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體現的哲學道理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體現的哲學道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15:28:13

《易經》日: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以存義也。意思是說,一個智慧的人,要能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中看出事物的征兆,預感出人生機遇是否來到。一旦時機成熟便伺機而動。抓住機遇,做該做的事,這就是知至至之。而一個人敏銳地知道事情将要結束,就立即停止,不做過分的事情,他的行為就不違背仁義,即是知終終之,可以存義也。人的最高智慧是要達到對己,對人,對事,機會到了。就要緊握機會,該做的就去做。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體現的哲學道理(知至至之可與幾也)1

抓住機遇,萬事俱起。人在一生當中,總有無數機會擦肩而過,有人及時抓住了,便能飛躍龍門,從此改變人生,而有人對于機遇卻不敏感,即便擁有一身才學,也很難施展出來。孟浩然是唐朝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他早年并未曾入仕,在當地是有名的大詩人,盛唐時代人才濟濟,很多人到京城遊曆。因詩歌寫得好而一舉成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孟浩然在四十多歲時遊曆京師,在太學作詩受到滿座賓客的贊歎與佩服,幾乎無人能及,一次大詩人王維邀請他到內署,剛好皇帝唐玄宗也來到這裡,這本是一次極好施展才華的機會,但孟浩然卻滿面驚慌,躲到了床下,王維一心想推薦孟浩然,于是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唐玄宗,唐玄宗大喜道:我聽說過此人,很有才華,但沒有見過,他為什麼怕我還躲起來呢?便下令叫孟浩然出來面聖,當時唐玄宗心情極好,所以這又是一次能令孟浩然平步青雲的好時機。當皇帝問他都作過什麼詩時,孟浩然卻朗讀了一首悲天憫人的詩,說到“不才明主棄”一句時,唐玄宗臉色大變不悅道:是你自己不想做官,我又何曾抛棄你,為什麼要如此作詩誣蔑我呢?孟浩然于是被放逐,從此一生未受重用。

一個人空有才華卻不懂抓住機遇,不采取相應的行動,那麼他的才華終究難以施展處理。即便是一顆鑽石,一塊金子,也要适時的向人們顯露出閃亮發光的本色,以及自身獨特的價值,如果面對機遇而無動于衷,将會永遠掩埋在深土裡。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體現的哲學道理(知至至之可與幾也)2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就是要抓住機遇,便可萬事俱起。戰國時期,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緊急,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毛遂主動請求前往,平原君見他平實未曾嶄露頭角,便心生輕視,問道:先生來我這裡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我聽說,錐處囊中,就會脫穎而出,你來了三年為什麼還沒有名氣呢?毛遂便回答:問題在于你沒有把我這把錐子放在囊中,隻要給我一次機會,我定會脫穎而出。平原君聽了,認為有道理,于是便帶了毛遂出使楚國,果不其然,毛遂不負衆望,抓住機遇在楚趙會盟中立下了頭功。

知終終之,是說一個人看到事情該結束了,就應該及時收尾,立即告退,若下次遇到機遇,可以再嘗試,不能硬留在舞台上不退場。所以當一個人懂得說:下次再會,謝謝。及時下台,這是一種大智慧,老子曾言:功成,名遂,身退,就是這裡說的知終終之。

但知終終之的境界很難達到,若懂得這個道理,則會做到居上位而不驕,居下位也無憂,因為任何時代早晚都會過去,一旦時機已過,舞台就不再屬于自己,所以要懂得知終終之的智慧,及時功成身退,才能得以善終。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體現的哲學道理(知至至之可與幾也)3

春秋時期的商鞅,他因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但沒有及時功成身退,而繼續在朝中參政,超越了自己能力限度,最後鬧得怨聲載道,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宋朝王安石本是偉大的政治家,很多思想走在時代的前沿,但他一生也沒有做到知終終之,最後凄涼地離開朝廷,他的變法也已失敗告終。

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怎樣從社會現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機遇,一旦時機成熟便伺機而動,成就一番事業,而後知曉自身能力,适時功成身退,這便是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真正的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