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是怎麼來的?
大唐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的中心,是曆史上東方和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彙集地,城中設有東、西兩大市場,位于城東并以達官顯貴為主要客源的稱為“東市”,位于城西而平民百姓和國際客商聚集的稱為“西市”。西市裡商賈雲集,商品琳琅滿目,貿易極為繁榮。後來,人們逐漸把去這兩個市場買貨品稱為“買東西”。
大唐長安城平面圖
一些文字學家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多方對比後,認為甲骨文“西”字應該是古時汲水陶罐的象形描摹。
約4900年前的尖底陶罐,發現于中國新疆
為何用一隻汲水陶罐來表示“西”這樣一個概念呢?是因為到傍晚時分,在外勞作(打獵、采集或耕作)的人們都要回到居處,汲水做飯成為一天中最後的大事。而汲水做飯時刻也正是日落西山之時,因此,借用陶罐形象(即甲骨文“西”)造一個字來表示太陽落下去的方向。“西”與“汲”為同一音系。
早期金文“西”仍沿用甲骨文字形,看起來像陶罐,不過,後期的金文“西”有些上部像有把手。估計要麼是表示有提手的陶罐,要麼就是描繪了一個遊牧民族用的皮囊水壺,同樣也是用來汲水的器具:
有提手的陶罐(甘肅出土文物)
皮囊水壺(現代)
皮囊水壺是皮革縫制的盛水或盛酒容器,因其不易破碎,很早就廣泛流行于遊牧地區。牧民或提在手裡,或挂在馬上,既方便,又安全。
石鼓文“西”更像是有提手的陶罐或者皮囊水壺,但無論描摹的是哪樣,都是用來汲水的器具:
石鼓文“西”
小篆“西”,上部多出一條繩子(己),下部應仍是陶罐的象形(不過筆畫标準化了)。陶罐上部裝着繩子,是為了更方便提取。
小篆“西”
隸變時,将小篆上部的“己”又簡化為“一”,下部也變化較大:
隸書“西”
楷書承續了隸書的寫法:
楷書“西”
總結一下,“西”的本義:汲水做飯之時正值日落,故借用陶罐形象來表示太陽落下去的方向。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小詩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确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緻,流露出詩人留滞異鄉、歸期未蔔的羁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裡,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隻能苦苦思念。詩隻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複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
南 、 北 、 東 、 海 、 河 、 江 、 湖 、 遠 、 近 、 秋 、 藏 、 來 、 去 、 向 、 陽 、 裕 、 正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