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在山東郓城,自古無争議,可是那八百裡煙波浩淼的梁山水泊又在何處呢?
要找到梁山水泊,必須先找到梁山。梁山,《辭海》載:“古名良山。漢文帝子梁孝王曾圍獵于此,死後葬山麓,遂易名梁山。在山東梁山縣南,黃河蜿蜒于西,京杭運河流經其東,北瀕東平湖,南為平原。除主峰虎頭峰、雪山峰、青尤山、郝山頭外,有七支脈,最高處海拔百九十七米;山勢險峻,峽谷深邃,唐末時黃河潰決,周成大澤,廣八百裡,即古梁山泊。”
這句話有幾處錯誤。首先,良山并不是梁山,良山也不在山東,而是位于浙江青田縣城西二十裡;其次,宋代沒有梁山縣,梁山屬于兖州壽張縣(古壽州),後壽張縣與巨野縣俱廢,梁山屬郓城縣管轄。《隋書》載:“壽張,緊。武德四年以縣置壽州,并置壽良縣。五年州廢,省壽良,以壽張來屬。有刀梁山。”
後人修史的時候,經常把當前的情況和過去的情況分不清楚,以緻名稱亂用,更有甚者,是空穴來風的東西和傳聞被載入曆史。比如說良山,因為壽張縣原名壽良縣,便以為梁山原名應該叫做良山,豈不知梁山原名叫做“刀梁山”,正如梁山附近的昭陽湖,原名就叫作“刀陽湖”。梁山也不是因為“漢文帝子梁孝王曾圍獵于此”才叫梁山,而是因為梁山為梁國故地。《漢書》載:“山陽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别為郡;莽曰巨野,屬兗州……濟陰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禹貢》荷澤在定陶東,屬兖州……東平國,故梁國,景帝中六年别為濟東國,武帝元鼎無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莽曰有鹽,屬兖州。”
在刀梁山的北邊,還有一座梁山,瀕臨東平湖,叫做“棘梁山”,宋代在此處設巡檢司,又名司裡山,海拔百零五米。後世所說的山東梁山,其實是指刀梁山。
找到了梁山,再來找梁山水泊就相對容易多了,而後人卻總是找不到梁山水泊,甚至在梁山周圍連水都找不到,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梁山水泊沒水了。
《日知錄》載:“予行山東巨野壽張諸邑,古時潴水之地,無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為川浸矣。”《金史·食貨志》載:“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廣,遣使安置屯田。”
因為梁山水泊滴水不見,所以,後人就不敢确定梁山是不是那個傳說中的梁山,有些專家學者甚至在跟“東平湖”較勁,總懷疑東平湖就是梁山,但是又找不到證據,故此隻能争論不休。
其實,梁山就是那個梁山,這是肯定無疑的,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曆史資料已經足以證明。是因為先有梁國,而後才有梁山,又因為梁山,才有了後來的梁山縣。如此看來,應該是因為梁山,才有了梁山水泊。那麼,《水浒傳》裡所描繪的八百裡水泊到底在哪裡呢?這麼大的水泊,會不會是作者虛構的?還是曆史上真的存在着八百裡水泊呢?這個問題雖然在正史中找不到,但是,回答起來也并不困難,看一下北宋地圖就明白了。
梁山水泊原名并不叫梁山泊,而是叫做“巨野澤”,也叫“大野陂”。梁山就在巨野澤的北岸;壽張縣就在東平湖的南岸,距離梁山五十裡。“巨野”是個相當野的地方,名氣很大,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地方,這裡也是唐代黃巢起義的地方。黃巢的巢穴就是巨野旁邊的曹縣。
“巨野澤”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梁山泺”,泺和泊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泺和泊不是一個概念。《春秋》載:“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于泺。”
“泺”取自于古水名,這個水叫作泺水。泺水是一條河,從濟州西南,北流至一個叫做泺口的地方,進入古濟水(古濟水即黃河段)。泺水又稱為小清河,因為黃河淤積而消失。那麼,“梁山泺”看起來沒有八百裡,能夠稱為“八百裡水泊”嗎?答案是:不能!《五代史》記載:“泺”在山東梁山、郓城等縣間,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澤面北移,環梁山皆成巨浸,始稱梁山泊;從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潰決的黃河河水灌入,面積逐漸擴大,熙甯以後,周圍達八百裡。由此可見,梁山水泊是以巨野澤為基礎,漲水時候才有,或者說是因為黃河決口形成的;所以,在地圖上找不到,在正史中也找不到肯定的說法;但是,有一個人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叫楊戬。不錯,這個楊戬就是所謂的灌江口的楊戬,也是帶着哮天犬戰勝孫悟空的那個楊戬的原型。
八百裡梁山水泊到底在哪裡呢?八百裡梁山水泊确實存在,卻又不能标注在地圖上,因為八百裡梁山水泊是人為借助自然的力量創造出來的,并且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時而大,時而小,直到最終永遠消失的無影無蹤。這個創造了梁山八百裡水泊的人就是楊戬。
楊戬和童貫、梁師成關系密切,因為他們都是皇宮内侍出身。北宋皇帝置辦花石綱,由童貫全權負責,楊戬也得到了重用。《宋史》載:“楊戬,少給事掖庭,主掌後苑,善測伺人主意。自崇甯後,日有寵,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龍德宮,皆為提舉。政和四年,拜彰化軍節度使,首建期門行幸事以固其權,勢與梁師成埒。曆鎮安、清海、鎮東三鎮,由檢校少保至太傅,遂謀撼東宮。”
中國曆朝曆代最難治理的水患就是黃河,因為,黃河流域是沙土地,黃河水流攜帶大量泥沙,所以,黃河河床越積越高,每年都有水患,無法根治。北宋的治河官員一任接着一任,誰也沒有本事徹底根除黃河水患,他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疏通淤塞之處,修建防洪水堤壩,讓受災的面積盡量減少。北宋時期,凡沿河諸州都修有堤壩(宋稱埽),自上而下共有二十五埽,埽設散巡河官一員,雄武、荥澤、原武、陽武、延津五埽巡河官則兼汴河事,設黃汴都巡河官一員。有這麼多的堤壩,能夠擋住黃河水患嗎?答案是:不能!
查《宋史》,粗略統計,提到黃河決口的有三十餘次。
黃河決口,主要受災地區就在京東(東京汴梁東部),也就是兖州地區;其中,菏澤地區首當其沖。菏澤本意就是河澤,也就是黃河的蓄洪區,僅僅一次河決曹村,就毀壞農田三十萬頃、民廬舍三十八萬家;主要淹沒地區包括:郓城、巨野、單縣、鄄城、菏澤、定陶、曹縣、成武。《日知錄》載:“河南山東郡縣棋布星列,官亭民舍相比而居,凡禹之所空以與水者,今人皆為吾有。蓋吾無容水之地,而非水據吾之地也,固宜其有沖決之患也。故曰所空之地狹于禹。禹之治水随地施功,無所拘礙。今北有臨清,中有濟甯,南有徐州,皆轉漕要路。……故河之在今日欲北不得,欲南不得,唯以一道入淮,淮狹而不能容,又高而不利下,則瀕歲決于邳宿以下,以病民而妨運。而邳宿以下,左右皆有湖陂,河必從而入之。吾見劉貢父所雲,别穿一梁山泺者,将在今淮泗之間。而生民魚鼈之憂殆未已也。”
由于濟州地區的濟甯到曲阜地區地勢較高,受災之後,會在濟州的周圍形成一個較大的水域,就像是韓國的濟州島區域相似;這才是真正的梁山水泊。這個水泊從東平湖開始,涵蓋巨野澤、蜀山湖、菏澤、定陶、金鄉,與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相連接,成為名不虛傳的八百裡水泊。《河紀》載:“南旺湖在汶上縣西南三十裡,濟甯接界,其地特高,汶水西南流至此而分,上有禹廟及分水神祠。湖在漕河西岸,萦回百裡,即巨野大澤東畔也,宋時與梁山泺水彙而為一,周三百裡,有蜀山湖在東涯,即南旺東湖也,周回六十五裡……”《五代史》載:“晉開運元年五月丙辰,滑州河決,浸汴、曹、濮、單,郓五州之境,環梁山,合于汶水,與南旺蜀山湖連,彌漫數百裡。”《日知錄集注》載:“迩年河水漲溢,即直注洪澤,于是以一湖而全注黃淮二渎之水,湖身既不能容,又黃水挾沙淤墊,洪澤益加淺狹,非東溢高寶,即西注微山,淮揚徐海郡縣歲被其害。”
南邊的黃河決水流經大野澤,注入微山湖,北邊的淮河水泛濫,注入微山湖;可見,濟州高地周邊是個什麼情景了,那連成一片的水域又何止八百裡?當一片汪洋之中哀鴻遍野,幾十萬、上百萬的農民流離失所的時候,卻有人因此看到了商機。這個人不是楊戬,這個人的名字叫杜公才。杜公才隻是楊戬手下的一個胥吏,他給楊戬獻了一計:“立法索民田契,自甲之乙,乙之丙,展轉究尋,至無可證,則度地所出,增立賦租。”
這個建議的核心理念就是“索民田契”,楊戬采納了這個建議,并開始在汝州試點。怎麼“索民田契”呢?楊戬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放水養魚!具體操作:先是決黃河水淹沒民田;其次把老百姓的田契收回來,然後号召農民改當漁民,自己來收取漁民稅。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不錯,操作起來也不難,反向操作就可以。楊戬先是把災區裡的水放足了,再去修堤壩,就形成了一個八百裡的大漁塘。因為汝州地面池塘不夠大,楊戬就把陣地轉移到了京東。《宋史》載:“浸淫于京東西、淮西北,括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流之處,皆勒民主佃。額一定後,雖沖蕩回複不可減,号為西城所。築山泺古野澤,綿亘數百裡,濟、郓數州,賴其蒲魚之利,立租算船納直,犯者盜執之。一邑率于常賦外增租錢至十餘萬缗,水旱蠲稅,此不得免。擢公才為觀察使。”
那些失地的農民,不會像楊戬所想的那樣安心地打魚交稅,很多人糾集起來,占據梁山,聚衆為匪,宋江并不在其中。每次大面積的受災,都會有農民起義,因為農民失地之後無法生存,隻有打家劫舍這一條路。搶人民群衆的,叫做匪,搶官府的,就叫做起義。大多的起義,都是為了活下去,并非是要江山社稷。不算方臘、楊幺之類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聚衆幾百、上千的小股農民起義不可勝數,北宋史料記載有名有姓的匪首就有:河朔史斌,兖州周弼、毛襲,貝州王則,秦州侬智高,兖州杜衍,郓州富弼,齊州趙元昊,西川王均,房州陳希亮,陝西張海、郭邈山。《宋史》載:“郓介梁山泺,素多盜,蒲宗孟(字傳正),宗孟痛治之,雖小偷微罪,亦斷其足筋,盜雖為衰止,而所殺亦不可勝計矣……許幾以顯谟閣待制知郓州,梁山泺多盜,皆漁者窟穴也。幾籍十人為保,使晨出夕歸,否則以告,辄窮治,無脫者。”
楊戬可不管這些人誰是盜賊誰是漁民,誰向他交稅,誰就是良民。楊戬為了一己私利,既欺騙朝廷,又坑害百姓;所以楊戬使的是三尖兩刃刀,實際就是“兩面三刀”。楊戬告訴皇帝說,自己這樣做,既是為了安置災民,又是為了防衛京師阻止金人南下,梁山水泊也确實發揮過這樣的作用。楊戬被神化之後,雖然不是天上的神仙,卻是個法力無邊的形象;獨霸灌江口,身邊有梅山六兄弟,還有一條狗,這條狗就是著名的哮天犬,此狗還曾經咬過孫猴子。難道哮天犬是楊戬的寵物狗嗎?答案是:NO!
“哮天犬”是古人寫作時給讀者出的腦筋急轉彎,需要破除思維局限,用《易經》裡的測字術來解答;因為“哮天犬”不是一隻狗,而是個“哭”字。誰哭?天哭!天哭就是天下雨。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楊戬不喜歡;楊戬喜歡下雨天,所以走到哪裡都會帶着狗。
天降大雨,黃河就會決口,黃河決口就會往楊戬的養魚塘内灌水,稱之為“灌口”。宣和三年,楊戬死,贈太師、吳國公,李彥繼其職。李彥接着楊戬的事業幹,對老百姓的苛刻更甚于楊戬。好在楊戬創造的這個享受的辦法終究不能長久,為什麼呢?這個問題也是去梁山看水的後人要問的問題,也是專家學者找不到梁山水泊時所遇到的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黃河與其他河流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黃河水攜帶大量的泥沙。黃河水攜帶泥沙量的多少,是有準确的資料可查的。這樣就催生了一個特殊現象,就是黃河所灌水的地方,并不是越灌水、水就越多,恰恰是越灌水、水越少;因為在灌水的同時也會輸入大量泥沙,泥沙會填平河水所經過的低窪之處,并且越積越高,高到無處存水為止。曆史有資料可查的黃河泥沙淤積之處,可平地增高三十米;直到水流受阻,另辟蹊徑;因此,黃河泥沙不但填平了八百裡水泊,就連梁山腳下的巨野澤也被填平了;所以,原來的菏澤之地日久竟演變成了高地,不但在梁山腳下找不到水,就連黃河也改道了。
來源:各界雜志2021年第10期
作者:錢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