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王石磊 張金東 通訊員 瞿雲 懷化報道
沅水河畔的大美沅陵。(瞿宏紅 攝影)
“天高路遠不用怕,我會牽着你的手,精準扶貧路上,我會一直在你身後……”
恰如沅陵扶貧歌曲《我會牽着你的手》中所吟唱,脫貧後的沅陵兒女,用壯志豪邁的歌聲,唱出了進入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湖南省沅陵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老、少、邊、窮、庫”地區。是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緻貧因素多、脫貧難度大,全縣153個貧困村32674戶貧困戶113710名貧困人口……一個個貧困數據,像是沅陵脫貧攻堅路上難以逾越的一座座大山。
衆志成城打赢脫貧攻堅戰,決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沅陵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格局下,2019年先後接受了項目資金第三方評估、易地扶貧搬遷,實地交叉年度考核、脫貧摘帽第三方評估四項省級考評檢查,無漏評,無錯退,無“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硬傷問題,認可度達99.0923%,位居懷化市第一,湖南省前列。今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宣布沅陵縣脫貧摘帽。
今天,沅陵可以自信滿滿地說:“全縣實現了摘帽清零,實現了脫貧緻富,沒有辜負的殷殷囑托。”
而脫貧摘帽的背後,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懷化市委市政府的特殊關懷,是67萬沅陵兒女敢于拼搏的淩雲壯志,更是一批批扶貧幹部的“前赴後繼”……
“繡花功夫”繪脫貧“藍圖”
“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後,痛風的部位全部消腫了,”5月25日,在沅陵縣異地搬遷安置點太安社區衛生院,因痛風在社區衛生院住院治療的79歲老人舒序成告别了院長楊育林,家人高興萬分。“這都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貧困戶看病有政策,孩子教育有政策,真是太好了。”
這一幕追本溯源,是沅陵縣全面準确落實健康扶貧各項政策和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措施,切實解決貧困群衆看病問題,力保貧困群衆不因病緻貧、返貧。不僅醫療健康有完善的貧困戶政策和工作措施,文旅扶貧、教育扶貧、交通扶貧、産業扶貧等一系列脫貧舉措,沅陵縣都“有章可循”。
2015年底,脫貧攻堅的号角在中華大地吹響。沅陵縣鎖定全縣建檔立卡32674戶113710名貧困人口。面對“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的現實,懷化市政協副主席、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表示:“我們生活在偏遠地區,農民收入渠道單一,但是讓欠發達地區的沅陵縣脫貧摘帽,是黨交給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是老百姓的期盼與夢想。我們要矢志不渝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上率下,高位推進,堅決摘掉貧困‘帽子’。”
那一年,為搶抓脫貧攻堅的曆史機遇,實施精準扶貧,着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沅陵縣成立了精準脫貧攻堅指揮部,下設九個職責明晰的分部,由縣委書記欽代壽和縣長周重顔親自挂帥,統籌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沅陵縣先後出台了貧困戶定居、易地搬遷等一攬子民生輔助政策。充分利用扶貧資金,補齊水利、電力、交通、住房、通信、醫療衛生和公共文化服務等基礎設施短闆,城鄉救助體系逐步建立。在村容村貌整治、綠化、小型廣場修建、村莊道路硬化等方面下功夫,一組組暖心畫面描摹出幸福畫卷。沅陵縣也在“精确滴灌”中,從實際出發,找到脫貧緻富的“金點子”。
懷化市政協副主席、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現場調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瞿雲 攝影)
築牢補強基礎“跳躍闆”
初夏的沅水河畔青山含黛、綠水湛藍。這裡的鄉村綠樹青山,河流清澈,一條條寬闊的公路與碧綠的山水相依;農家雞犬相聞,森林掩映,一幢幢漂亮的農房與碧水藍天相融,一幅幅“山披彩、路成景、村扮靓”的生态美景映入眼簾,在沅水的襯托下,輝映出一幅色彩交織的絢麗圖畫,美不勝收、讓人心醉。
車行在平坦的進村道路上,穿過梁山縫隙的辰龍關,再前行數百米,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驿村便展現在眼前。
這裡是沅陵碣灘茶的核心産區,雲霧缭繞中,2500多畝茶園滿坡滿隴,郁郁蔥蔥。村民的院牆粉飾一新,牆面上寫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打赢整體脫貧攻堅戰等标語,村民文化活動廣場老人納涼孩子嬉戲,廣場旁是新建的二層村級服務中心,俨然是一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畫卷。
如果不說,誰也不會想到,眼前的界亭驿村,以前卻是沅陵縣“臭”名昭著的村子,村道泥濘不平,村裡垃圾亂丢亂倒,村民住房破壁殘垣……
好在脫貧攻堅開始後,界亭驿村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新建了村子的污水管網、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村級服務中心,鋪了硬化路,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界亭驿村黨支部書記張曉峰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界亭驿村新增茶園1500多畝,碣灘茶産業的發展駛入“快車道”,進村道路拉通是關鍵,“現在路修到了茶園邊,每到采茶季節,再也不需用闆車拖、用人工背茶葉出山了。”
界亭驿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興辦茶葉産業,做活茶旅融合文章,創造了“資源合股、農民合作、社會合力、産村一體”産業扶貧模式,2019年貧困戶分紅9萬元,惠及102戶408名貧困人口,戶均年增收88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同時,支付勞務工資、土地流轉金180餘萬元,其中貧困戶收益40餘萬元。
和界亭驿村一樣的貧困村,在沅陵縣來說不在少數,各村基礎設施及村容村貌也幾乎大同小異,可以用“髒亂差”來形容。
位于界亭驿村的湖南辰龍關茶莊園。(瞿宏紅 攝影)
脫貧攻堅工作啟動後,沅陵縣将貧困村基礎設施改善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累計投資3.66億元,在全縣386個行政村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其中貧困村153個,實現全縣所有貧困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全覆蓋。
依托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沅陵縣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也為打赢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決打赢整體脫貧攻堅戰,完善基礎設施是關鍵,補齊基礎設施“短闆”是打赢脫貧攻堅戰的“跳躍闆”。該縣緻力于基礎設施改善,最終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
2014年以來,沅陵縣整合各類資金20億元,全面補齊基礎設施發展短闆,實施了11項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和13個易地搬遷新村的安全飲水工程,全縣群衆安全飲水保障率達到100%。
實施村道硬化、建設農村扶貧公路裡程4804公裡,全縣行政村道路通暢率達到100%。
全縣電力保障率達到100%。
實施危房改造15027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10789戶,并對全縣所有農戶住房進行了逐戶排查和安全等級鑒定,達不到安全住房等級的第一時間進行改造,實現了全縣所有群衆均有安全住房的目标。
落實農村建檔貧困人口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和特惠保全覆蓋,實現“應保盡保”。惠及貧困人口394107人次,全面消除65個村衛生室“空白村”,農村綜合醫療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全面落實控綴保學工作和教育助學政策,14715名建檔立卡義務教育階段适齡人口無一人失學。
新建或維修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138所,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均有标準化辦公服務中心的目标。
實施電信普遍服務、寬帶網絡普及等項目,惠及全縣19個鄉鎮175個村,全縣所有行政村通信網絡實現全覆蓋。
……
水、電、路、醫療、住房、通訊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礎短闆逐漸“補齊”,鄉村面貌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脫貧攻堅戰已經勝利在望。
借母溪鄉千堂灣。(瞿宏紅 攝影)
沅水河畔,綠色發展奏響脫貧“樂章”
沅陵的青山綠水,在沈從文的筆下“美得讓人心痛”,多年來受落後交通條件的限制,沅陵的美景藏在深山少人知。
2018年9月,為保護和恢複沅水自然生态環境,位于沅陵縣沅水核心區的網箱和水上樂園全部關閉了。這一年,借母溪鎮靠追趕旅遊熱潮和網箱養殖增加收入的貧困戶緊張起來。
保護生态和脫貧緻富矛盾嗎?借母溪鎮漸漸熱起來的“生态産業”帶來的答案是否定的。
記者從沅陵縣城驅車1個小時,來到借母溪鄉借母溪村,要是在2014年以前,走完這段路需要4個多小時。
夏日的借母溪村熱鬧非凡,走在村子裡,随處可見村民在修繕遊步道、回廊,在該村千堂灣組貧困戶符元生開的溪水邊客棧,他正請人沿溪邊平整土地,準備修建民宿。
2016年以來,借助當地獨特的借母文化,借母溪村打造《狃子花開》實景劇,帶動鄉村旅遊,每年清明前後至10月份,遊客絡繹不絕。符元生瞅準住宿緊張的商機,這個夏天,他準備多建幾間客房。
“遊客很多,生意很好!”清韻莊園老闆高興地向記者介紹。清韻莊園位于沅陵借母溪鄉洪水坪集鎮符家佬組,4月29日剛開業,五一小長假就迎來縣内外許多遊客觀光、吃飯、住宿,盈利可觀。
像清韻莊園這樣的吃住玩于一體的大大小小的休閑農莊,在借母溪已經發展至25家,每家年收入10至30萬元,解決了貧困戶40人務工就業,農家樂還帶動當地農産品銷售,戶年增收3000元。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借母溪被譽為“湖南九寨溝”,這裡有幽深的壑谷,浩淼的森林,珍稀的物種,潺潺的溪水,怒放的花朵。遊客在沉浸自然美景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徒步、溯溪、探洞、攀岩、速降、漂流等多種戶外活動。
近年來,沅陵實施“鄉村旅遊 農家樂協會”推進旅遊扶貧,借母溪鄉深入挖掘本土借母文化,打造《狃子花開》實景劇,帶動鄉村旅遊,擴大遊客量增,實現旅遊扶貧增收,目前公演190餘場,收入120多萬元,解決當地群衆就業崗位73個(貧困人口46人),農民們白天下地幹農活,晚上登台當演員,月工資1200元以上,通過實景劇帶動,借母溪村級集體經濟達105萬元。
借母溪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興建旅遊項目82個,為300人提供勞務崗位,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2019年借母溪景區共接待遊客 32.5 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3億元,人均年增收4000餘元。
惠民政策“暖身又暖心”
談及易地搬遷,沅陵縣太安社區是必談的話題,雖是老生常談,但作為湖南省易地搬遷的“樣闆村”,太安社區每天都有嶄新的變化。
位于太常鄉白羊坪村的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太安社區是湖南省第二大集中安置點,用地143畝,建設安置房52棟,總建築面積15.9萬平方米,共安置1392戶5331人,原來居住在偏遠農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條件惡劣,生産生活極為不便,“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妻難”的“六難”問題嚴重制約着村莊的發展。
劉銀香的老家是個山溝溝裡的貧困村,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業更難,很多家庭都是貧困戶。今年荊竹溪村的部分貧困戶通過易地搬遷項目,搬到了距離縣城僅兩公裡的太安社區移民安置點,這裡各種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這就是我的新房子,這是客廳,這是卧室,這是衛生間。”劉銀香介紹,現在的居住條件很好,出行有公交,進城幾分鐘,做什麼都方便。
沿着安置點小區内硬化後幹淨清爽的道路,走進搬遷戶周金書家100平方米的房子,看到水、電、通信等設施齊全,房間寬敞明亮,地面幹淨整潔,周金書笑呵呵地說:“現在住的房子和以前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樣的好日子讓我們做夢都是笑的。”搬家當天,謝振宏感慨萬千。之前,他家住在荔溪謝村,田地分散較遠,山高坡陡,出行不方便,雖有搬出大山的想法,但又留戀祖輩留下的基業。經駐村幹部多輪做思想工作,他舍下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直到走進新家之後,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天壤之别”:出門就是水泥路,衛生室就在家門口,文化活動廣場、村級綜合服務平台等設施一應俱全。
沅陵縣太常便民服務中心太安社區扶貧車間。(瞿雲 攝影)
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靠什麼?在懷化市政協副主席、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看來,産業興旺才是硬道理。沅陵縣上下持續發力,推動實施特色産業扶貧,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實現對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産業扶貧的全覆蓋。并通過整村推進、扶貧搬遷、到戶增收等一系列工作,多管齊下破解脫貧“密碼”,全力改善貧困戶的生産生活條件。
今天的沅陵兒女,走在脫貧緻富的大道上,回憶脫貧攻堅的艱難曆程,雖然一路荊棘,但是信心滿滿,沒有辜負的殷切囑托,實現了整體脫貧,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特殊關懷,也是67萬沅陵兒女砥砺奮進的艱難曆程,雖然道路艱難,但是一路充滿歡聲笑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