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08:54:27

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指導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書——《父母的語言》

希望這本“溝通術”,能助你改善親子關系,學會與孩子愉快地交流,愉快地解決各種成長中的問題。

北京第五十五中副校長李夢莉,在節目中曾談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天,她在學校的心理援助中心接待了一個男孩,成績特别拔尖,可卻突然提出辍學。

孩子多次跟媽媽傾訴:“我不想活了,活着沒有意思。”

可男孩的媽媽卻一不關注孩子的情緒,二沒反思自己過去是否跟孩子缺乏溝通。

而是認為他隻是單純地在找借口欺騙老師、躲避學習。

事實上呢,經醫院診斷,男孩的心理疾病已經相當嚴重。

忍不住想起之前網上的那個話題:父母逃避溝通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每條評論裡,都藏着一對不願意正面交流的父母,一個孤單不已的孩子。

親子關系中,情感忽視是比暴力更殘忍的存在。

不好好溝通的父母,很難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1

逃避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

聽過這樣一個比喻:

“逃避式”溝通的親子關系,就像是“追與逃”的博弈。

孩子渴望父母的交流和關愛,不斷追趕,而父母卻不願溝通,不斷逃離。

孩子會慢慢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努力,父母始終在回避。

在一次次受挫之後,他們會悄悄停下追趕的腳步。

所有沒有正面說出口的話,都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所有粗暴的指責和評判,都會成為他心裡的瘡疤。

在熱播綜藝《聽姐說》中,嘉賓倪虹潔就曾講起“逃避式”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心理創傷。

倪虹潔成長在思想傳統的家庭中,父母對她進入演藝圈一直都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一次,全家人正吃晚飯,電視裡突然播放了倪虹潔拍的内衣廣告。

瞬間,飯桌上鴉雀無聲,父母雙雙選擇埋頭吃飯,躲避交流。

直到廣告結束,大家都好像松了一口氣,飯桌又恢複了活躍的氣氛。

她在節目采訪時坦言:

“對于廣告這件事,父母就是采取回避的方式,要不就不說,要不就當沒發生過一樣,大家都别别扭扭,特别難受。”

這樣奇怪的家庭氛圍,一度成為倪虹潔心裡的負擔,很長一段時間都壓得她喘不過氣。

也讓她開始看父母眼色,和父母産生界限,漸漸變得不自信,甚至自卑敏感起來。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2

事實上,這還隻是一個小小的例子。

現實中,這種避而不談的溝通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程度更是難以想象的。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代際創傷”,指的是經曆創傷後的人,往往會把創傷幸存的症狀和行為傳給他們的孩子。

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在家庭中的個人理解和行為方式。

所以,長期經曆父母“逃避式”溝通長大的孩子,會将這樣的行為認為是“正常”。

并學習父母,把它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回避型的社交方式,更大程度上還決定了他們的育兒理念。

因此,這樣的“逃避式”溝通,很大程度上會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影響幾代人。

你的“不好好說話”,真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3

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低下身段

美國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

父母隻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習慣逃避溝通的父母,往往就是忽略了這一點。

他們通常喜歡用“高身段”和孩子交流,習慣“自以為”孩子的想法。

而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就得停下逃避的腳步,轉過身讓孩子追上自己,創造交流的機會。

曾在朋友家見過她和女兒的相處模式,讓我不禁感歎她育兒有方。

那次,朋友拿了一個口紅剛想塗,就被女兒拉住,說自己喜歡這口紅,讓朋友塗别的。

在“逃避式”溝通的父母那裡,遇到這樣的情況,無非是兩種解決方式:

1.二話不說,強行搶回來,并附贈一個腦瓜嘣兒;

2.懶得和女兒計較,直接給她,換一個塗。

但朋友的解決方式,卻令我意外。

她直接和女兒聊了起來,女兒說:“這顔色好看我很喜歡,媽媽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

她回答:“這是媽媽賺錢買的,憑什麼是你的,你喜歡就以後自己賺錢買。”

她既沒有縱容孩子,更沒有逃避和孩子的溝通,而是正面和孩子說:

“這是我的東西,不能因為你年紀小,就把别人的東西當作你的,不能養成這樣的壞習慣。”

這樣子的教育方法,既給了女兒表達自己的權利,又立了規矩,還能使孩子樂于和父母溝通。

如果父母永遠站在自己的高身段,就隻能看見“不可理喻”和“無理取鬧”的孩子。

隻有當父母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才能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密且和諧。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4

汪曾祺也在《人間有味》書中講自己和父親的關系時,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

我十七歲初戀,暑假裡,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幾歲就學會了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

我們的這種關系,他人或以為怪。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當父母主動引導孩子向自己敞開心懷,就能自然而然成為孩子的“朋友”。

所以,成為高層次的父母,一定是平視孩子的目光,和孩子有充分的交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也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

好的教育,面對面溝通解決問題,聆聽孩子的情緒,做孩子的親密夥伴。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5

正面交流,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看過這樣一個教育觀點:教育孩子,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深以為然,如果親子之間,連溝通都困難,父母的教育又怎可能被孩子接受?

所以,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如何更好的正面交流呢?

樊登老師講過一本書《父母的語言》中,有一個「3T理論」,做出了解答。

1、Turn in 共情關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經常和孩子共情,描述孩子的狀态。

比如說,在給孩子讀繪本時,孩子的手上卻在把玩着積木。

逃避式的父母發現後,大部分會任由孩子“神遊”,過後說一句“給你講繪本,你怎麼不聽呢”。

但學會共情關注的父母,會順着孩子的注意力,說出孩子的需求。

同樣的情況,共情關注的父母會先和孩子一起玩積木,并解釋:“你喜歡積木是不是?你可以把它拼成你喜歡的樣子。”

然後拉回孩子的注意力,“你看這個是繪本,咱們放下積木,摸着繪本來聽好不好?”

孩子很難完全跟着父母的節奏去做事情,強迫孩子跟着,隻會形成父母和孩子都生氣的局面。

所以,懂得共情關注的父母,會去觀察孩子的行為,理解他的行為,幫助他講出來。

2、Talk more 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指的是要和孩子解釋在發生些什麼事。

帶着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可以跟他一起觀察路上的各種事物。

“路邊有一棵樹”、“牆角有紫色的花花”、“你看,那兒還有條小狗,小狗萬一突然沖過來怎麼辦”……

這時,孩子會不自覺地和你交流:“那媽媽,我來保護你!”

孩子本身就對世界充滿好奇,跟着父母觀察這個世界,就能加深孩子和現實世界的連接。

不僅如此,父母在下班回家後,和孩子說說今天遇到的人和事,也能讓孩子更了解父母。

長此以往,孩子也會習慣和父母對話,他也會學着父母不自覺的,将自己的所見所聞說給父母聽。

親子之間的充分溝通,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點滴。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6

3、Take turns 輪流談話

“逃避式”溝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特點:

他們習慣用命令式的話語和孩子說話。

“别動它”、“去看書”、“老實點”……

這樣的詞語,往往無法建立親子間連接,反而還會産生逆反的作用。

舉個例子,孩子想去碰插座的時候,部分父母會直接打開孩子的手,最多加一句“不要動!”

但這樣下去,會讓孩子停止探索這個世界的腳步,不敢再去嘗試新東西。

所以,作為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其中的因果關系。

孩子在動插座時,要和他說:“這插座很危險,碰到了會觸電,會傷害到你,所以不能去碰它。”

讓孩子了解其中的利害,聯系起因果,才能更好幫助他們了解生活中的禁忌。

“逃避式”溝通,會漸漸形成冷暴力,刺痛孩子的内心。

4、以及還加上了第四個T,turn it off,把手機和電視關了

父母逃避溝通,還有一個慣用手段,就是用電子産品穩住孩子。

孩子一吵鬧,就把手機塞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玩。

殊不知,電子産品雖然也能和孩子“交流”,但和父母給到的交互感完全不同。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和撫慰是任何事物都比不上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會溝通,才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在愛中茁壯成長。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7

寫在最後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台詞:

話語裡包藏着真心,所以一句話,也帶有體溫的。

在和孩子溝通時,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躲躲閃閃。

“逃避式”溝通,在父母眼裡是快速解決矛盾的好方法。

但這樣的解決隻是表面,事情會積壓在孩子心裡,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相反,跟孩子真誠且坦然地交流,你會收獲孩子意料之外的動人行為。

畢竟孩子的反饋,往往是最有善意的。

親子溝通沒有捷徑,隻有每一次的真誠交流,才能走進孩子的内心。

作者 | 北貝

排版 | 鄭向北

圖片 |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和父母溝通的最佳狀态(逃避溝通式父母)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