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彙總表?又名“胞絡”,即分布在子宮(胞宮)上的脈絡其中包括沖脈和任脈胞脈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經和養胞胎的(如《素問.評熱病論》:「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經絡彙總表?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又名“胞絡”,即分布在子宮(胞宮)上的脈絡。其中包括沖脈和任脈。胞脈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經和養胞胎的。(如《素問.評熱病論》:「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靈樞·五音五味篇》)。同時由陰部的兩側(氣沖穴部位)開始,夾臍兩旁向上,到胸部而止(《素問.骨空論》)。本經有病時,主要有哮喘、腹痛、腸鳴、月經不調、不孕等症狀和病症。
指大的經脈(《素問.調經論》:「無中其大經。」)指本經的經脈(《靈樞.官針篇》:「三日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即全身最大的絡脈,一稱“經隧”。其中包括十四經各有一條大絡,再加上脾髒有一條大絡(以上又合稱“十五絡”)和胃腑有一條大絡(名“胃之大絡“)。參見“十五絡”、“胃之大絡”。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季脅部,橫行環繞腰部一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腹部脹滿、腰部無力、下肢軟弱不能走路、怕冷、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和病症。
奇經八脈之一。起自會陰部,循背部脊柱正中線向上,經過後頸部,越過頭頂部,止于顔面部的上齒龈的正中(以上均沿正中線分布)。在循行過程中與脊髓、腦和諸陽經相連系。是陽經經脈的總綱。本經有病時,主要有神志不清、癫、狂、癔病、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咽喉幹燥、癃、痔、遺尿、脫肛、疝氣、不孕症、體力衰退等症狀和病症。
指沖脈循行進入脊椎骨内的部分。即沖脈在體内深層的分部,所以稱“伏沖”(《靈樞·百病始生篇》)。
指位于皮下淺表的絡脈。如《素問.皮部論》:「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男之絡也。」
是人體内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凡直行幹線都稱經脈,而由經脈分出來的網絡身體的各部分的支脈叫做絡脈,經絡是運行全身血、聯系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内外、調節體内各部分的通路,通周經絡系統的連系,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經絡,可能包括了神經經、血管及内分泌等結構及其些功能,但神經、血管等的結構和功能并不能完全解釋經絡學說的全部内容,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研究。
是人體内運行氣血、聯系體内各部分的主要幹線,又可分為“正經”與“奇經”兩大類,二者共同組成經脈系統。
泛指在經脈中運行的“氣”,亦即指經脈的主要功能(如《素問.陰陽别論》:「淖(nao鬧)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代表人體内的“真氣”或“正氣”,指人體的正常生活能力與防禦疾病的能力,也是和作為緻病病原的“邪氣”相對立的一個名稱(如《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
指經脈流行的道路,也是經脈的一種代稱。“隧”字有兩個解釋,一是指位于身體深部的“隧道”的意思,如《素問.調經論》:「五髒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一是指與五髒六腑相聯系的“大絡”的意思,如《靈樞.玉版篇》:「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經脈名稱之一。是陰氣發展的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的方面轉化過程,這就是取名“兩陰交盡”(《素問·至貞要大論》)的意義,其位置在太陰和少陰的裡面,所以又有“厥陰為合”(《素問.陰陽離合論》),參見“開、合、樞”)之稱。
這是指經脈生理作用的三個特點來說的。在陽經方面,太陽經主開,陽明經主合,少陽經主樞;在陰經方面,太陰經主開,厥陰經主合,少陰經主樞。其中“開”是太陽經在陽經中(或太陰經在陰經中)相對地位于淺表的部位,和外界的聯系更為接近,而有開放的作用;“合”是指經脈相對地位于身體内部深層,具有閉合收斂的作用;“樞”是相對地位于表、裡之間,具有樞紐作用的意義(《陰陽離合論》)。
即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合稱。在古代臨床上多用六經的名稱及其所表現的症候特點來說明疾病部位的深淺(表裡)和疾病發展的階段,作為診治急性熱病(廣義的傷寒)時辨證論治的綱領,即“六經辨證”。
絡脈由是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廣義的絡脈又可分為十五絡、絡脈和孫絡三類。其中全身最大的絡脈共十五條,叫十五絡;比十五絡較小的絡脈,散布全身各處,數量很多的,即是狹義的“絡脈”;此絡脈更小有極多分支的,就叫“孫脈”,也叫“孫絡”(《靈樞.脈度論》)。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此外,絡脈的另一種意義是指身體淺表的靜脈血管說的(《素問.調經論》:「視其血絡,刺出其血」)。
是由脾髒直接分出的一條大絡脈。其循行徑路是由脾發出,在側胸壁的大包穴處穿出,散布在胸脅部。脾之大絡是全身十五條大絡脈中的一條(《靈樞·經脈篇》)。
是人體經脈的一類,其中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跷脈、陰跷脈共八條經脈、所以又稱“奇經八脈”。奇經的特點是:它們沒有和髒腑直接聯系,它們之間也沒有表裡配合,奇經八脈是調節氣血運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在功能可起到補充十二經脈不足的作用。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靈樞·五音五味篇》)。同時又出于會陰部,上至前陰,沿着腹部正中線,通過臍部,上至胸部、頭部(均正中線),至下唇中央,由此分為左右兩枝止于眼部(《素問·骨空論》)。在循行過程中和諸陰經相連系。是陰經經脈的總綱。本經有病時,主要有疝氣、赤白帶、腹内腫塊、胸腹部内髒機能失調、元氣虛弱等症狀和病症。
太陽、陽明和少陽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手三陽和足三陽,實際上是六條經脈。在六經辨證上三陽病系指病邪在體表淺層或六腑有病。太陽經的代稱(《素問.着至教論》馬莳注)。按照傷寒病由表傳裡的發病次序,在三陽經中太陽經位于最表層,首先發病,故稱“三陽”;其次是陽明經,叫做“二陽”;再次是少陽經,叫做“一陽”。足太陽膀胱經的代稱(《素問.大奇論》馬莳注)。
三陽在頭,是指足陽明經在頭頸部的人迎動脈;三陰在手,是指手太陰經在手腕部的寸口動脈(《素問.陰陽别論》)。這是因為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而三陰之氣以太陰肺氣為本的原因(《類經》張注)。
太陰、少陰和厥陰三經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手三陰和足三陰,實際上是六條經脈。在六經辨證上,三陰病系指病邪在身體深部或五髒有病。太陰經的代稱(《素問.陰陽别論》王冰注)。按照傷寒病由表傳裡的發病的次序,在三陰經中太陰經首先發病,故稱三陰;其次是少陰經,叫做“二陰”;再次是厥陰經,叫做“一陰”。足太陰脾經的代稱(《素問·陰陽别論》馬莳注)。
經脈名稱之一。有陽氣減弱的意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裡,屬于太陽和陽明的中間,所以又有“少陽為樞”(《素問.陰陽離合論》,參見“開、合、樞”)之稱,也就是說本經在兩個陽經之間起着樞紐的作用。
經脈名稱之一。有陰氣減弱的意義。其位置在太陰和厥陰的中間,所以又有“少陰為樞”(《素問·陰陽離合論》,參見“開,合、樞”)之稱,也就是說本經在兩個陰經之間起着樞紐的作用。
是由十二經脈另行分出的一種循行在身體較深部的經脈幹線。全身共十二條(指身體單側),其循行方式,主要是自正經經脈分出後經過軀幹、髒腑、頭頂等處,最後仍流回到正經經脈中去,在循行過程中除了六陽經的經别均流回原來的陽經去之外,六陰經的經别也均流入與其相表裡的陽經去,因此十二經别的主要作用,不僅是作為正經經脈循行的補充徑路,而且還可以加強溝通互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的聯系,十二經别根據其陰陽表裡的配合共分為六組,簡稱為“六合”(《靈樞·經别論》)。
指在十二經脈循行過程中有脈搏應手的動脈部位,也就是位于身體淺表的一些動脈血管(《難經.一難》)。這種體表局部動脈位置很多,例如手太陰經的動脈在中府、雲門、天府、俠白、經渠等穴處都可以觸到,臨床診所時最常用的動脈部位是寸口部。
是在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布的體表肌肉系統的總稱,也是将全身體表肌肉按照十二經脈循行部位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因此十二經筋就是按照十二經脈來命名的。其中每一經筋都包括了在同名經脈循行部位上的若幹肌肉群,即足太陽之(經)筋、足少陽之(經)筋....等。這十二大類肌肉群主要分布在四肢部,其次為軀幹及頭部,經筋患病時,主要是痹症和肌肉拘急、不收等症(《靈樞.經筋篇》)。
沖脈的别稱(《靈樞.海論》)。因為沖脈的循行和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聯系最密切。腎是人體先天的根本,胃是人體後天的根本,因此在沖脈裡兼有人體先、後天的元氣,所以被稱為“十二經之海”。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映區。皮膚和經脈之間主要是由絡脈來聯系,十二皮部的具體分區基本上和十二經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一緻(《素問.皮部論》)。
即十二經(正經)和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的合稱。因為按照中醫古代書籍的記述,在這十四條經脈中都有其直接連屬的經穴,而在奇經八脈中的另外六條經脈并沒有直接連屬的經穴。
全身最大的絡脈共十五條,即十四經各有一條絡脈,再加上“脾之大絡”,故稱。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心包絡,絡三焦,并與橫膈膜相連。在體表,起于側胸部,經腋下,上肢屈側正中線,止于手中指指尖。本經有病時,主要有心煩、心痛、心悸、精神病、面黃、目赤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經過上肢伸側抵止于頭部。
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經過上肢屈側抵止于手部。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三焦,絡心包絡,并與耳、眼相連。在體表,起于無名指端,沿上肢伸側正中線,經過肩部、側頸部、側頭部、耳部,止于眼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耳病、咽喉病、眼痛、頰腫、出汗等症狀和病症,以及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心、絡小腸,并與咽部及眼相連。在體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側後面向下,止于小指端。本經有病時,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幹、目黃,脅痛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小腸、絡心,并與胃、眼和内耳相連。在體表,由小指端,經過上肢伸側後面,肩胛部、側頸部、顔面、眼部、止于耳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耳聾、目黃、頰腫、下颔部腫脹而使頸部不能回旋、咽喉病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肺,絡大腸,并與胃、喉相連。在體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側前面向下,止于拇指端。本經有病時,主要有咳嗽、咳血、喘息氣短、囗渴、煩躁、胸滿、肩背痛、手心發熱、傷風、自汗、小便頻數、尿黃赤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大腸、絡肺。在體表,由食指端經過上肢伸側前面、肩部、頸部、頰部,止于對側鼻孔旁。本經有病時,主要有洩瀉、痢疾、腸鳴,惡寒戰栗、目黃、口幹、鼻衄、鼻塞、咽喉炎,牙痛、頸部腫大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即沖脈的别稱,因其有調養女子的月經和胞胎而得名,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經脈名稱之一。有陽氣旺盛的意義,因為其位于身體的最表層,感受外邪後也是最先發病的經脈,所以又有“太陽為開”,(《素問·陰陽離合論》)之稱。
經脈名稱之一。有陰氣旺盛的意義,因為其位于三個陰經的最表層,所以又有“太陰為開”(《素問.陰陽離合論》,參見“開、合、樞”)之稱。
指在體表的經脈部分,一般是位于體内(裡)的髒腑相對立而說的(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榮、輸治外經,合治内俯」。
又名“虛裡”,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條大絡脈。其循行徑路是由胃上行,貫通橫膈,連絡肺髒後,向外分出,布于左側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動的部位(相當于乳根穴)(《素問.平人氣象論》)。
直接與心髒連系的大血管,包括主動脈、肺動脈、肺靜脈及上、下腔靜脈(見《靈樞.經脈篇》。并可參考《類經》卷七張注:「(心)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
凡是由手、足三陽經分出的絡脈都稱陽絡。指上行的或位置較淺的絡脈,如《靈樞·百病始生篇》:「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指足陽明胃經的絡脈,如《素問·調經論》:「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王冰注:「并胃之經絡」。
指經脈中的陽經,其中包括手足三陽經、督脈、陽維脈、陽跷脈等。
督脈的别稱。因為手、足三陽經都有分支直接會合于督脈,起着調節全身陽氣的作用,故稱。
經脈名稱之一。是陽氣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基礎上的繼續,這就是取名“兩陽合明”(《素問·至真要大論》)的意義。其位置在太陽和少陽的裡面,所以又有“陽明為合”(素問.陰陽離合論),參見“開、合、樞”)之稱。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足跟外側,沿外踝向上,經下肢外側,側腹部、側胸部、肩部、面頰、止于後頸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肢體内側肌肉弛緩而外側肌肉拘急、癫狂、失眠等症狀和病症。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外踝下方,經下肢外側、側腹部、側胸部、肩部、後頰部、止于頭頂部。本經有病時、有惡寒發熱的症狀。
凡是手、足三陰經分出的絡脈稱陰絡。指下行的或位置較深的絡脈,如《靈樞.百病始生篇》:「陰絡傷則血内溢,血内溢即後血(即便血)。」
指經脈中的陰經,其中包括手足三陰經、任脈、沖脈、陰維脈、陰跷脈等。
任脈的别稱。因為足三陰經和陰維、沖脈都有分支直接會合于任脈,起着調節全身陰氣的作用,故稱。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足跟内側,沿内踝向上,經下肢内側、前陰部,腹部、胸部、頸部、鼻的兩側,止于眼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肢體外側肌肉弛緩而内側肌肉拘急、喉痛、嗜眠等症。
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内踝上方,經下肢内側、腹部、胸部、咽喉、止于後頸部。本經有病時,有心痛的症狀。
指在手拇指内側魚際部(拇指腹部)的絡脈(一說在魚際之下,陽溪穴與列缺穴之間),臨床上常觀察其局部充血的現象作為診斷手陽明經病變的參考,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是人體經脈的一類,是體内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其中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牌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十二經,稱為十二經脈。每一經脈都和體内一定的髒腑直接聯系,而在各經脈相互之間又有表裡配合的關系。
指分布在眼、耳等重要器官上,由很多經脈彙聚而形成的主脈或大脈(《靈樞·口問篇》:「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又:「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肝、絡膽.并與生殖器、胃、橫脂膜、咽喉、眼球相連。在體表,由足大趾經下肢内側(由前部轉向中部)、外陰部、腹部、止于側胸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胸滿、嘔逆、腰痛、下痢,疝氣、遺尿、小便不通、月經不調、子宮出血、口咽幹燥、面色暗晦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于足部。
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内側、腹部抵止于胸部。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膽、絡肝。在體表,由眼部經側頭部、耳部、頰部、後頭部、肩部、側胸腹部、下肢外側,止于第四趾端。本經有病時,主要有瘧疾、惡寒、有汗、頭痛、颔痛、目痛、口苦、鎖骨部及腋窩部腫痛、胸及側胸部痛使身體轉側困難、甲狀腺腫大、淋巴結桔核等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腎,絡膀胱,并與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連。在體表,由足小趾,經足心、内踝、下肢内側後面、腹部,止于胸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口中熱、舌幹、咽喉病、饑餓而不欲食、赢瘦、咳血、哮喘、心悸、胸痛、煩躁、黃疸、腹瀉、面色暗黑、視物不清、精神痿靡、好睡痿厥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膀胱,絡腎,并與腦相連。在體表,由眼部向上越過頭頂,向後、向下,經過項部、背部兩側、臀部、下肢後面,止于小趾端。本經有病時,主要有瘧疾、癫狂、目黃、流淚、鼻衄、頭頂強痛、腰背痛、痔瘡、尿頻、排尿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脾、絡胃,并與心及舌根相連。在體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側(由中部轉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側胸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胃痛、嘔吐、腸炎、腹脹、噫氣、黃疸、水腫、自覺身體沉重、行動困難、不能平卧、舌痛、舌根強直、小便不通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十二經脈之一。它的循行路線是:在體内,屬胃、絡碑。在體表,由鼻部經過側頭部、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外側的前面,止于第二趾端。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胃腸炎、胃痛、腹脹、腸鳴、腹水、咽喉炎、鼻衄、口眼歪斜、唇生瘭疹、頭部腫大、惡寒蛾粟、呻吟不舒、面色微黑,精神失常,熱病發狂等症狀和病症,以及在本經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