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5-10 10:46:08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1

趙逵夫 著名學者 西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2

趙逵夫

一、“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漢,而始于先秦時。1971年,在禮縣出土的“天水家馬鼎”銘文,以及《漢書·百官志》記載看出:“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二、“天水”的命名,取于“天漢源頭”之意。“天水”是漢代以前漢水(今之西漢水、東漢水的合流)的發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漢水上遊有關。

三、秦漢時所謂“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區(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專署或地區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區西南七十裡的小天水(天水鎮)及其以西至禮縣冒水河一帶之地。

四、1990年,在隴南市禮縣東部冒水河中遊草壩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勝廨院碑》,碑文雲:“秦州南山妙勝院,敕額古迹,唐貞觀二十三年賜額昭玄院天水湖。”又雲:“南山妙勝廨院,在天水縣茅城谷。”“茅城谷”即今冒水河兩岸之地。這裡所謂“天水湖”的“天水”,應即漢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聯系禮縣永興鄉出土的兩件“家馬鼎”看,這裡的“天水”之名,應産生于先秦之時。

五、人們有因為漢也是天漢的漢稱,而将其發源地名為“天水”。

綜上所論,秦先民最早居于漢水上遊,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現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周秦文化融合後,“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用名稱。秦人将位于銀漢北側呈三角狀排列的一大星兩小星稱作“織女”,以紀念自己的始祖,保留了他們最古老的記憶。這個星名後來也成了織女星座的通用名稱。天水的命名要遲得多,但也在先秦之時,那時“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于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條大水,因而人們有因為漢也是天漢的漢稱,而将其發源地名為“天水”。

今天的天水市盡管非秦漢以前的天水之地,但也在秦人早期活動範圍之内,且長期承襲“天水”之名,齊壽山(嶓冢山)也在今天天水市轄區之内,因而也不能說同織女的傳說無關。

(因版面字數所限,觀點系本報據趙逵夫《漢水·天漢·天水》一文總結概括。)

程遂營 河南大學教授 因在《百家講壇》開講古都而為人所知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3

程 遂 營

很久以前,天水地區流傳着這樣一首漢樂府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迢迢牽牛星》

說的是牽牛星與河漢女相愛的故事,他們隔着河漢不能相見,織女終日以淚洗面,吃盡了相思之苦。這個傳說在我國民間流傳很久,那麼到底牽牛星與織女星的傳說最早起源于哪裡?我們的祖先為什麼把天上的銀河稱作河漢呢?

在天水地區,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居住和生存,人文始祖伏羲氏就曾在這一帶活動,并且開創了早期文明,到先秦時期,秦人祖先也在天水一帶生活,他們主要生活在(古)漢水的上遊地區。秦人祖先裡有一個女性叫女修,善于紡織。據史書載,女修有一次到了郊外,看到一個很大的鳥卵,無意中吞吃後有了身孕,生下秦人的另一個先祖大業,大業帶領秦先祖,在(古)漢水上遊一帶開展早期農業,男耕女織,采桑養蠶,所以奠定了秦人的基礎,後來發展到秦始皇時代逐漸強大起來,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也就是秦。

秦人的先祖在(古)漢水一帶生活,水被看作生命之源,也是一切萬物之源,那麼秦人就對(古)漢水充滿了敬意。而到晚上,他們觀看夜空,看到銀白色的光帶就聯系到(古)漢水,于是把他們觀測到的光帶,也就是銀河稱作“漢”或者說叫“河漢”“天漢”,銀河由此得名。而在秦人的想象裡,又把銀河東邊,那個呈三角狀分布的一顆大星和兩顆小星星,稱作織女星,以紀念他們的人文先祖女修。

戰國時期,又有了牽牛星。到兩漢時,我國民間關于織女星和牽牛星的傳說,逐漸演繹為衆人皆知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該故事在民間流傳很久,自然也有很多版本。不過,在這些傳說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天上的銀河與地下的一條大河相連,而且牛郎就住在大河的附近,所以才能夠到河邊偷走織女的天衣,這條大河是人間的哪條大河呢,它就是秦人先祖生活的(古)漢水。他們對這條河流充滿了敬意,在此地長期生活之後,秦人就把生活的這塊區域稱作“天水”,這就是天水這座城市得名的一個來曆。

當然,我們今天翻看地方志的時候,關于天水的來曆,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比如天河注水,這個湖泊無論是一年中哪個季節,水面都不變,等等。但在所有關于天水來曆的傳說中,我們前面所介紹的傳說有根據,且富有傳奇色彩,也最容易被當地老百姓所接受。

其實,在天水市内,不僅僅(古)漢水發源于天水,而且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水也在天水境内有多條一級支流,在天水市還有大量的湖泊、沼澤,所以整體上,雖然甘肅省是屬于幹旱缺水的省份,但天水在曆史上水資源卻非常豐富。

(觀點整理自日前央視《百家講壇》《絲路上的古城》第三集《得天獨厚話天水》)

劉雁翔 天水師範學院教授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4

劉 雁 翔

一、開宗明義,首先要辨明——關于“天水”由來的說法,有好幾種,而影響最大者、也是最不靠譜的是“天河注水”之說。這則傳說不是在有天水之名以前業已流傳的古老傳說,而是1980年代有人依據一點沒有體系的資料創作的新“傳說”。經不起推敲,隻能是神話性質的俗說,和天水名由離題萬裡。

二、《漢書》卷28《地理志》說:“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從此“天水”之名正式誕生。唐代大學者顔師古注《漢書》涉及天水郡,引地記資料說:“《秦州地記》雲,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焉。”此《秦州地記》即南朝宋郭仲産(?—454年)所撰《秦州記》,隋以前散佚。

三、郭仲産之後,著名地理學家郦道元(?—527年)在其名著《水經注》注渭水時涉及天水郡,又有類似但更加别緻的解釋:“上邽,故邽戎國也。秦武公十年伐,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随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

四、唐宋以來,史志凡涉及天水的由來,即在郭說和郦說之間按著者理解取舍。1990年代以來學術界在批評了郭說和郦說之後,推出各種天水由來說,如漢有“天水”之祠說、基于“天漢”位于“漢水上源”之地說、“天之水德”說、銀河天漢漢水之源說。

五、對以上諸說,限于篇幅,茲不做評論。我的看法,漢武帝以“天水”名郡和崇祀“太一”“三一”(含天一)有關,和天水郡地理分野東井主水有關,和《周易》術數有關。總之,這個富有詩意充滿想像力的雅名,其涵意既不是史籍所言“冬夏無增減”的湖水,也不是閃爍在天空之上牛郎織女望眼欲穿的銀河。天水之名,是以陰陽五行為主,綜合神靈崇拜,術數星相等因素衍生而成;“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謂也。

(論證詳見《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天水”由來考證》)

李子偉 隴右民俗學者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5

李 子 偉

對于天水名稱的來曆,一般人認為與“天河注水”的傳說有關。而“天河注水”的傳說,則是由《水經注》中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之說演繹編撰而來。但對這個由人杜撰出來的動人的傳說,背後深藏的曆史信息,卻少有人深究。其實,“天河注水”的神話傳說不管是何人所撰,并不完全是荒誕之說,曆史學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說:“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曆史方面的質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虛造的。

“天水”二字,從字面上诠釋,就是天上之水,也即天河之水。天河之水注入人間,便是天水。這個解釋倒也簡近直白,完全說得通。天河又稱銀河、銀漢,銀河在古籍中則被稱為“漢”“雲漢”“天漢”“河漢”。《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鑒亦有光。”《毛傳》:“漢,天河也。”又《詩經·大雅·棫樸》:“倬被雲漢,為章于天。”《毛傳》:“雲漢,天河也。”《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回昭于天。”《毛傳》:“雲漢,謂天河也。”《廣雅·釋天》:“天河謂之天漢。”又《大戴禮·夏小正》七月“漢案戶”盧辯注:“漢,天漢也”,由此看來,最早的天河就被稱為“漢”。與天河相對應的是,在古代中國,地面上有一條大河曰漢水,或曰西漢水(漢水的流向與天河的傾向基本一緻,都是由西北斜傾東南。陸機《拟明月皎夜光》詩雲:“招搖西北指,天河東南傾。”)《尚書·禹貢》:“嶓家導漾,東流為漢。”郦道元《水經注·漾水》:“漾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漾水就是漢水的上源,即西漢水。過去的辭書及許多曆史著作中,把漢水與西漢水當作兩條水處理,認為漢嶓水源出于陝西甯羌縣北的嶓冢山,初出時名漾水,東南經沔縣為沔水,東經褒城縣,合褒水,始為漢水。而西漢水則指源出天水西南嶓冢山(即天水齊壽山)的漾水,東流入嘉陵江。這樣一來,漢水和嶓冢則有兩名,使人不可理解。其實,漢水兩源皆出天水的西嶓冢山。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由劉琳先生校注的《華陽國志校注》可說是徹底解開了漢水源流的千古之謎。原來嘉陵江上源由北向南流到陽平關附近,不是繼續南流入四川,而是東流入漢水的。所以,1993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吸取了當代學者的科研成果,在“漾水”條下注雲:“古水名。1、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漢水。源出甘肅省天水市西南。起初南流至陝西省略陽縣即折而東流為漢水,後略陽縣東水道中斷(或以為六朝時地震所緻),水流直南為嘉陵江,至四川省重慶市注入長江。

至此,我們可以明白,漾水東流為漢水而辍斷之時,不論是在漢魏,還是在六朝,但在先秦以前的真正源頭是在天水嶓冢山,西漢水之名極可能是略陽縣東水道中斷後出現的。嶓冢山本是秦人早期生活地重要之山,漢水本是秦人早期生活地重要之水,秦人從天水東遷以後,以原居處的水名命新據有之地的水名,或以舊地名命新據有之地的地名,這在先秦時代差不多是一個規律,可以舉出許多例子。

漢武帝元鼎三年所設的天水郡,是從隴西郡析出的新建置郡,并不是改變原建置郡的名稱。天水郡初置時,其郡治并未設在上圭,而是置于平襄,即今通渭縣境;東漢時,郡治由平襄遷冀縣,即今甘谷縣境;直至西晉太康七年(286年)始遷上圭,其時立郡已達400年。漢武帝設天水郡後,上邽縣仍隸屬隴西郡,後至東漢始劃歸天水郡(改稱漢陽),故确定新置郡名時,不可能引用尚屬隴西郡轄地的傳說轶聞。而且,北魏以前的天水郡,大部分年份設治不在上邽城,所以說,天水得名緣于漢武帝元鼎三年上圭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天河注水于湖中的傳說是靠不住的。

前邊我說過,天水就是天上之水,也即天河之水;天河又稱“漢”“雲漢”“天漢”。與天漢相對應的是發源于天水西南嶓冢山(天水齊壽山)的漢水。天水之名就是依天上之雲漢與地上之漢水的内涵意義而産生。說白了,天水即是天漢、天河;漢水即是天水、天河。李白曾詩意誇張地說:“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們也可以自豪地說:天水之水天漢來,天水之水即天河。何況有一條西漢水确實地發源于天水。

(觀點産生于2006年3月)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6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7

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

雍際春 學者 天水師範學院教授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8

雍 際 春

最近,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推出河南大學程遂營教授主講的《絲路上的古城》,其第三講《得天獨厚話天水》以我市即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天水古城為主線,通過天水得名、麥積山石窟及西魏元帝與乙弗氏愛情故事、詩聖杜甫與秦州詩等三個片段,對古城天水的曆史與文化,自然與人文及其在絲綢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進行了生動講述和高度評價。在中央電視台以天水為主題推出一期完整的節目實屬少見,所以,這期節目和程教授的講述,對提高天水在全國的知名度大有裨益,更引起天水當地百姓對家鄉天水的自豪之情,也引發了大家對“天水”名稱來曆的再度熱議。

關于天水一名的來曆和解釋,從南北朝以來一千多年間,說法已有十多種,但至今沒有大家公認的結論。如古人的解釋就有南朝劉宋郭仲産《秦州地記》的“湖水不變說”,北魏郦道元《水經注》“白龍出湖說”北宋李昉《太平禦覽》的“石臼恒水說”等。近年來,又陸續出現“神雨成湖說”“天河注水說”“漢水之源說”“天一生水說”“牛郎織女說”“‘天水’之祠說”等等。上述觀點,似乎各有所據,其來有自,但從曆史學言之有據、信而有征出發,這些說法或以民間傳說和神話演繹為準而失之無據,或以義理闡釋立論而難免玄虛,或以旁證支撐而失之穿鑿,都存在論據不足的缺憾,這正是任何一種說法無法得到大家公認的原因所在。

确認一個曆史地名的來曆和準确含義,至少需要命名時間清楚、含義來源明确和位置範圍具體,以此衡量,天水一名實為源自别處後遷移而來的地名。今天水市治所在的秦州區,初為邽縣,秦漢為上邽縣,屬隴西郡所轄。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隴西郡為隴西、天水二郡,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不轄上邽,上邽縣仍屬隴西郡。則天水一名并非源自今之天水,故以今之天水城内外和周圍有無湖水、泉水而探求天水來曆和含義無異于緣木求魚。所以,要解開天水得名之謎,還需學界另辟蹊徑,也有賴于未來更多地下文物與金石資料的發現。

地名特别是曆史地名是一地之文化傳承與曆史活化的表征,地點(名)與時間、人物共同成為建構曆史不可缺少的主幹要素,也是曆史記述和曆史認知的主要參照。記住一個地名,可能就記住了一段曆史;了解一個地名,可能就掌握了一個地方的曆史片段;揭示了一個地名的文化含義,可能就破解了一段塵封的曆史。盡管天水得名一時難得正解,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天水這一名稱不僅文雅優美、大氣上口,而且易讀易記、寓意豐美,确實是我們天水人連接曆史與未來“得天獨厚”的響亮名片,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和做好宣傳推介工作。

(2019年元月9日 淩晨)

夏朗雲 研究員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9

夏朗雲

據《漢書·地理志》,天水郡設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天水”之名,始見古籍于此。但當時命此地名的統治者以何為根據,本文之前,已有相當的說法,筆者試再探讨,以求教于專家。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篇》:“耤水又東北徑上邽縣。……上邽縣故城……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随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按“白龍出是湖,風雨随之”無稽,雖然,根據現在天水地區多大股泉水的現象看,古天水郡應有積泉水成湖的事實,但“白龍”乃神話,故清代學者王先謙曰:“世或訾其(郦道元)好奇騁博。”

北魏時,上邽(改名上封)治天水郡,郦氏記上邽縣故城,在有關天水郡名之來由方面,大概在缺乏調查研究的情況下,僅寥寥數語記載了當時當地的民間傳說而已,故北宋蘇東坡曾“歎郦元之簡。”

大約同一時代,南朝劉宋之郭仲産,在其《秦州地記》中關于天水郡的記載曰:“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焉。”這同郦氏觀點相近,皆本于有神異現象之湖水。郦氏說湖中“風雨随白龍”,郭氏說“湖水冬夏無增減”,因此他們認為湖水乃上應于天,因名“天水湖”即湖水為“天水下注”或“天河下注”而成,故有“天水”之地名。又《天水史話》和《麥積山的傳說》中有“天河注水”的傳說,以及《天水報》載《天水與小天水》中,有秦代“小天水求神降雨成湖”說,也欠妥當。因為“天河注水”傳說,實際上就是郭仲産和郦道元的說法,不過更明确地說出來了二位的言下之意,湖水由神異的天河注水而成。

以上這些說法,都把“天水”地名的來由,歸于某種神異現象,所以隻能以神話傳說看待,不能做為“天水”地名來由的曆史事實根據。

而據《後漢書·郡國志》東漢時,天水郡曾改名為“漢陽郡”。陽者,水的北面。從曆史沿革中,我們得到了啟示,即天水郡與漢水有關,言位于其水之北。《詩·大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也稱天漢、天河、雲漢。地面上的漢水,顧名思義,就是天漢在地上的延續。那麼,漢水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來自于天上的,來自于“天水”的。于是,漢水接天,其上源之地,就是“天水”之地。《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故漾水為漢水上源。又《山海經·西山經》:“昆侖之丘……洋水出焉。”

按“洋水”即“漾水”。據《水經注·漾水篇》引晉地理學家阚骃雲:“漾水出昆侖西北隅,至氐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據《中國曆史地圖集》西漢梁州部分,氐道與西漢天水郡的東南部相鄰。又據《山海經·西山經》之次序,昆侖山在中國西北。《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廣治,宜禾都尉治昆侖障。”可知河西敦煌境内,有與昆侖山有關的地名。今人蕭兵《楚辭文化》亦認為:“以黃帝為傳說祖先的夏人集群最強大的一支,發源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以‘昆侖’(其原型祁連山)為聖地。”可見昆侖山古代曾被認為在河西祁連山周圍一帶。又據《中國曆史地圖集》西漢涼州部分,西漢時的天水郡,黃河過其西北境,天水郡接壤連通河西走廊。而西漢元鼎三年設天水郡時,河西并未設郡,所以,當時的天水郡直接通西北的河西走廊,即通昆侖山。漾水從昆侖山流來,按阚骃的說法,潛流至天水郡東南相鄰的氐道縣,“重源顯發”,複如《禹貢》所說,從嶓冢山中,東流為漢。

于是天水郡是被認為連接昆侖山的漢水上源之地,(漢為霄漢即天河意,此郡為上得天河之水處)所以“天水”郡便由此得名。

以上是關于漢水上源與天水郡關系的地理觀點,這種觀點在古代并不是孤立的。據《王氏合校水經注·漾水篇》,孫校曰:阚骃“其說本高誘(東漢人)。”郦道元亦稱“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又據東漢許慎《說文》“漾”字條:“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為漢水。”此說亦被晉學者呂忱所接受。按《漢書·地理志》與《中國曆史地圖集》,武都與西漢天水郡東南部相鄰,豲道在西漢天水郡中,至東漢未變其地望,位于武都西北,此乃直接說明漾水在西漢天水郡中。

由上可見,許慎、呂忱之說;與高誘、阚骃之說是一緻的,即漢水上源經過西漢天水郡,西漢天水郡為漢水上源之地。關于高誘、阚骃所指的“重源顯發”或者叫“潛源複出”的說法,是否是古代學者隻因漢水而說的呢?如果是這樣,在當時的統治者和民衆中,其可信性就差了,就很難被統治者做為命地起名的根據。事實上,潛源的說法,古代的别的河流也有,以緻成為很熱門的話題。

最著名的是河水。如《山海經·西山經》載:“不周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又如《漢書·西域傳》曰:河水“東注蒲昌海……皆認為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為中國河。”東漢高誘稱:“河出昆侖山,伏流地中,萬三千裡,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又如濟水,《據地志》載:“濟水出河東……即見而伏,東出于今濟源縣。”

因此,潛源的說法,古代并不是某一人隻對漢水的附會,而是古代被人們廣泛接受的一種地理認識。另外,間接的曆史時代原因,是漢朝本身。

漢高祖初封“漢王”時,蕭何曰:“‘天漢’,其稱甚美。”漢武帝也曾以“天漢”做為年号。所以西漢時,“天漢”這一代表大統一與皇權國勢神聖天授的思想,得到廣泛提倡。因而天水郡的設立,正是“天漢”思想的結果,因為有“天漢”之說,才有“天水”地名。而設“天水”郡名,也如同“廣漢”“武威”“敦煌”等郡名所包含的“政治意義”一樣,以期漢祚永昌,如滔滔漢水,源于“天水”,長流不斷。

雖然,上述古代對漢水源頭(在西漢時,曾在直接連接昆侖山的天水郡地區,重源顯發)的地理認識,在東漢正統記載西漢地理的書籍,如《漢書·地理志》(在天水郡等地區的内容)中并無明确記載,而隻在其它載籍和一些學者中流傳,但是,較離奇的說法并不等于在西漢時沒有,也不等于不被統治者所接受。西漢統治者正處于漢代經學創立時期,更相信古籍,比東漢人富于想象力。且漢武帝本人思想活潑,尊重知識,熱衷神仙黃老之學,接受方士說教,故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中能接受神奇的地理思想。于是他又從政治意義出發給新郡命名,以期追先賢之記述,得山海之奇緻,揚漢朝之天威。所以,“天水郡”的命名,是漢武帝時期地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完美結合的一個創作。

綜上所述,可見“天水”地名,基于“天漢”之說,來由于“漢水上源之地”的位置。古人認為漢水來源于天河,來源于昆侖山這座上應于天的聖山,來源于連接昆侖山的隴上高原那廣大而深厚的地層中。而直到如今,這片黃土高原,的确相對比較多雨,且地下水豐富,泉水衆多。這或許不是巧合,或許确實因有這方面因素,而使古人認為這片黃土高原是漢水上源的潛流之地,于是在昆侖山附近地帶的河西地區沒有建郡之前,而為設于這片隴上高原的新郡命名,就理所當然地以上接天河之水的“天水”命名而為“天水郡”。那麼所謂“天水”,其本義就是“天河之水”,“天水”地名是指這片土地上接天河,為“天河下注之地”而已。

(此文最初公布于1992年天水市首屆伏羲曆史文化研讨會,原載于《伏羲文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5月。)

張廣成 學者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10

張廣成

王若冰在這裡請輸入标題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11

王若冰

中國有兩座嶓冢山,一座是天水嶓冢山,還有一座在它的東南方向——陝西甯強縣境内。根據已知資料,兩座嶓冢山都是漢水發源地,所不同的是甯強境内的嶓冢山是現在漢江發源地,天水嶓冢山是古漢水源頭。

天水家馬鼎”銘文揭示了齊壽山、西漢水和天水地名之間的聯系。

出天水市區向西南三十公裡,蜿蜒延伸的山巒自西向東逶迤而去。山與山的窄縫間,一座山巒突崛而起。這就是兩千多年前《山海經》和《尚書·禹貢》不厭其煩提及的西部名山嶓冢山,古人還稱之為崦嵫山,今天水人稱其為齊壽山。

莽莽大秦嶺自甘南臨潭白石山昆侖山,逶迤東進,一路上高峰林立,山嶺蜂擁、鳥途難通,到了天水境内朱圉山到嶓冢山一帶,盈天峰嶺竟突然間降低腰身,在這條橫亘中國内陸腹地中央的巨大山嶺讓出一條可供人馬通行、南北山水交融的自然通道來。從嶓冢山山脊向南一步,叢林裡滲出的涓涓細流彙聚成河,經嘉陵江彙入長江;而轉身向北,縱橫交織的溝壑流出的大小河流經由渭河,都化作了黃河的朵朵浪花。

郦道元之前,可供我們認識中國境内山川水系的地理學著,隻有先秦時的《山海經》《尚書·禹貢》。時越兩三千年,當代學者發現,這兩部至今被視為中國古代地理學誕生之前的千古奇書所描述的中國山河格局,依然沒有太大改變。

《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在記述漢水時,都将其源頭指向嶓冢山。《山海經》以華山為原點,在指認漢水源頭時說:“又西三百二十裡,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湯水。其上多桃枝鈎端,獸多犀兕熊罴,鳥多白翰赤。”《尚書·禹貢》在叙說大禹疏導九州之内九條江河時也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這裡的沔水和漾水,都指古漢水上源。《山海經》和《禹貢》時代,東西漢水還沒有分流,說古漢水發源于又名崦嵫山、齊壽山、兌山的天水嶓冢山,大概沒有異議。為了實證古人說法,有人還列舉現在發源于嶓冢山的西漢水朝南進入甘肅成縣和康縣時叫犀牛江,正好印證《山海經》所言嶓冢山和古漢水一帶“獸多犀牛”的說法。然而到了東漢,《漢書·地理志》已經出現了東西漢水分流的記述。班固說,《禹貢》所記載的嶓冢山,是西漢水發源地。西漢水從王莽時期天水郡西縣(治所在今甘肅禮縣紅河一帶)向南流入當時為廣漢郡所轄的陝西略陽白水江,然後向東南在現重慶境内古江州彙入長江。班固所描述的西漢水流向,幾乎與現在毫厘不差。

西漢水上遊,是大秦帝國創建者秦先祖的故園。

先秦時中國疆域并不遼闊,從坐擁關中的西周京畿逆渭河翻過隴山,嶓冢山所在的天水境内是西部戎狄戰馬馳騁的西周邊陲。在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僅有的認知中,又名崦嵫山的天水嶓冢山已經是天之盡頭、地之邊緣了。所以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滅纣後将忠于殷纣王的殷商同宗黨羽、秦先祖嬴人安插到西漢水和渭河上遊天水境内替周天子守衛西部邊疆,既是一種懲罰,也可以看做是已經開始遵從禮儀治國的周人對曾經的殷商貴族——嬴人顔面的保全。不過,在嬴人舉族西遷之前的帝堯時代,帝堯為制作曆法,曾經向東南西北四個邊疆地區派出過4位觀測日升日落、天象四時變化的測日官,嬴秦先祖和仲作為派往西部的測日官員,曾經到達過嶓冢山。大約由于和仲發現從東方升起的太陽在天空運行一天後落入嶓冢山(崦嵫山)茫茫山嶺後,一天就結束了,所以先秦時代嶓冢山也被認為是日落之山。

這種觀點甚至在秦漢時期仍然頗為流行,因為司馬遷在《史記》裡也遵從了這種觀念:“日出東南隅,日落崦嵫山。”到了東漢,班固在解釋《禹貢》所說的嶓冢山和司馬遷《史記》裡的崦嵫山時,也明确說嶓冢山還有一個名字叫崦嵫山。

在古人的天文認識中,崦嵫山(嶓冢山)是太陽神的家園、太陽的老巢。每天清晨,太陽神羲和駕馭六條龍拉載的太陽神車從東海之濱啟程,自東向西在天庭運行一天後沉入有浩若天河般的西漢水湧出的崦嵫山,這一天也就結束了。以至于屈原在抒發其壯志未酬的渴望時,也将古漢水發源地崦嵫山看做是日落之山:“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這也是古人将漢水之意引申為“天漢之水”又一緣由所在。

著名學者趙逵夫一篇題為《漢水·天漢·天水》的文章,專門論述古漢水與嶓冢山、西漢水,以及漢水之所以被稱作天漢之水、天水一名的由來。

趙先生首先從20世紀70年代和近年相繼出土于西漢水岸邊甘肅禮縣永興鄉蒙張村、文家村的兩件青銅器銘文入手,發現“天水”作為地名,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确之鑿鑿地被銘刻在曾經與古漢水相連的西漢水上遊這兩件秦先祖使用過的“天水家馬鼎”上。

接下來,趙逵夫先生根據包括《禹貢》在内的曆代典籍得出結論:“‘天水’是漢代以前漢水(今之西漢水、東漢水的合流)的發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漢水上遊有關。原因是從山東半島遷徙到天水的秦先民,最早居在嶓冢山所在的漢水上遊。

這個早年曾經瀕臨大海生活的部族在思念家鄉時凝望夜空,将天空呈現的如江流湧動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後來,“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稱,“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于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童年的那條大水,因而人們因為“漢”也有“天漢”之意,便将漢水發源地命名為“天水”。

據此想象,在秦人剛剛遷徙到西漢水上遊的年代,嶓冢山應該有一條激流奔湧、江水浩蕩的河流從嶓冢山山腳下縱橫交錯的溝壑湧出,然後一路開山劈道,逶迤南下,并在秦嶺巴山之間聚集起萬千河流,成就了一條奔騰不息的古老江流——古漢水。

因此,東晉《華陽國志·漢中志》才說:“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流漾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這裡的古漢水東源,是指今漢江源頭——自陝西省漢中市甯強縣大安鎮烈金壩附近漢王山(後也叫嶓冢山)湧出的一股清流。不過,在包括《華陽國志·漢中志》在内的古籍中,漢江在它現在的上源甯強境内還不叫漢江,而被稱作漾水,在勉縣又被叫作沔水。

對于西漢水與東漢水分流的時間,至今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在漢代,有人說在南朝時期,但對于東西漢水分流地點應在甯強縣陽平關關城與代家壩一帶看法卻基本一緻。

曆史上最早提出漢水有東西漢水之說的,是班固《漢書·地理志》,随後東晉常醵的《華陽國志·漢中志》也說漢水有兩個源頭。到北魏時期,郦道元《水經注》更為詳盡地指出,是陝西甯強縣陽平關和代家壩之間的潛溪河,讓東漢水與西漢水相互溝通。但真正為古漢水東西相通提供科學考據,還是在20世紀50年代。

1953年12月,寶成鐵路地質勘察工作者在勘查略陽至甯強地質構造時發現,從寶成鐵路必經的三國古戰場陽平關關城向東,經東漢水發源地大安鎮到甯強縣城之間代家壩一帶地下,埋藏有大量鵝卵石、卵石層和沙礫層。根據打孔勘探實物及對陽平關與代家壩之間地形地貌觀察,地質工作者得出結論:這一帶是一處古河床。在并不遙遠的地質年代,已經和嘉陵江挽手南下巴山,流入四川的西漢水和嘉陵江原來極有可能就是從這裡向東,彙入現在的漢江的。專注于古漢水兩源同流——即古漢水有天水嶓冢山和甯強嶓冢山兩個源頭的專家,對東西漢水分流的探讨至今還在繼續。

一位叫秦州雁的作者在題為《漢水與天水、嘉陵江的古今地理關系》的文章裡說,發生于西漢時期的大地震讓原本與東漢水一脈相承的西漢水(包括嘉陵江)改道南下,進入四川廣元,成為嘉陵江水系的一條支流。支持這種觀點的依據,是西漢時期甘肅隴南一帶的确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天搖地動,山崩地裂,山川移位,江河改道。這場在《漢書·五行志》和《漢書·高後紀》裡都有記載的大地震,發生在公元前186年2月。(此處有删節)

秦州雁還根據《方域攬勝》記載和顔師古注釋,以及他掌握的考察數據寫道:“在古漢水上下遊還未中斷的西漢之前,位于甯強縣陽平關鎮與四川省廣元市之間的朝天嶺(《水經》中的‘岡山’)阻擋南北水流,使流經甘肅隴南的白龍江、犀牛江、青泥河等河流與陝南陽平關鎮以北的故道水(今嘉陵江上遊)所有河流幾乎全部彙入東流而去的古漢水河道,使關城的潛溪河河道連通東西漢水,又在略陽縣西北的(今嘉陵江)河道,江水壅塞而形成高峽平湖的‘天池大澤’。由于‘天池大澤’的存在,甯強縣與略陽縣地勢比較低的一些地段被淹沒在古河道下。結合漢水與東西漢水的地名演變可知,這裡曾經發生過河流襲奪現象,原有的漢水河道因為外力影響而中斷了,原本屬于漢水中遊的地段變成了流程變化以後的新河道的上段。”

實地考察發現,大安鎮、烈金壩到甯強縣城之間是一道自北向南,平緩低矮的丘崗——如果不是劇烈地質運動讓新崛起的高地将東西漢水分流,長江兩大支流嘉陵江和漢江之間的分水嶺怎麼會如此低矮平緩呢?誰都知道漢江盆地是漢江江水沖擊的産物。然而,從現在漢江源頭大安鎮到漢中盆地西部邊緣勉縣區區不過幾十公裡,這時的漢江還是家有兒女初長成,剛剛起步,漢江要形成大江大河所擁有的“江漢浮浮,武夫滔滔”浩然之勢,尚需走更多的路、接納更多江流才能完成。那麼,是什麼力量在秦嶺巴山之間拓展出東西長116公裡,南北寬5-25公裡的巨大盆地的呢?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更遠的地質年代,由于一條自西向東滾滾而來的巨大江流經年不斷的沖擊,才創造了這個陝南秦巴山區唯一的平坦富庶之地。曆史上,擁有如此巨大能量的河流,唯有東西漢水尚未分流之前的古漢江。

完全可以想象,兩千多年前那場大地震發生之前,在略陽兩河口接納了嘉陵江的西漢水以更加洶湧澎湃之勢滾滾南下。洶湧的激流到陽平關,被壁立而起的大巴山迎面攔截,被迫轉向東流,并在金烈壩再次接納另一個源頭誕生江水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在秦嶺與巴山斷裂帶之間滾滾東流。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造山運動中遺留在秦嶺——巴山之間的斷層、裂隙、溝壑、窪地,被西漢水帶來的泥沙等沉積物埋葬、填平,一塊平坦肥沃的沖積平原由此誕生。

地球上所有沖積平原和盆地都是這樣形成的,漢中盆地不會例外。

一條江河多個源頭在世界河流史上并不罕見,更何況對于現在漢江源頭(也就是東漢水),曆來就有嶓冢山、玉帶河、沮水三源同流之說。直到2011年10月,西安召開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普查辦河源考證座談會上,專家才最終确定将陝西省甯強縣大安鎮漢王山确定為漢江源頭。

即便如此,也不妨礙古漢水有兩個源頭的曆史。關于這一點曆史地名也提供了同樣的信息,在東西漢水發源地天水和甯強兩座嶓冢山附近,同時有兩個叫漢源鎮的地方,一個是緊鄰西漢水源頭的甘肅省西和縣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是甯強縣縣城所在地。

這不是巧合,而是古漢水留下的曆史胎記。

(由于版面字數所限,本文有大段删節。)

甘肅天水的名字由來(衆學者為天水地名由來一辯)12

來源: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