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4:53:34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56)1

作品原搞140x60㎝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56)2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轼

丙辰

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水調歌頭

譯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6]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着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6]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别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6]

注釋

1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這一年蘇轼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2

達旦:到天亮。

3

子由:蘇轼的弟弟蘇轍的字。

4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5

天上宮阙:指月中宮殿。阙,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6

歸去:回去,這裡指回到月宮裡去。

7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8

不勝:經受不住。承擔、承受。

9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10

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11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绮(qǐ),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绮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12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長(cháng),(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13

但:隻。

14

千裡共婵娟:隻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一起欣賞。指月亮。[5]

摘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轼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緻。[2]

賞讀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緻。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确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裡面。蘇轼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複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轼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也許是因為蘇轼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轼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

但蘇轼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别,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别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間的離别是難免的,那麼隻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裡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态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轼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曆來都是推崇備至。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讨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3]

蘇轼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轼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甯七年)蘇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别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4][1]

作者簡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56)3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轼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谥号文忠,複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轼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轼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于蘇轼在新舊黨争中兩邊不讨好導緻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谪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轼遇赦北歸時病卒于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将蘇轼靈柩運至郏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谥“文忠”。

蘇轼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潇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