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

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9-22 09:05:58

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作者:魏 輝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起初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時期“秋夕祭月”的祭拜活動演變過來一直以來,中秋節都是以月之圓滿寄寓人之團圓,“中秋明月”也成為人們寄托思鄉之情、思親之情以及祈盼幸福團圓的精神紐帶無論是唐代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還是宋代蘇轼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黃庭堅的“遙知此夕多情思,三級蕭台枕碧漣”,都可以看到古代詩詞中所寄寓的中秋思鄉思親之情,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傳統節日映照千年夢想)1

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

作者:魏 輝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起初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時期“秋夕祭月”的祭拜活動演變過來。一直以來,中秋節都是以月之圓滿寄寓人之團圓,“中秋明月”也成為人們寄托思鄉之情、思親之情以及祈盼幸福團圓的精神紐帶。無論是唐代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還是宋代蘇轼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黃庭堅的“遙知此夕多情思,三級蕭台枕碧漣”,都可以看到古代詩詞中所寄寓的中秋思鄉思親之情。

今天,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交通的日趨便利和網絡的互聯互通,人與人之間的相聚與交流也更加便捷和通暢,古人“相望相思明月天”“清風明月遙相思”的思而不見之情,也在現代社會逐漸淡化。中秋節,在現代社會除了寄寓“團圓之情”,也被更多地賦予了一些新的時代文化和精神意涵。

期盼豐收的中秋

古代中國,關于中秋節起源的說法較多,其中就有中秋節源自“帝王祭祀”的說法,認為帝王是被天界神化之後掌管人間秩序和溝通天地者,負責人間風調雨順和衆生安甯。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是“慶祝豐收”之節,因中秋時節秋糧作物次第收獲,農民因此慶祝五谷豐登,表達喜悅之情。可見,中秋節在古代中國就與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景有關。如今,每到中秋,大江南北谷物成熟,沃野千裡瓜果飄香,已然成為祖國各地喜迎農業豐收的美好時節。2018年國務院批複設立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也就是在每年中秋節之後,臨近農曆“秋分”的時候,而在我國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豐收節”則正是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

留駐鄉愁的中秋

鄉愁是人們對傳統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情感眷戀,也是人們在面對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化過程中,對理性化、标準化生活方式以及快速多變的生活節奏的情感反撥。面對全球化的時代進程,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一種因快節奏和流動性生活方式造成的擠壓感,開始更多地回憶和眷戀以往慢節奏、個性化與多元化的質樸生活方式。事實上,中國傳統節日中除了中秋節之外,端午節、重陽節、春節都寄托着人們的團圓之思。在我國,“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懷鄉思親之情自古有之,代代相傳,相信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農曆中秋佳節在中華民族、在海内外中華兒女心目中,永遠都是留駐濃濃鄉愁的傳統文化節日。

映照夢想的中秋

“嫦娥奔月”是上古神話中的美麗傳說,表達出人們對幸福團圓的美好向往。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嫦娥奔月”的傳說反映了早期先民對宇宙星辰和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崇拜,以及探索神秘月球的憧憬和願望。如今,随着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尤其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航空航天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這一理想早已變為現實,并成為現代人實實在在、可感可知的科技實力。自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實施“嫦娥工程”月球探測,從“無人月球探測”到“載人登月”,再到“建立月球基地”,中國“飛天登月”的偉大夢想和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願景正在一步步推進,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展示出中國科技發展的輝煌成就,也為人類探索和利用太空作出了巨大貢獻。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嫦娥工程”的美好現實,中秋的明月映照了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實現之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時光流轉永不變易。但是,古往今來,中秋佳節在世界各地中華兒女心目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和文化情結。今天,人們在重溫中秋佳節傳統文化習俗和生活風情的同時,更寄寓着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以及民族偉大複興的深深祝福與美好憧憬。

(作者系青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在站博士後)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