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應用的市場需求一直存在,也因此,社交這一賽道一直很火,不少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投身其中。那麼在這其中,以“興趣”為餌的社交賽道,有哪些産品曾出現過?興趣社交這門生意好不好做?本篇文章裡,作者就興趣社交這一賽道的發展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
自互聯網誕生起,社交一直是最火的賽道。
繼搜狐、網易老派BBS社區相繼關停,貼吧一度岌岌可危,豆瓣小組尴尬不斷,“XX之後再無社交”的口号就不絕于耳,不久前,西祠胡同代表的論壇時代徹底落幕,告别了一代人的青春,興趣社交領域再添一筆蕭瑟。
追溯社交網絡的興起,最早的SixDegrees是讓用戶找尋到特定的人群,大部分傳統的社交APP,還是基于線下人脈延伸至線上的社交方式,但随着移動端弱關系的社交成為新需求,通過标簽加入感興趣的社區圈子是興趣社交的一貫玩法。
社交賽道進一步分化,已經發生了範式的轉變,即時通訊、純内容社交、功能性婚戀求職等垂類社交形式的叠代,社交與照片、視頻、電商及各類娛樂應用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據相關資料統計,截至2020年,帶有社交屬性的軟件總量已逼近5000。
CNNIC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國内手機網民規模超過10億,2011年後的十年間,社交專門賽道共發生融資近500起,盡管擁有大量早期用戶,微信、QQ也焊住了社交領域的鐵王座,生活節奏的加快将人們的網絡活動推向碎片化,但社交應用仍有較高的市場需求。據AppAnnie,2021年上半年,該類軟件的下載量超過了47億次,使用占比全球移動設備使用時長的44%。
不久前,字節推出識區加碼興趣社交,但效果還有待觀察。不過此前諸如一罐、LOFTER,Soul互聯網新老玩家們,為了關系鍊和産品生态閉環前仆後繼,但即使背靠騰訊、阿裡、字節等大廠孵化出的後起之秀,興趣部落、微信圈子、來往、飛聊之流也難逃折戟的命運。
既是活水也是紅海,快進快出下,以興趣為餌的社交軟件們九死一生,但硝煙從未熄滅。
一、狹義的興趣,廣義的社交一般來說,個人興趣被定義為個體傾向,在社交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志趣相投”一直被認為是理想的陌生人社交場景。以興趣為基礎的交友活動,能夠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從“情感需求“到”自我實現”的層層叠進,互聯網的普及使具備相同興趣或思想的人更容易找到同好,形成同質化的圈層。
2003年,BBS方興未艾,天涯和地方論壇等成為早期PC時代人們交流的聚集地。随着百度憑借搜索掌握了最大流量,時任産品總監的俞軍嗅到風口:借力搜索引擎,建立一個讓有興趣同好的人們交流的平台,即“為興趣而生”的百度貼吧。
貼吧可以稱得上是最純粹的“興趣社交”。不同于傳統論壇,五花八門的吧名由網友自建,無論愛好有多小衆稀奇,用戶幾乎都能在貼吧裡找到大本營。而後近十年裡,貼吧野蠻生長,在那個互聯網不比如今普及的情況下,貼吧數量多達兩千兩百多萬,日訪問量高達10億,流量達到百度總流量的11%。
但到了2021年,情況急轉直下,月活隻剩十分之一。究其原因,大部分人認為是百度經營失利後的自我作死:瘋植廣告、變賣貼吧、競價排名、苛待吧主、随意删帖、内部矛盾騷操作不斷。成也興趣,敗也興趣,作為典型的UGC社區,去中心化曾經是貼吧引以為豪的标簽,也注定了貼吧在商業化上沉船。
相較于當下社交産品對内容的中心化算法推薦機制,用戶在貼吧更傾向于自我發現和交流互動。由于帖子内容按照回複的時間順序排序,對于剛進吧的人來說難免應付信息過載;另一方面,非内容質量作為衡量運營的标準,也會導緻優質内容埋沒、垃圾信息成堆和不具備時效性等後果。
用戶根據興趣逛貼吧,每個貼吧之間相互隔離,可以說,貼吧不算是意義上的一個完整産品,平台幾乎沒有辦法一對一的管理,更不用說精準投放廣告了。内容上的分散,過于去中心化意味失控,在内容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立足于“用完即走”搜索引擎的貼吧,選擇限制浏覽器訪問,力推APP自我暴雷,給了用戶向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溢出的機會。
貼吧的衰落,為後面的興趣社交玩家交了學費:空談“興趣愛好”搭建的伊甸園并不能活下去。狹義的興趣雖然純粹,但放養的玩法最終是失控,那麼不管内容如何,中心化管理成了後來者的必備特征。
QQ興趣部落作為一款在形态上最接近百度貼吧的産品之一,其誕生被賦予了幫助QQ在泛社交領域守住年輕人的重任,也正因此,興趣部落的社交屬性更強。
在部落中,用戶簽到、發表、評論和分享話題,同時找到與該“部落”相關的QQ群。官方建立起了遊戲、情感、運動、明星、動漫等社區分類,通過附近話題和直播推薦等闆塊吸引互動,上線兩年後,興趣社交獨立出來做APP,直到2021年停運。
某種意義上看,興趣部落更像是QQ的一個附庸産品,既然加了QQ群了,為什麼還要去部落?但也正因背靠QQ的流量池,興趣部落形式上和貼吧的差異化,包含的企業品牌和個體運營允許發布廣告,在商業化上不必太擔心。作為寄生于偏向熟人社交QQ的陌生人社交平台,興趣部落的市場表現并不算好、内容質量也透露危機,随着貼吧江河日下,最終被戰略放棄。
圖:2020年部分興趣社交數據表現(數據來源:易觀千帆)
這時候我們再看豆瓣、天涯等論壇,前者成為小衆人群的狂歡,後者逐漸無人問津。以興趣作為入場券并不難,但應用能夠持續存活發展成了小概率事件,在此之後的興趣社交軟件雖然層出不窮,但仍舊面臨同質化嚴重、變現難等問題,但此時“興趣“已經成了小衆的代名詞,壓抑社區向更廣的網絡生态發展。
二、舉步維艱内容和關系,在興趣社交領域,雙雙成為難點。
貼吧、興趣部落等興趣社交産品,與其說是社交,其實更偏向社區的概念。就大部分産品來看,社交的意義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社區的經營更在于用戶在廣場上進行優質内容的分享,是基于内容的弱社交。
人靠内容吸引而來,去留也将受内容影響。平台内興趣圈的關鍵在專業度和内容質量,頭部的KOL影響興趣領域的垂直深度,彙整各方面信息進行傳播,基于粉絲的認同感和信任度,KOL能夠直接與用戶鍊接,這也是小紅書的玩法。
此前即刻下架的時候,字節随即推出飛聊,囊括了即刻、貼吧及微信的大部分功能。通過創建小組,形成愛好者聚集地,不需要加好友就可以直接和對方聊天、不需要同意就可以直接加群,降低社交門檻,這在一開始的确給飛聊帶來短期内的用戶增長。
然而,泛興趣社交平台容納了過多的興趣方向,用戶在進入平台之初,一般并非隻專注于某一興趣。飛聊忽略了興趣文化内容需要時間的沉澱,在自身文化和内容生态貧瘠的情況下吃快餐,通過速成内容來留住小組成員,實屬難上加難。
如果以内容作為衡量标準,目前來看,正如有人調侃的“大衆興趣分化為垂直社區,小衆興趣落地微信群”,興趣社交的機會或許更多在豆瓣即刻等頭部應用上,其他小型社區突進泛興趣甚至不如重點發展幾個垂類社區。
另一方面,不斷湧現的興趣社交軟件,似乎在“興趣”的路上失了速。
約翰·斯圖爾特提出:交往商數=已獲取的交往豐富性或交往質量/可能獲取的交往豐富性或交往質量。考慮到用戶與平台和其他用戶之間的關系強弱,将直接影響産品的使用和留存。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興趣社交軟件,采用的都是通過興趣弱連接,主打關系匹配和内容展示的設計方式,這也意味商數的分母變大,但分子小。
例如用戶在注冊Soul後,需要填寫一份人格問卷測試,這份涉及用戶的性格、喜好、三觀等各種維度信息的問卷,可将用戶的人格初步描摹出來。APP借助AI算法分析大數據,将用戶劃分至各類群體中,用戶人格具象化為“靈魂星球”,找到符合自己心理期待、性格契合的交談對象。但20-30歲年齡段的年輕群體是大多數社交軟件的主要用戶,前者興趣和性格的多變也帶來滿意度的不确定性。
除此以外,像FateU、積目、Cozyou等小衆興趣社交APP,在首次登陸前都要進行标簽化篩選,通過标簽找到相似人群随即匹配——很顯然,此時“興趣”不再是目的,而是一個入場的标簽工具。
在功能闆塊上,大部分的興趣社交軟件和一般軟件并無不同,不外乎“廣場發布、聊天、随機匹配、推薦展示、擴列和個人頁”,社區展示也偏向個人特征的展示,目的在于擴列交友,而非分享專業性的興趣内容。
過去我們談論“人以群分”的興趣社交平台,擔心在聚集同一屬性的人群圈地自萌時,平台也局限了其自身的發展,由于興趣社區的自治特性與商業化的隔閡,不同于婚戀、招聘等功能性社交,廣告、電商、遊戲等其他服務,幾乎每一個都與興趣社交平台“八字不合”,随着平台對興趣社交的概念重新取舍,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
三、前路迷茫如今,廣告、會員增值服務、平台币、入場費成為當下興趣交友軟件主要的收入來源。
是交友而不是社交,如前言所述,同類平台的擴列作用已經遠大于社區内容分享。在陌生人社交中,用戶往往難以建立穩定的社交關系,平台的限制導緻獲取娛樂消遣的方式非常缺乏,而窺探隐私,則成為主要的樂趣。
但他們往往是低估了消費能力,高估了消費意願,同樣是擴列、聊天、陌生人交友,一個平台的門檻設計刁鑽,付費模式又這麼傲慢,大部分情況下會引起消費者反感。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正因為軟件本身的調性,讓人覺得貴的肯定是好的,畢竟網絡上更需要社交貨币,平台仿佛與用戶簽訂對賭協議,要用戶付費解鎖内容,都是沒見過面的陌生人,也沒有質量保證,那不如用另一個免費的。
可以确定,興趣社交真的是變了味了。做單純的興趣社區已經是古早的故事,從BBS到各種APP,從PC到手機,各種玩法閱盡千帆,再入場時,模仿和重複遍地,更多新奇門類的APP榨幹了年輕用戶的娛樂時間,打敗興趣的最終也是“興趣”。
前不久“一碼難求”的識區,是字節針對“興趣社區”打造的邀請制社交軟件,在算法推薦大行其道的今天,識區打着去算法的口号試圖将興趣社交文藝複興,據體驗後的人反饋,作為新一代的智能閱讀工具,識區推薦的大部分内容和今日頭條和公衆号重疊,不具備獨家的優質内容來源,被不少人調侃為微信公衆号的訂閱聚合器。
識區主要有發帖、推薦、點亮三個主要互動功能,和目前的多數内容社區互動性差異性不大。不同的是,識區的信息分發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字節慣用的單列信息流産品形态,内容創作以社區自發建立信任激勵,并非金錢激勵手段。
由此不得不讓人想到2020年大火的Clubhouse。
不同于傳統社交平台全力搶占大衆流量,Clubhouse采取邀請制吸納會員。一方面,邀請碼的稀缺性賦予會員強烈的自我認同,構成了獨立于外的小衆“圈層”;另一方面,舊會員在邀新時,常更傾向邀請與自身趣味、階層相近的同伴,新會員的加入螺旋式強化了“圈層”的差異性。
在不到一年時間裡,Clubhouse估值從1億美元飙升至40億美元,紮克伯格、馬斯克的加入将這個新生代推向高峰,其月下載量達到960萬峰值後,當人們認為Clubhouse擊穿了由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巨頭苦心構築的護城河,實打實地開拓出了新的增量市場時候,又迅速暴跌至92萬次,堪稱奇觀。
有意思的是,當問及興趣社交的衰敗時,有人這麼說,“我的興趣在于賺錢,雪球、同花順這些是最好的興趣社交軟件。”在這條被反複折騰的賽道上,其實也透露出人們生活工作的疲乏無奈。當興趣社交不再作為獨立産品時,它們僅僅成為視頻、交友、媒體等各類應用軟件的标簽,伴随新産品的打出,會不會出現新的增量,仍是值得好奇的地方。
作者:葉靜;編輯:桑明強
來源公衆号:新眸(ID:xinmouls),專注于全球商業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眸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