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詩聖”杜甫區别開來,詩人杜牧有了一個很可愛的稱号:小杜。
然而,杜牧的志向卻異常遠大,從小立志報效國家。他也是一位少年英才,還未成年之時就開始關心國家大事。
他20歲的時候就已博古通今,時常發表關于政治軍事的觀點;等到23歲之時,他已經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阿房宮賦》;25歲則因為一首《感懷詩》切中藩鎮問題的要害,從此名滿天下;26歲的杜牧終于進士及第,此後十年平步青雲,一路高升。
但是天下大勢卻沒有伴随着杜牧的升遷而越加昌盛,反而逐漸走向沒落。因為對搖搖欲墜的唐王朝無比憂慮,杜牧夜遊秦淮河,看到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不免觸景生情。他想起當權者的荒淫無度、平民百姓的麻痹懶散,一時間感慨萬千,所以寫下了脍炙人口的《泊秦淮》。
泊秦淮
唐代: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借古諷今,寓意深遠,構思精巧,被不少名家大師奉為“絕唱”。
然而,就是這樣一首優秀的詩詞卻有很多人沒有理解正确,其中還包括進行詩詞研究的專家。
詩詞的前半段描寫的是秦淮河沿岸的美麗夜景。月光如水,煙霧迷蒙,白天忙忙碌碌的船隻現在都停靠在了岸邊的酒家,一派甯靜安逸的景象。
秦淮河自古以來就是繁華熱鬧的地方,遊人絡繹不絕,經濟異常發達,所以相對而言這裡的人們都過着富足舒适的生活。
杜牧看到這樣的景象并沒有為之欣喜,反而生出了無限惆怅與悲憤,這是為什麼呢?
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首先需要準确理解兩個問題:一是“商女”指的究竟是誰?二是杜牧寫這首詩究竟在批評誰?
首先,很多人以為“商女”指的是商朝的女人,其實這種理解是非常錯誤的。
古人文人通常都有喜好音律的習慣,所以逐漸确立了“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傳統的聲調,在詞曲演唱之時使用。
所以這裡的“商女”其實指的是以賣唱為生的歌女,與曆史朝代并沒有關系,隻是一種人物形象而已。
其次,那麼杜牧是責備“商女”沒有家國情懷嗎?在有一個線下讀書會就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孩子糾正現代詩人的意見并給出了正确答案。
讀書會在一個二線城市每月定期舉行,因為是分享讀書學習的心得體會,所以很多人會帶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參加,希望借此對孩子進行文化熏陶。
這次讀書會主要是分享詩詞賞析的内容,有一位現代詩人分享的正好是杜牧的詩詞集,當時當他講到《泊秦淮》這首詩的時候圍坐一圈的人卻開始竊竊私語。
因為這位詩人說了這樣一段話:“杜牧聽到歌女還在吟唱《玉樹後庭花》,絲毫沒有國家榮辱之心,實在讓人心寒……”
還沒有說完,其中一位讀者的孩子就站起來打斷了這位詩人,小孩子說:“叔叔,您這麼解釋是不對的。”當大人紛紛把目光投向這個小孩子之時,他又接着說:“杜牧應該不是責怪‘商女’,其實他是批評那些官僚貴族,因為‘商女’唱什麼曲子都是由他們決定的。”
聽到小孩子這樣說,在場的大人幾乎全部都開始鼓掌,不得不說小孩子能有這樣的理解實在難能可貴,而他說的也準确無誤。
《玉樹後庭花》一直被視為“亡國之音”,南朝陳後主就是因為終日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才導緻國破家亡,所以杜牧其實是在借此諷刺晚唐權貴尋歡作樂、不思進取的行為,也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詩人将批評的矛頭直指醉生夢死的達官顯貴,深感自己身負天下安危卻無能為力,一時間悲憤、無奈、凄涼、惋惜等等情感湧上心頭。
如果長此以往,唐王朝又要重蹈覆轍,大唐盛世也将不複存在,杜牧不希望曆史的悲劇重演,所以發出了這種振聾發聩的警告之聲。
其實還有一首詩當中也寫了這句話,它就是李龏的《酬左行之金陵夕遊》
宮城日晚度寒鴉,新意雖多舊約賒。
商女不知亡國恨,恨君嗔折後庭花。
兩首詩的詞句有些相似,但是同樣都表現出了對國家興衰和民族存亡的關切,讓我們對這些心懷天下、志向遠大、頂天立地的文人緻以深深的敬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