和享受,最後受苦受累的還是自己。
最後,這裡要多說幾句。“出門要放響屁,穿舊鞋,坐慢車”這句農村俗語,是在過去農耕社會的産物,說的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出行條件。
如今的農村出行條件,已經不是當年的那種出行條件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句俗語自然過時了,但其中蘊含的一些農村人出門在外的道理,仍然沒有過時,值得借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