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他的人格理論。他提出,人的心靈由三個獨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部分在不同的時期發展,在個性中發揮不同的作用,但共同作用形成一個整體,對個體的行為有貢獻。雖然本我、自我和超我通常被稱為結構,但它們純粹是心理上的,并不存在于大腦中。
關鍵啟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這是人格中三個獨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它們共同作用,促成了個人的行為。
雖然弗洛伊德的思想經常被批評和貼上不科學的标簽,但他的工作在心理學領域仍然具有高度的影響力。
起源
弗洛伊德的工作不是基于實證研究,而是基于他對病人和其他人的觀察和案例研究,所以他的觀點經常被懷疑。盡管如此,弗洛伊德是一位多産的思想家,他的理論仍然被認為是重要的。事實上,他的概念和理論是精神分析的基礎,這是一種至今仍在研究的心理學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受到早期關于大腦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層面工作的觀點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早期的經曆是通過本我、自我和超我過濾出來的,個人處理這些經曆的方式,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塑造了成年後的人格。
本我
人格最早出現的部分是本我。本我在出生時就存在,并依靠純粹的本能、欲望和需要運行。它完全是無意識的,包含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基本的生物驅動和反射。
本我受快樂原則的驅動,即立即滿足所有的沖動。如果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産生緊張感。然而,因為所有的欲望不能立即得到滿足,這些需求可以通過初級過程思維得到滿足,在初級過程思維中,個體幻想他們的欲望。
新生兒的行為是由身份驅動的,他們隻關心滿足自己的需求。本我永遠不會長大。在整個生命中,它仍然是幼稚的,因為作為一個無意識的實體,它從不考慮實相。因此,它仍然是不合邏輯的和自私的。自我和超我的發展是為了抑制本我。
自我
人格的第二部分:自我,源于本我。它的工作是承認和處理現實,确保本我的沖動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支配和表達。
自我從現實原則運作,它以最合理和現實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欲望。自我可能會通過延遲滿足、妥協或其他任何可以避免違反社會規範和規則的負面後果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
這種理性思維被稱為二次過程思維。它旨在解決問題和現實測試,使人能夠保持自我控制。然而,就像本我一樣,自我對尋求快樂感興趣,它隻是想以一種現實的方式這樣做。它感興趣的不是對與錯,而是如何在不陷入麻煩的情況下最大化快樂和最小化痛苦。
自我在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層面上運作,自我對現實的考慮是有意識的。然而,它也可能通過無意識地壓抑被禁止的欲望來隐藏它們。自我的大部分功能也是前意識的,這意味着它發生在意識之下,但隻需很少的努力就能将這些想法帶入意識。
弗洛伊德最初用“自我”一詞來指一個人的自我意識。通常,當這個詞在日常對話中使用時,比如當某人被說成是“自大狂妄”,仍然會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然而,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自我”一詞不再是指自我概念,而是指判斷、調節和控制等功能。
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最後一部分,出現在3歲到5歲之間,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超我是人格的道德指南針,秉持着一種是非觀。這些價值觀最初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然而,超我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使孩子們能夠從他們崇拜的人那裡接受道德标準,比如老師。
超我由兩部分組成:意識和自我理想。意識是超我的一部分,它禁止不可接受的行為,當一個人做了他們不應該做的事情時,用内疚的感覺懲罰他。自我理想,包括一個人應該遵守的良好行為的規則和标準。如果一個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就會産生自豪感。然而,如果自我理想的标準太高,人就會感到失敗,并感到内疚。
超我不僅控制本我和它對社會禁忌的沖動,如性和攻擊,它還試圖讓自我超越現實的标準,追求道德的标準。超我在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層面都起作用。人們通常能意識到自己的是非觀念,但有時這些觀念會無意識地影響我們。
調節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不斷地相互作用。最終,是自我充當了本我、超我和現實之間的中介。自我必須決定如何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維護社會現實和超我的道德标準。
一個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平衡的結果。缺乏平衡會導緻困難。如果一個人的本我支配着他的人格,他可能會不顧社會規則而按自己的沖動行事。這可能會導緻他們失去控制,甚至導緻法律糾紛。如果超我占主導地位,這個人就會變得嚴格的道德主義,對任何不符合他們标準的人做出負面評價。最後,如果自我變得占主導地位,就會導緻個人被社會的規則和規範束縛,變得僵化,無法應對變化,無法形成個人的對錯觀念。
批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受到了許多批評。例如,本我是人格的主要組成部分的觀點就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弗洛伊德對無意識驅動力和反射的強調,比如性欲。這種觀點最小化并過度簡化了人性的複雜性。
此外,弗洛伊德認為超我産生于兒童時期,是因為兒童害怕傷害和懲罰。然而,研究表明,那些最害怕懲罰的孩子似乎隻會發展道德,他們真正的動機是避免被抓住和防止傷害。當孩子經曆愛并想要保持愛時,道德感就會形成。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會做出能體現父母道德的行為,從而獲得父母的認可。
盡管有這些批評,弗洛伊德關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觀點一直并将繼續在心理學領域具有高度的影響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