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
古時又稱美匠:靈巧,巧妙。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工藝、技藝、藝術方面創造性的構思。見唐 王士源 《<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工匠”的曆史相當悠久,春秋時楚就有了工尹這個官職,元朝更将工匠編入專門戶籍,稱為匠戶。明朝時,士農工商中,工戶已成為一支僅次于農戶的社會階層,在在一些大文豪的筆下,也記下了工匠的身影。那麼,古人是如何理解“匠”心的呢?跟着窯窯一起來感受下吧!
1
郢
匠
揮
斤
釋義
釋義
形容建築、繪畫等構思精妙,非人力所能為。
典故
趙樸初《平等院》詩:“歎觀止,鳳凰堂,置身恍在千年上。豈隻是象教莊嚴繼盛唐?更别有神工意匠。”
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釋義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典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周瑜造十萬支箭用于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計。但不知,當日諸葛孔明算準時機,便命随從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其随從完成後,回報軍師,并提出這樣布置恐讓曹軍看出破綻。三人心有一計,但隻不說,明日安排好領軍師看。隻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着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後曹軍果然中計。真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
古窯工匠:在有限空間内的斤斤計較
“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為:在有限空間内斤斤計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計較,不僅計較品質、手工技藝的爐火純青,更要計較手工與科技的相互增益,計較富創意、有創見、敢創新思想的誕生。
在景德鎮古窯傳統手工制瓷作坊裡,一捧捧瓷泥在一雙雙蒼老的手中傳遞而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這樣誕生了。
這就是景德鎮古窯傳統制瓷圓器成型生産組,這些匠人都是從小學藝,數十年如一,隻堅持這一道工序一項工作,對他們從事的工作如何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質量的極緻。這是一個一線傳統手工制瓷生産班組,他們是千年瓷都傳統手工業的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以工匠的精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
工匠精神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