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綜合改革課程規劃?■名家專欄 深化高考綜合改革①,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高考綜合改革課程規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名家專欄 深化高考綜合改革①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并指定浙江、上海兩地承擔試點任務。浙江省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直面“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專業被服從”等老大難問題,從考試到錄取進行全面改革,形成頗具特色的高考方案和模式。2017年高考招生錄取工作的圓滿結束,标志着新一輪高考改革試點的成功落地,學生和家長普遍滿意,社會總體評價積極正面。
這一輪高考改革,有效擴大了學生的學習選擇權。浙江省新高考選考科目“7選3”共35種組合,徹底打破了傳統非文即理的分科局限。全省2014級高中學生選傳統“純文”或“純理”科目的隻有22%,選“2文1理”或“2理1文”的占78%。學習進度和考試次數的選擇更加自主。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校學科教學計劃,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學考和選考具體時間及次數。統一考試招生、“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高職提前招生、單獨考試招生4種模式并行,再輔之以高校自主招生等其他特殊類考試招生通道,讓學生“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時,高考改革還使學校完成了從整齊劃一的行政班授課,向差異化的選課走班教學的轉變,“必修分層、選修分類、藝體分項”成為基本取向。在行政班與教學班并行下,班主任與成長導師“雙軌制”管理模式走出了新路子,有效改變了以往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普遍缺少辦學特色的局面。“一校一方案、一生一課表”成為高中教學形态的真實寫照,“個性發展、人人成才”的多樣化、特色化高中教育體系逐步形成。
當然,高考改革也給高中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選課走班”遭遇教育資源短缺、教師隊伍出現結構性矛盾和“潮汐現象”、傳統教學考核和績效評估失效、原有的教學秩序受到沖擊等問題接踵而來。對此,唯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推進高考改革與高中課改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政府統籌與投入。高中課改不僅是課程标準體系的轉型和升級過程,也是師生比和教育資源配置體系的調整和重組過程。沒有相應的教育資源供給和支撐,沒有“人、财、物”的有力保障,深化高中課改的目标就會落空。而且,高考改革和高中課改并不是單一的教育系統内部的改革,而是涉及多個環節、多個系統的綜合性與社會化改革,編制、經費、物資等關鍵要素絕非教育系統能完全左右的。因此,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聯動和制度性統籌,研究和解決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調整教育投入結構與比例,重新核定學校設置标準,切實擴大資源的有效供給,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資料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财政投入。
二是,深化高中教育改革。高級中學要在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上下功夫,把握選課指導制度、學校規劃課程建設、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改革評價制度這五個關鍵環節,建立起相應的管理體系,進而形成促進課改的組織機構和制度文化,為建立良好的教師關系、提升教師能力、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要創新人事管理體制和績效考核機制,合理确定選課走班後的師生比例、生均經費、撥款通道等;要探索教師個人發展、專業發展、教學發展和組織發展的新途徑,通過擴大編制、實行區域統籌、學校自主招聘及創新課堂教學組織形态等連鎖對策,應對和改善教師動态化的結構性矛盾與“潮汐現象”;要探索高考新政下高中課程建設、教學評估、教師績效考核、學生管理新模式和路徑。
三是,強化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錄取的關聯。高考改革方案設計的是“兩依據、一參考”,這裡的“一參考”就是指把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交給高校,作為招生錄取時的重要參考,由高校自主決定如何作為“重要參考”。關鍵在于,招考公平的前提是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一定為寫實,确保“可信”“可比”“可用”。當前,綜合素質評價還缺乏高考成績那樣的公信力,而且區分度和操作性不高。雖然浙江在“三位一體”招生中使用綜合素質評價成績,但其量化的分數來自高校的面試,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隻是象征性地作為前置條件,考生隻要在中學獲得“合格”的評價即可。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和專題研究,核心是要解決怎樣“可信”“可比”和“可用”的問題。
四是,提高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化”水平。目前,大多數中學教師不具備生涯規劃指導能力,一些學校的相關課程形同虛設。因此,學校一方面亟須提高學生、學校、社會對生涯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特别是要加強師資培訓與建設,着重解決“無課标、無教材、無師資”的問題,促進課程建設的标準化,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選擇、自我負責、主動發展;另一方面,可将生涯規劃教育适度前置,以初中甚至小學為起點,實現小學、中學和大學生涯規劃教育的銜接和一體化。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4日第5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