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7 03:32:30

最強國産寶馬确實名不虛傳,250kW的直六3.0T發動機,百公裡加速6秒内,再配上空氣懸架以及完善的車内科技配置,540Li的硬實力不是随便一台C級轎車能比拟的。但在主動安全系統方面,與我們之前測試的日系車型相比,540Li的表現卻有點“不合邏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

繼承了7系身上的大量高科技,而且選裝上了全套Driver Assistance主動安全系統,本以為540Li主動安全響應會優于常人。但在開往測試場地的路上,我就發現車上的預碰撞警示功能(寶馬稱為追尾碰撞警告)作用效果不太靈敏,即使以較大的速度差接近前車,也難以觸發警示功能。這與前兩次測試的雅閣混動以及斯巴魯傲虎相比,差異就更明顯了。

為何540Li追尾碰撞警告會如此遲鈍?難道是硬件問題嗎?但我們知道,寶馬Driver Assistance系統已經在上一代5系(F18)上裝配,已經具備完善的碰撞警示、自适應巡航、動态刹車系統、盲區監測等主流功能。而在新一代5系上,外部傳感器更加全面,包括了前擋頂部的雙攝像頭,以及前護杠上的毫米波雷達,而且還新增航道偏離輔助、側向防碰撞等功能。按理來說,540Li身上的主動安全系統是更加完美的。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3

從IIHS的實測數據中也能看到,新一代5系不但在各項碰撞測試中都獲得了最好的“Good”評分,而且AEB(自動刹車輔助系統)也與上一代車型一樣,獲得了SUPERIOR的最優成績。這進一步證明了5系的追尾碰撞警告系統是值得信服的。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4

因此我們推斷,寶馬主動安全系統與本田、斯巴魯等日系車型在判定邏輯上存在差異。後者對于碰撞的預警要先于人腦,系統對于駕駛員的“寬容度”極低,與前車速度差稍大就會觸發警示,可以理解為“甯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邏輯;而寶馬系統的思路則相反,在确實判定危險将要出現時,才會觸發預警,可以理解為“每一槍都要精确命中”的邏輯。

相比之下,寶馬的判定邏輯更傾向于遵循駕駛者的主觀意圖,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車主随意調整與前車的距離。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5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6

540Li追尾碰撞警告系統可設置觸發時機。在實測過程中,我們将觸發時機設置為“早”,以60Km/h勻速行駛跟随前方工作車,然後通過前車突然制動來測試追尾碰撞警告的作用距離。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7

我們發現,系統發出警示的距離要近于常規駕駛的刹車距離,在距離前車4-5米時儀表盤以及HUD上才會顯示紅色預警标志,并且發出警示音。但出于安全考慮,我們先于系統采取了制動,所以在實際駕駛過程中,我們難以體驗到系統主動制動的功效。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8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9

為了進一步測試其主動制動能力,我們再次搬來了紙箱及充氣假人模拟碰撞物,速度采用了20km/h-50km/h四種速度分别作四次碰撞測試(充氣假人、紙箱牆各兩次)。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0

在20km/h時,面對紙箱牆無任何警示或制動,面對充氣假人則有一次警示,但依然不能觸發制動。當速度超過了30km/h,警示作用開始變得明顯,并且能在接近碰撞時觸發制動,但制動力度不大,更多時候都是隻能降低速度,碰撞依舊會發生。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1

而在速度處于50km/h時,自主制動觸發的距離變得更遠,但力度依然不大,但當車輛接近物體時,車輛采取緊急制動。在面對充氣假人的兩次測試均能有效避免碰撞,而且還留下了約1米的安全距離。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2

從情景模拟的結果看來,追尾碰撞警告系統作用趨勢是速度越快作用效果越明顯,而在速度在30km/h以上時制動距離也變得更遠,而且對于人形物體的作用效果更加明顯。但總體的制動力度都是趨于平緩,到即将碰撞時才采取急刹,這與我們平時“先重後輕”的刹車習慣不同。

小總結:全新5系的追尾碰撞警告系統符合我們之前的推斷,也就是将介入程度盡量降低,最大限度地遵循駕駛者意圖,先采用輕緩的制動,把選擇權交給車主,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介入緊急制動。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3

540Li是全新5系中唯一标配自适應巡航(ACC)的車型,其餘車型加裝需要9800元。究竟這各功能會否值回票價?

5系ACC功能的控制按鈕布局于方向盤左側,RES/CNCL(重置/取消)按鈕是獨立于速度加減按鈕,按鍵布局一目了然,降低了初次接觸ACC用戶的上手難度。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4

得益于毫米波雷達擁有較遠的探測距離以及反映速度,打開ACC功能後,很快就能捕捉到前車的動态,并在儀表盤上顯示。跟随前車的距離範圍較廣,最遠處有約30米,最近處則不到一個車位。但鑒于其追尾碰撞警告觸發較晚,還是将跟車距離設置較遠為妙。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5

當然,全新5系的ACC系統會很靈敏地随着前車減速而觸發制動,并且能制動至完全停止。而在跟随提速方面,其動力響應非常迅速及時,即使将駕駛模式調至comfort模式,而且前車突然加速的情況下,依然能穩穩咬住前車,這估計離不開540Li那套頗具底氣的動力總成。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6

當探測到路面限速标識時,儀表盤會顯示相應限速标志,但車主可以通過“LIM”按鍵選擇是否遵循該速度進行巡航。在默認狀态下,限速功能是不會被激活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在60km/h限速的道路上以80km/h的速度巡航,個人感覺這個功能非常霸氣,也遵循着一切以駕駛者意圖為先的邏輯。當然,我們也不提倡超速行為。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7

低速跟車功能是不可劃缺的,隻要設定好巡航速度以及跟車距離,在前車起步後輕踩油門讓車輛行走起來,便可以順利跟前車行走。若能在起步時将踩油門這動作都省略掉,實現真正的自動排隊,那就最好不過了。

小總結:5系這套ACC的功能自動化程度處于行業主流水平,功能考慮比較周到,指令響應迅速,對于5系車主來說,多花9800元選裝确實能獲得更舒心的駕駛體驗。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8

說完ACC,不得不提及的是車道保持系統。此系統的啟動同樣十分方便,隻需按下方向盤左側按鍵,待前擋攝像頭監測到車道便可以工作。車道保持功能可以獨立于ACC工作,但兩者一起工作無疑是最佳拍檔。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19

全新5系對于車道的識别相當靈敏,即使在車道虛線模糊的路段也能快速分辨車道。在直路行駛時,車道保持的效果很令人放心,方向盤會主動幹預微調車身;在一些輕緩的彎道中也能自動跟随車道轉彎,若配合ACC功能一起使用,還能體驗到一些自動駕駛的樂趣。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0

我們也嘗試着把雙手及雙腳放開,讓系統自動跟随前車行走。但過了一定時間後,儀表盤便會出現警示,要求駕駛員雙手扶穩方向盤。這點警示非常有必要,畢竟寶馬5系還沒擁有完善的自動駕駛功能,不能讓用戶過于依賴系統的工作。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1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2

除了車道保持功能之外,這台540Li還擁有車道偏離警告以及變道警告功能,這兩項功能都會對方向盤進行幹預,而且前者的幹預力度很大!若你轉向忘了大燈,方向盤随時會狠狠地将你抽回原車道。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3

而變道警告功能則在你打了轉向燈,但側面有車準備要超越時工作。此時後視鏡上會出現黃色警示燈,安全帶會收緊,同時方向盤也會抖動以作警示,但抖動的幅度遠比車道偏離警告系統小。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4

若你覺得方向盤的幹預過于煩人,你可以進入系統設置調節警告頻率,甚至直接将轉向幹預關閉,隻剩下儀表盤上的警示标識以及警示音。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5

倒車盲區及後視廣角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6

倒車影像功能對于一款C級行政轎車來說不算什麼高新科技,但寶馬還是做出了一些新意。除了最基本的倒車軌迹模拟線之外,全新5系的倒車攝像頭還可以随方向盤角度轉動,有效擴大了後方影像的可視範圍。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7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8

另外,540Li還配有了360度影像系統,除了最基本的上帝視角之外,而且能模拟側後方以及側前方的視角,免除了車主對盲區的擔憂,而且顯示效果拟真度很高,能将3D車身融合到屏幕上,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科技氣息。

寶馬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表現不如日系車)29

總結:

也許是習慣了日系車那種積極介入的主動安全系統,在測試前還在懷疑540Li主動安全系統的效果。但深入了解後發現,寶馬的設定才叫真正的拟人化。在危險出現之前,它會給人更多的主動權,這無疑是對駕駛員的高度信任,更是一種尊貴感的體現。能讓車主充分享受駕駛樂趣,在緊急關頭才介入避免危險發生,便是這套系統最稱職之處。

也許寶馬全新5系的主動安全系統不是最先進,也不是最高效的,但它絕對是最懂車主脾氣的。畢竟,5系的車主不會喜歡有人不斷在耳邊教他開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