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都是強調自然權利和平等觀念的啟蒙思想産物。由于啟蒙思想的傳播,人民擺脫專制君主的壓迫或暴虐統治的觀念越來越強烈,并且希望獨立于專治的力量而生活。不過,法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在革命時的領導層肯定是壓制性的,特别是在稅收方面。美、法兩國都是在經曆了社會和經濟困難之後,人們才認識到必須采取措施推翻等級制度,把權力重新交給人民。雖然兩國的革命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關鍵的區别。法國革命時期的政治氣候與美國大不相同,因為美國在革命前,沒有經曆過一場剛剛結束的大戰争,而在法國在七年戰争中,君主制幾乎被摧毀了。此外,盡管在兩國革命中,下層和中産階級一般占大多數,但法國上層階級對革命的支持明顯要多于美國。
法國大革命
資産階級逐漸強大,封建束縛逐漸弱化美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最重要的相似之處,就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人民對君主制及貴族的反對聲也水漲船高。盡管王室和貴族在法國和美國革命開始時依然實力雄厚,但他們對人民和經濟的束縛卻都在減弱。例如,1773年美國的波士頓茶黨事件。英國當時正處于世界權力的頂峰,它的老對手們似乎都屈服了。然而,英國對于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卻被不穩定的因素所困擾,正跌跌撞撞地走向破産的邊緣。因為美國對英國君主制度的反對,隻會進一步削弱英國對其的統治力度,以波士頓茶黨為反對王室的革命行動為例的持續抵抗,無疑給英國王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美國革命戰争剛開始的時候,英國的防禦系統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在戰争中,他們很快就失去了在革命前獲得的大量權力。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
法國大革命的情況與美國大緻相同,盡管革命的一些原因不同,但總的來說,二者具有相似的對君主制的攻擊性。在十八世紀,法國資産階級意識到其财富和對社會的作用,與他們的社會聲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資産階級感覺自己的道路被封鎖了,他們的價值被腐朽的世襲特權階級、貴族地主所否定。君主制不僅不會丢掉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貴族價值觀,而且無法為商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優良的沃土。顯而易見,這損害了資産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活力。因此同美國一樣,法國參與革命的主體以中産階級和下層階級為主。
法國大革命——進攻巴士底獄
啟蒙思想政治理想的孕育法國和美國兩次革命的另一個重要相似之處是,他們對啟蒙思想的重視。啟蒙運動起源于法國,在盧梭和伏爾泰等思想家的大力宣傳下,使越來越多的君主政體下的人們開始認識到:這種制度所固有的不平等性。各行各業,特别是中下層人民,開始利用這些思想,形成一種在思想領域的反抗力量,即一種堅持實行保障全體公民自然權利的新措施。這些思想塑造了美國革命,反過來,美國革命的成功也激勵了法國人。因此美國和法國的革命,也是一場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戰争。
啟蒙三哲——盧梭、孟德斯鸠、伏爾泰
對于不同的政黨來說,法國大革命可能指的是具體的事件,比如攻占巴士底獄;一支龐大的人格化的軍隊;一個為之浴血奮戰的抽象事業——它可能意味着奪去公爵的頭銜、給窮人面包、或是聽從耶稣或伏爾泰的教導。這一想法也适用于美國的革命,美國的革命行為,可以是抵制來自英國的商品,以暴力攻擊英國殖民者和英國企業等任何行為。最終的結果是,随着啟蒙思想的實踐,兩國産生了一種不約而同的政治理念,這種理念是在反對舊君主制的傳統意識形态和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建立共和國。
啟蒙運動
一個經受過摧殘,一個沒太受過洗禮與美國革命一樣,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幾年,人們對專制制度越來越不滿,尤其是君主不願意建立一個有意義的、能夠滿足公民要求的議會。除此之外,七年戰争大大增加了君主對于資産階級的稅收,但是卻沒有君主和貴族卻沒有看到資産階級收益的潛力。戰争之後的法國君主制,正在變成一個無用的舊建築,許多閑散貴族坐擁高位卻無所事事,最終導緻資産階級計劃采取行動,以推翻君主專制。法國大革命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場工人起義或農民起義,而是對君主制和舊價值觀的大規模攻擊,而這些舊價值觀在一個向工業化開放的世界中停滞不前。
英法七年戰争
法國和美國的不同之處在于,美國并沒有一段時間在國外進行持久戰争,因此其國家的經濟并沒有遭受到多麼大的撞擊。盡管在美國,英國與印第安人有過戰争,主要是為了争奪土地,但這些戰争的規模和代價與七年戰争的規模和代價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七年戰争使法國幾近破産。另一方面,作為美國對手的英國人,由于殖民地戰争和土地争奪戰等一系列外部戰争,力量被逐漸削弱。盡管英國政府要通過大規模征稅來打垮美國的銀行,但美國當時的經濟基礎還是要好于法國的。
英國北美殖民統治
法國革命,貴族們也反對專制在法國和美國革命中,階級參與也有差異。在美國,英國統治者仍然有大量的資産階級效忠者,因為這些資産階級從英國政府得到的大量幫助中受益。然而在法國,即使是貴族,也對君主制感到憤怒,因為他們被賦予的權力越來越少。盡管他們仍然有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對地方政治也有相當大的控制權,但貴族幾乎是傀儡頭目,而不是有實權的人。貴族們看到國王限制了他們在政府中的作用,因此他們也是抵抗運動的一部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貴族都參與了反對君主制的行動,但是反抗的法國貴族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奢靡的法國貴族生活
從最高層到最底層的勞動者,法國的每個人都有理由希望促成巨大的變革。貴族們希望在國家的未來中獲得更大的利益,中産階級希望有更好的代表性和更低的稅收,窮人希望能夠謀生,而不是被迫把一半以上的收入讓給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王。雖然法國大革命的大部分焦點似乎都集中在窮人的困境和反抗上,但事實仍然是,這場革命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為有多個階級的廣泛支持。盡管革命的法國人中也有擁護君主的保皇黨人,但他們鎮壓叛亂的利益同樣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他們能夠有幸得到路易十四的寵愛,國王本人會拿出所享有的部分豐厚戰利品,分給那些保皇派人士。
英國在北美殖民地
總結:盡管時間和國家曆史略有不同,但這兩次革命還是有着許多的共同點。他們都是對暴虐的君主制的反應,是由于國家的重稅以及專制主義進一步加強導緻的,他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啟蒙運動的理想,并且都是以新共和國和憲法作為最終的目标。但是,當時不同的背景影響了被反抗的政府,以及支持者的階級結構也不盡相同。七年戰争使得法國王室不堪重負,以至于把欺壓手段伸向了貴族,從而形成了自貴族到平民的自上而下的反對浪潮。這兩點都是法國大革命與美國大革命的關鍵性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法國革命史》
《全球通史》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