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親節
寫下标題,突然冒出“孝感”二字: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多麼親切。
筆者年輕時求學于湖北省會武漢市,第一次聽說湖北有個地方叫“孝感”,當時就很喜歡這個名字。後來了解到這個名字的來曆,便倍加喜歡。
“孝感”名字的由來,是由于當地“孝子昌盛”,南北朝時南朝宋遂置縣名曰“孝昌”。及至唐時,唐莊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
父母之愛,如泰山之不墨千年畫;兒女孝德,如長江之無弦萬古琴:
《詩經·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百德孝為先!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民族。古往今來,有多少父慈子孝的故事,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舜帝孝感動天
舜,遠古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載:
虞舜者,名日重華。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笃謹,匪有解。
瞽叟尚複欲殺之,使舜上塗廪,瞽叟從下縱火焚廪。舜乃以兩笠自扡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複事瞽叟愛弟彌謹。
舜的母親早逝,父親跟繼母生了個弟弟叫阿象的。他的父親眼瞎,聽信繼母及弟弟的讒言,三人一直想加害舜。
有一次,他們讓舜去修補糧倉。等舜爬上倉頂時,他們就把梯子拿掉,然後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燒死在倉頂。舜手持兩個竹笠跳下,才逃過一命。
又有一次,他們讓舜去挖井。等舜把井挖到一定深度,他們就在上面往井裡填土,想把舜活埋在井裡。舜從旁邊挖了通道,才得以死裡逃生。
雖然父親和繼母、弟弟多次想加害自己,舜還是沒有記恨他們,一如既往孝順父親和繼母,愛惜自己的弟弟。
舜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成薦虞舜,日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内,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舜二十歲時就因孝順而揚名天下,堯帝要找接班人,大家都推薦舜。堯帝就把兩個女兒嫁給舜,還派九個男人來協助他,以便從内外考察他。
舜沒有讓堯帝失望: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這就是成都市名字的來由,後來三國蜀國時期,成都集中了官辦的織錦業,所以成都也有個美麗的名字叫“錦官城”,這是題外話。
經過多年的考驗,最後堯決定把帝位讓給舜,開啟了禅讓的先河。
堯舜禅讓,選人唯賢
子骞蘆衣順母
先從宋朝詩人的一首詩說起:
思母
宋·與恭
霜殒蘆花淚濕衣,
白頭無複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
曾典袈裟籴米歸。
詩中第一句“蘆花”出自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典故,故事的主人公叫闵子骞。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論語·先進篇》載:
闵損,字子骞,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禦車,體寒,失鎮。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闵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讓闵損駕車,闵損因寒冷打顫,将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随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闵損受到繼母的虐待。
父親要休逐後妻,闵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隻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他親如己出,一家人和睦相處。
後人有詩贊曰:
闵氏有賢郎,
何曾怨晚娘?
尊前賢母在,
三子免風霜。
闵損求父留母
莊公掘地見母
“鄭莊公掘地見母”是《左傳》中的一則故事,被馮夢龍演繹進《東周列國志》,也叫“黃泉見母”,大意如下: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
鄭伯是鄭武公的大兒子,依理當立為國君,因為他在其母夢中出生,所以給他取名字叫“寤生”。由于他出生時使母受驚,他的母親姜氏于是厭惡他,而愛他的弟弟共叔段,要立共叔段為國君繼承人。
後來鄭伯即位做了國君,就是鄭莊公,母親姜氏與共段叔秘密策劃謀反,她自己做他的内應。
鄭伯在鄢地打敗了共段叔,把姜氏帶回王城說:“不到黃泉不相見!”但後來又後悔了。
這時有一個叫颍考叔的大臣了解鄭莊公的心思。
有一次鄭莊公宴請朝臣,他賜給颍考叔一塊羊肉,颍考叔卻把莊公賞賜的羊肉藏起在袖子裡,鄭莊公問其故,他說:“小臣家裡還有老母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小臣想起這些,怎麼能咽得下去呢?”
又有一次,颍考叔找來幾隻鸹鳥,當作野味獻給鄭莊公。鄭莊公問他為什麼要獻這些鸹鳥?颍考叔說:“這鳥小的時候它母親辛辛苦苦喂養它,等長大了,它反倒把母親啄死吃了,實在是個不孝順的鳥,因此把它捉來送給您吃。”
鄭莊公聽後,掩面而泣。
颍考叔故意問其故,鄭莊公說:“爾有母遺,繄我獨無!”你有母親,難道我就沒有嗎?于是把發誓跟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并說自己很後悔,但已經發過誓,又不能悔誓,很是痛苦。
颍考叔說:“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這有什麼難的?挖個地宮不就行了嗎?
于是颍考叔命人在有黃土的地方挖了個通道,直至見到泉水,建了個地宮,然後讓鄭莊公母子于地宮相見,這樣既不違背誓言又成全母子之情。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母子在地道中相見,和好如初,成為千古佳話!
鄭莊公掘地見母
孟宗哭竹生筍
淚滴朔風寒,
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
天意報平安。
這是一個關于三國時期孝子孟宗行孝的故事:
孟宗,字恭武,少喪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孟宗年少的時候父親就早早地去世了,隻有年老體衰的母親和他相依為命。
有一次母親生病,一日母親突然想喝竹筍湯。
因為時值寒冬,根本就沒有什麼竹筍,小孟宗非常希望母親的身體好起來,可是又無計可施。
小孟宗憂心忡忡,獨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聲打動了身邊的竹子,于是奇迹發生了,隻聽啪啪聲響,地上瞬間長出了許多嫩筍。
小孟宗萬分高興,他摘取了竹筍,歡歡喜喜回到了家裡,用竹筍為母親熬好了筍湯。
母親喝了筍湯之後,身體果然好了起來。
這雖然是一則無稽之談,卻也反映了人們孝道的願望,說明孝道之心可以感動天地的樸素思想。
孟宗哭竹生筍
狄仁傑望雲思親
鄉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還被暮雲遮。
相信每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無不随時随地想念自己的家鄉;相信每一個思鄉的遊子,每一次想念家鄉之時,無不會想起自己的雙親。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武則天時期名相狄仁傑望雲思親的感人經曆,也叫“白雲望親”。
狄仁傑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在武周朝兩度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有一次他的一個同僚,參軍鄭崇質奉诏出使邊疆。
狄仁傑了解到鄭崇質家裡有個年邁多病的母親,這次遠去,便無法在母親身邊侍候,心中非常痛苦,于是主動奏請皇上讓自己代替鄭崇質前去邊疆。
狄仁傑自己也是個十分孝順的兒子,他的父母親住在河陽(今河南沁陽)。
有一天狄仁傑出外巡視,途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望着山下朵朵飄飛的白雲,久久不肯離去。他的随從十分不解,他解釋道:“我的雙親就住在那邊的白雲底下。”
狄仁傑白雲望親
狄仁傑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直到白雲飄遠了,他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令左右随從十分感動。
後人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
登山望母淚流頻;
身居相國猶懷孝,
不愧奉臣不愧民。
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句“可憐天下父母心”,是每個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身為人子的人随口而出的口頭禅,它出自慈禧太後的《祝母壽詩》。
慈禧母親六十大壽,紫禁城雖與母親宅邸所在的錫拉胡同咫尺之遙,慈禧卻無法去參加母親的大壽。慈禧想念母親,寫下這首詩,留下這句傳世之言:
祝母壽詩
慈禧太後
世間爹媽情最真,
淚血溶入兒女身。
殚竭心力終為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