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24 08:17:43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1

文 / 人猿泰山


武漢正上演提升城市能級的精彩戲碼。

7月2日,武漢市政府官網發布《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提出,規劃建設光谷、車谷、臨空經濟區、長江新區四個副城,突出“闆塊化”空間組織,按照100—200萬人“大城市”标準,建設綜合節點城市;同時,打造“軌道上的大武漢”,助力武漢打造“五個中心”,并按照“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的理念,推動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規劃同編。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2

由此,武漢的城市格局将發生重大改變。

在都市圈時代,武漢城市圈戰略與“一主引領”的武漢城市化發展骨架清晰展現。

武漢的城市戰略

根據湖北發揮武漢龍頭引領作用,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戰略,武漢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加快建設光谷副城、車谷副城、臨空經濟區副城、長江新區副城戰略。

而《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的發布,使“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空間發展格局開始正式推進。武漢以四大副城為中心連接的8個城市組成的城市圈,從中心城市到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思路,也清楚地顯示出來。

可以發現,武漢城市圈發展其根本還是要壯大四大副城,改變近些年武漢市經濟重心一路向東的趨勢。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3

4月,武漢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就舉辦了四大副城規劃專家座談會,會上,專家表示四個副城的建設對做大做強武漢,引領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毋容置疑,“四副做強”需要強化主城與副城、副城與副城、副城與臨近城市之間功能、交通、重大設施的對接。

而副城将成為承載功能和人口增長的重要載體,打破單一的産業新城發展路徑,轉向專業性綜合新城;以與主城區的緊密聯系,承載科技創新等新興功能,成為主城不可分割的近域功能性節點。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亞平表示,要站在武漢城市圈的角度,推進四個副城規劃建設。四大副城是武漢與周邊城市連接的焦點地區,通過四大副城的建設和産業外溢,将與周邊地區發生産業協作和交流。

也就是說,武漢四大副城建設和武漢城市圈建設本質上是一盤棋。

按照《武漢市開展高标準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趨向,就是做強副城,重點打造光谷科創大走廊(含東湖科學城、光谷中心城、東湖實驗室等)、車谷産業創新大走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生态城、武漢天河航空城、長江新區國家生命健康創新發展示範區,以軌道交通、高快速路的複合交通走廊為主要軸向,帶動新城中心、工業倍增園區、物流園區、地鐵小鎮等功能空間單元的綜合開發。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4

位于武漢經開區智慧生态城的數字産業新地标“春筍”已破土而出

大武漢走向?

按照規劃,武漢推動城市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發展。突出“主城做優”,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主中心”,而“四副做強”,則突出“闆塊化”空間組織。

武漢這樣的部署,離不開國家所做的戰略布局。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而武漢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中,有着自己的特殊地位。

早在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便将武漢列為超大城市,确立了長江經濟帶中“一軸”的地位,即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武漢、上海、重慶三座城市的核心作用。

背負國家的使命,擁有1232萬人口的武漢,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于城市空間的拓展,疏解老城,更新主城,在更大的空間容納優化更多的資源,“1 8”城市圈以及主城做優成為必然趨勢。這是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在量擴充之後再惠及周邊。

與其它都市圈不同的是,武漢城市圈更注重輻射的現實效果。即副城協同引領城市圈發展,光谷副城輻射帶動江夏和鄂州、黃石、鹹甯等地區;車谷副城輻射帶動蔡甸和仙桃、天門、潛江及洪湖等地區;臨空經濟區副城輻射帶動孝感、随州等地區;長江新區副城輻射帶動黃陂、新洲和黃岡等地區。

也就是說武漢城市圈實際是城市的向外拓展。其實在過去有很多新城就具備這種功能,大多以一個産業園區為主,但現在武漢所提及的副城相比于園區,層級更高,是中心城區人口和産業功能轉移的重要空間載體,能支撐主城的發展外延。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5

正在建設中的光谷高新大道兩旁高樓林立

此次規劃,武漢提出的目标是,每個副城都要有一個國家級的産業基地,打造特色園區來支撐産業“特色化”發展。據《武漢市四大副城規劃建設導則》顯示,目前,光谷副城處于“成熟階段”,有着光電子信息與生物醫藥兩大核心産業,引領武鄂區域同城化發展。根據規劃到2025年,初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和“世界光谷”。

車谷副城正處于“轉型階段”,面臨汽車産業升級等挑戰,将引領武仙區域一體化發展。未來目标是建成在亞太地區有重要影響力,在全球有廣泛知名度的“世界車谷”。

臨空經濟區副城處于“成長階段”,其定位是“國際門戶樞紐、國家商貿物流基地、高端臨空産業集聚區、低碳綠色發展示範區”,引領漢孝地區依一體化發展,成為“引領區域、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臨空經濟示範區”。

長江新區副城還處于“孵化階段”,要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資源配置體系的重要節點,積極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新增長極和面向未來的綠色發展先行區。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6

長江新區

也隻有把武漢城市圈做強,才能應對更多的機遇,才能面對長江中遊城市群。從現在的情況看,長江中遊城市群區域合作雖然發展較快,但還尚處于起步階段,武漢、長沙、合肥在過去承接了大量的産業轉移,并帶來人口增加,發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卻缺乏核心領導。

其實,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長江中遊城市群将成為中國擴大内需的主要地區,是極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長極的。

作為建國期間國家布置的中部核心工業城市,武漢在沿海崛起的時代,雖比不過沿海城市,但因扼住長江腰部,比之周圍的兄弟城市,還是強不少。

坐擁超級腹地,武漢簡單粗暴的人口紅利就是巨大的機會。在城市化進程中,各種條件與機遇都在變化,完善和強化對外輻射通道,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樞紐,才能實現從大到質的轉變。

同時,讓高教重鎮變成人才重鎮,是武漢值得思考的問題。武漢現在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或許能使武漢城市圈“近悅遠來”。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7

武漢之魂

說武漢格局之變,不得不說武漢的交通或者流通,因為這可以說是武漢之魂。武漢的一切機遇多與此有關。

特别是年初,《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顯示出中國交通“四極”的規劃,在6條主軸形成的主骨架布局中,武漢處于“四極”對角線交彙點,支撐起整個骨架。

與之前的“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相比,此次調整,表述方式、内涵變化還是很明顯。武漢成為中國經濟四級的中心,在長江經濟帶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其所處通道通聯四極,無疑可看成是受益最大的點。

因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到,要推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推進中部地區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更好地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功能。“聯通南北,暢通東西”的區位優勢,将使武漢在這份2035年的中國交通地圖裡,成為中部地區大通道大樞紐,入列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集群、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港站。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8

交通作為經濟地理的框架骨骼,特别是對于“九省通衢”的武漢來說,其機遇需要自身的努力與争取。

其實,在這之前的2月,武漢已被正式批準為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東西南北的交彙與長江水道是武漢獨特的交通樞紐能力。

另外,武漢面臨的機遇比較突出的是中部崛起與長江經濟帶,而武漢做強城市圈其本身也是在極力擴大自身交通區位優勢。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遊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綜合交通網,在武漢的很多文件裡都有表述。尤其是在武漢“五個中心”的建設中,更是将這種優勢體現得淋漓盡緻。

根據武漢“十四五”規劃,武漢将構建“8 6”國際直達聯運大通道。實施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戰略,打造中西部最佳出海口,建成内陸國際運輸新橋頭堡,吸引沿海地區内銷貨物和内陸省市外貿貨物在武漢中轉、集散。

當然,城市的競争和目前高鐵、航空并舉的時代,任何優勢都将迎來考驗,如武漢航空旅客吞吐量與國内排名前10的機場差距不小,從整個新的交通架構來說,如果武漢實力強、産業體系形成集群,那麼,武漢就會成為“四極”的聚合中心,反之,武漢就僅是一個區位概念。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9

伴随高鐵時代的到來,武漢的“流通”基因,正在重新煥發光芒,人流、物流、信息流、金融流、科技流的彙聚,就是武漢的未來。

武漢獨特的地理位置,在現代服務業方面,更是得天獨厚。在傳統的商貿物流、現代的金融服務、前沿的科創文創,武漢都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如果策略得當,小則可以自成一核,成為中部六省的中心,大則可以借勢過道武漢的長三角,問鼎中西部龍頭。

武漢城市圈還是超級城市綜合體?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擴大自身優勢,還是離不開“馬太效應”,在城市群時代,不同的是使區域放大而已。

武漢城市圈正處于從向心集聚向近域擴散過渡的時期,中心城市武漢也從“強核”逐步走向“外溢”。未來重點将是如何促進區域次中心的形成,提升區域整體競争力。

武漢于2002年提出武漢“1 8”城市圈的戰略構想。然而,由于武漢自身強大的吸引力,武漢城市圈長期以來被認為處于單中心集聚的階段,目前依然存在非核心功能疏解困難、各類要素持續向核心集聚的問題。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10

武漢在城市圈中,各項資源的占比非常高。

這種情況有其必然性。作為中部城市,這些年做強做大武漢成為湖北省的戰略抓手,武漢也很争氣,不光吐納整個湖北,而且向北拉動河南,向南直接侵蝕湖南,成就武漢之“大”,但不可避免的是與城市圈的成員城市距離明顯拉大,缺乏階梯性。武漢城市圈的人口密度及産業水平由内而外出現斷層遞減,核心圈層的人口密度是緊密圈層與外圍圈層的近十倍。

武漢都市圈中其他八座城市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2020年,除孝感、黃岡不到2200億外,其它城市GDP總量均離2000億元還有一段距離,與武漢的差距十分明顯。因此武漢做強副城,提升輻射帶動與相關産業轉移顯得尤為重要,也很實際。

但武漢城市圈為實現人口、産業、經濟活動在圈域層面更為合理地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路徑,也将成為湖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國家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11

5月19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首次會議舉行,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鹹甯、仙桃、天門、潛江等9市共同簽署了《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而7月2日,《武漢市構建高起點規劃體系工作方案》中明确強化“一主引領”,進一步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

此舉也意味着武漢城市圈建設明顯加速,但一切似乎更是水到渠成。

武漢提出,按照“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的理念,推動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規劃同編,統籌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

重點是完善梯次聯動的區域創新與産業布局,加快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增強武漢科技創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意思就是說武漢城市圈是以武漢市為中心,由9個城市構成的超級城市綜合體。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12

而提升外圍地區空間載體的集聚能力是武漢城市圈發展的重點,積極培育黃石、

孝感、鹹甯等發展基礎好、區位優勢突出的城市作為城市圈的次中心城市,成為區域内新的增長極,并在外圍圈層逐漸形成自身圈域内的區域腹地,在與武漢建立協作分工和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形成休閑旅遊、節能環保和生物醫藥等特色化的功能分工,打造特色化的産業集群。城市圈城市逐漸從垂直分工轉向水平分工的模式,進而形成功能聯系緊密的一體化地域。

從武漢城市圈的産業升級轉型和區域協調發展角度來說,武漢經濟明顯處于向外輻射的臨界點,武漢的市郊重點地區将發展成為新的市區,承載着支撐武漢城市圈的重要職能,周邊城市将與這些副中心緊密聯系,融入武漢經濟版圖。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13

其實七普人口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武漢城市圈裡一些城市人口出現正增長,說明武漢已經開始初步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武漢城市空間大變化(武漢城市格局之變)14

現在對于武漢城市圈更重要的是交通的支撐。因為要想同城化首先是交通的同城化。武漢圍繞“一城三圈三樞紐”,正打造“超米字型”高鐵樞紐網和“一環八向”普速鐵路網,以暢通都市圈公路網、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為先導,依托武鄂、武鹹、漢孝、武仙洪等發展廊道,形成城市功能互補、要素優化配置、産業分工協作、交通便捷順暢的武漢都市圈。

有了交通的支撐,疊加産業大走廊的建設,武漢對周邊城市将不再是虹吸而是産業外溢,才能真正帶動城市圈做強做大。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武漢,擁有位居長江中流,上接成渝、下聯滬甯杭的區位優勢,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未來與長沙、南昌之間的三角關系,将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