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甲骨文字型見下圖:
“弓”字甲骨文
很簡單,一目了然,無需贅述。
弓主要分為兩個部件,其一為“弦”,字型見下圖:
甲骨文“弦”字
上圖中的小圓圈是指事符号,指的就是弓弦本身。
另一個部件叫“ㄋ”,象形字,“乃”的古字,音同“乃”,意思是:弓臂或者叫弓背,即不包括弓弦的部分,早期字型見下圖:
後來再造字的時候,常用這個字型作為偏旁,代表“弓”,如下圖1、圖2:
圖1:甲骨文“扔”字
圖2:甲骨文“扔”字
這兩個字都是“扔”字(最新解讀),即:用手拉弓的意思。這裡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兩個字裡面的“ㄋ”部分和之前的有點不一樣,就是上面都多了一筆,這是為啥?個人解讀:這個時期的弓已經發展到可以調節弓弦的松緊度了,這個就是調節弦松緊度的機關,可能是和琴相互借鑒。或者也有可能琴就是根據弓發展而來的。也許也正因為是這多餘的一筆,所以到後來秦漢時期,隸書把“ㄋ”開始寫成“乃”。其實,在甲骨文中後期很多的弓字也開始加了這一筆,見下圖:
甲骨文後期“弓”字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個時期的“ㄋ”,非常容易與“屍”字混淆,見下圖:
古文字學家解讀的“屍”或者“夷”字
個人覺得上面既不是“屍”,也不是“夷”,而是“ㄋ”字,當然,可能表示的意思是“夷”。一個困擾甲骨文專家一百多年的疑惑可能解開了。而“屍”的甲骨文字型見下圖:
左邊為“屍”字 右邊為“乃”字
左邊即為“屍”字,右邊為“乃”字的古字“ㄋ”字。
而真正的“夷”字,見下圖:
甲骨文“夷”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