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以來人類最長的壽命?《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5月25日發表題為《最新研究估計,人類最長壽命為150歲》一文,全文摘編如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曆史以來人類最長的壽命?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5月25日發表題為《最新研究估計,人類最長壽命為150歲》一文,全文摘編如下:
女演員艾琳·卡拉演唱了電影《名揚四海》的主題曲,其中一句歌詞是,“我要永遠活下去”。當然,卡拉唱的是,聲名可以流芳千古。但是,這句自大歌詞的字面意思卻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引起了共鳴,尤其是在科技行業。在矽谷,永生有時會被提升到實體目标的地位。諸多科技巨頭企業中的大人物為解決死亡問題投入海量資金,就好像這隻是對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所做的一次升級。
然而,如果死亡問題根本無法被破解,且無論我們做什麼,壽命始終有上限,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研究人員現在探讨了以下問題:如果因為運氣或遺傳因素,我們不會死于癌症、心髒病或車禍,我們能活多長時間呢?他們在報告中說,即使将常見的緻死因素排除在外,我們的身體在出問題後讓多種結構和代謝系統恢複平衡的能力仍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減弱。而且,即使我們在沒什麼壓力的情況下度過一生,這種漸進式的衰退也決定了人類的最長壽命在120歲至150歲之間。研究人員5月25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研究結果,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即使顯而易見的危險沒有奪走我們的生命,這種根本性的複原力的喪失最終也将導緻同樣的結果。
并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杜克大學老齡化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希瑟·惠特森說:“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如果其他一切都非常順利且處于一種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人類這個複雜系統的最長壽命是多少?’”她說,該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内在的“衰老速度”會決定壽命的上限。
在這項研究中,新加坡傑羅公司研究員蒂莫西·佩爾科夫及其同事對美國、英國和俄羅斯的三個大型人群的“衰老速度”進行了研究。為了評估與穩定健康狀況之間的偏差,他們核算了研究對象血細胞數量和每天行走步數的變化,并按年齡組進行了分析。
無論是就血細胞數量還是就行走步數而言,模式都是一樣的:随着年齡的增長,疾病以外的一些因素會導緻人體在出問題後讓血細胞數量或行走步數恢複至穩定水平的能力出現可預測的、幅度逐步增大的下降。當佩爾科夫及其同事根據這一可預測的衰老速度來确定複原能力何時會完全消失并導緻死亡時,他們發現時間範圍在120年至150年之間。1997年,有記錄以來最長壽的人讓娜·卡爾芒在法國去世,享年122歲。
研究人員還發現,随着年齡的增長,人體對損傷的反應可能會日益超出穩定正常的範圍,會需要更多時間來恢複。惠特森說,這一結果是說得通的:健康的年輕人可以迅速作出生理反應來适應波動因素并恢複至個人正常狀态。但她說,對老年人來說,“一切都會弱化一些,反應會慢一點,而且可能會出現過度反應”,比如當某種疾病導緻血壓大幅波動時。
來源:參考消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