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平公①問于師曠②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③矣。”
師曠曰:“何不炳④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⑤昧⑥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晉平公向師曠問道:“我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麼不點燃燭燈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國君的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國君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如同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如同正午時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如同點燃燭燈的光亮。點燃燭燈照明,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說得好啊!”
文言知識
說“炳”:“炳”的本義是“光明,明亮”。如成語“炳若日星”,意思是“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炳”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師曠,字子野,平陽(今山東省新泰市)人。
關于師曠雙目失明的原因,有二種說法。一說是天生眼盲,另一說是他為專心練琴自己刺瞎了眼睛。
師曠是著名的音樂大師,琴藝超凡而且聽覺及其靈敏,辨音力極強。因此産生了很多關于他的傳說,說他可以聽到天庭之音,他撫琴時,能使鳳凰來儀。
師曠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他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敢于對國君進行勸谏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下面再介紹一則師曠與晉平公的故事。
師曠撞晉平公
有一次,晉平公和群臣一起喝酒。
酒興正濃時,晉平公得意地說:“沒有誰比做君主更快樂的了,他說的話沒有人敢違背!”
此時,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番話,便拿起琴朝晉平公撞去。
晉平公連忙躲避,師曠拿着琴撞在了牆壁上。
晉平公問道:“太師,你這是撞誰?”
師曠說:“剛才邊上有個小人在胡說八道,因此我氣得要撞他。”
晉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嘛。”
師曠說:“這不是做國君的人應該講的話!”
左右的臣子認為師曠犯上,都要求懲辦他。
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以此為戒。”
——出自《韓非子·難一》
出處西漢·劉向《說苑·建本》
啟發與借鑒
“暮”字有“傍晚”的意思,所以師曠讓晉平公點燃燭燈,在其大惑不解之時,連用三個比喻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還是大有裨益。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對于學習來說,沒有早晚之分,隻要肯學習就會有收獲。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叠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持續學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隻有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當機會出現的時候,才能夠把握得住。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