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父母屏蔽朋友圈?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發朋友圈這一行為背後的深層目的,以及我們屏蔽他人背後的心理需求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看待父母屏蔽朋友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發朋友圈這一行為背後的深層目的,以及我們屏蔽他人背後的心理需求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發朋友圈目的
1.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拟劇理論将人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界定為一種表演。這種表演既受到觀看表演的特定觀衆的影響,又反過來會對這些觀衆施加影響。
微信朋友圈實際上可以看成是戈夫曼意義上的線上“舞台”。發朋友圈的我們在呈現自我的同時,也會受到“觀衆”的影響,會按照“觀衆”的喜好調整表達的内容與方式。所以朋友圈所展示的内容往往是我們和朋友之間互動之下所形成的一個社交形象。我們在面對朋友時所戴上的“面具”往往不是也不想給父母看到的。
2. 期待“台下的掌聲”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爾的“人性遊樂場”概念中認為,“互聯網中,人們真實、複雜的一面被縮小了,完美、精緻的一面則被放大了。在分享的過程中,人們滿足了自己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還會漸漸對自己産生一種自帶光環的幻覺”,而這種幻覺正是由于他人所給予的正面評價帶來的。
我們在微信朋友圈所呈現的個人形象往往是經過塑造和優化的,而且發布信息之後會期待他人的點贊和評論,以此來達到自我滿足的目的。但往往父母在浏覽完孩子的朋友圈時,産生的互動往往并不能讓孩子“愉悅”。
比如你精心P圖,父母評論怎麼變化這麼大?半夜吃燒烤,他們叫你少吃點都那麼胖了等等。這樣“煞風景”的評論對你的大腦來說是一種“負反饋”,這就相當于在表演時遇到砸場子的,你大腦中的安保人員就會把他們“請”出去。
二、朋友圈屏蔽的原因
1. 社交媒體本身屬性
從朋友圈使用過程中時間、空間兩個維度的語境崩潰角度出發,因為朋友圈的信息可以輕易跨越時間和空間,所以過往“數字痕迹”被他人輕易地搜索到并用來與現在的用戶自我呈現相比較下,很可能會出現“人設崩塌”的風險情況。
所以為了将表演繼續下去,不讓之前辛苦維護的努力白費,我們就會對時間、受衆和内容進行限制。年輕人的朋友圈往往會設置X天可見,給朋友增加标簽(包括屏蔽),對已經發布的内容設置公開或私人可見。
而其中最容易讓你“人設崩塌”的就是我們父母。所以不少年輕人就會選擇直接屏蔽。
2. 避免麻煩
我們在發布朋友圈時,往往希望得到更多觀衆的認可,渴望借此行動收獲人際交往中的關注。因此在面對不同的觀衆群體時,往往選擇不同的劇本,以避免一些 “表演”帶來的突兀感,同時增強被認可的可能性。
但我們和父母因為存在一定的代溝,無論是三觀的不同,還是所受教育的差異,都導緻在溝通上存在不少的困難。朋友圈這一主要面向朋友的平台,我們與朋友的溝通内容和父母的溝通内容往往天差地别,你發的朋友圈很可能被父母誤解,并産生不必要的擔心,“關心則亂”,你就不得不跨越代溝去解釋。你也不想因為一個“/微笑”就要跟父母解釋半個小時吧?
3. 節約精力
此外,相比于反複斟酌被父母和朋友都認可的語言符号,采用分組或屏蔽發布更能節省時間和精力。展現一個可以同時和父母、朋友溝通的内容以及個人形象,往往比較麻煩。
當用戶在語境崩潰的前提下,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盡力維持朋友圈的自我展演時,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犧牲一部分“展演可能”來使表演重新回歸正軌。對于年輕人來說,與其發朋友圈引來父母的誤解,費盡口舌才不讓他們擔心,簡單的屏蔽相比之下更為便捷,而且父母往往也不會發現你屏蔽了他們。
4. 安全感
出于對個人隐私的保護,人們通常不想過多地向他人展現非常自我的情緒和想法。當錯誤暴露時,往往會産生“社死”的感受。屏蔽父母,目的是營造在屬于自己的空間中表達的安全感,朋友圈從某種程度上充當了電子“秘密基地”的角色,它記錄了你過往的歡樂時光、emo時刻、無聊時的吐槽、與他人的共鳴。這些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碎片,是非常私密和個人的,不希望被任何人看見的,特别是父母。
三、如何應對:相互理解
首先,是否屏蔽朋友圈,并非衡量父母和子女關系的标準。
朋友圈作為一個展示平台,存在粉飾與表演的成分。正如父母保護孩子而不展示自己的社會面具一樣,孩子也有屬于自己的不想被父母發現的社會面具。有的孩子屏蔽父母,也是為了避免矛盾與誤會,維護家庭氛圍。
其次,父母和孩子都存在“報喜不報憂”的情況。父母因為承擔家庭頂梁柱的責任,幾乎不會和孩子說自己工作、生活的困難,所以不少父母也能理解,孩子在成長之後,可能會有一些心事不想和父母說。
最後,作為家長,發現自己被孩子屏蔽不用過于憂愁,年輕人也需要獨立的空間自我成長,放寬心态,理性看待,更重要的是豐富自己的生活,放下對孩子過度的操心,給予足夠的尊重。作為孩子,不論是否屏蔽了家長,都應該審視自己平時是否和家長有充分的溝通,可以從小事開始慢慢分享,讓家長看到不一樣的自己。#親子#
參考文獻:
[1]. 呂行與金忻淳, “何人可見”與“何時可見”:雙重語境崩潰下社交媒體用戶的自我呈現管理——一項對于微信朋友圈可見性控制的考察. 新媒體研究, 2021. 7(18): 第37-41 55頁.
[2]. 趙瑛晨, 從人際傳播視角解讀微信朋友圈“分組”發布. 新聞研究導刊, 2022. 13(06): 第17-19頁.
[3]. 馬宣, 拟劇理論視域下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 新聞傳播, 2022(03): 第23-24頁.
[4]. 李耘耕與朱煥雅, 朋友圈緣何而發:社會心理視阈下大學生微信自我呈現策略及影響因素研究. 新聞記者, 2019(05): 第25-35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