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起,新學說國際教育發展大會(下稱VIS大會)已經走過六個年頭,在這期間新學說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國際化學校校長。值此第七屆VIS大會到來之際,新學說推出VIS校長系列訪談,挖掘校長的教育故事。
在本期訪談節目中,新學說邀請到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校長許淩可。他從自身教育理念出發,分享了學生和教師管理方面的心得。
許淩可,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校長,英語學士、管理碩士。
要讓師生“對艱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幾年前在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下稱“德普”)某屆高三畢業生的畢業典禮上,許淩可提到,“一個偉大的學校應該有能力讓自己學校的師生對‘艱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他認為校長這個職業蘊藏的崇高使命感以及教育理想是“美好的”,而這份職業面臨各方面的壓力與挑戰,則是“艱苦的”。當好一個校長要在保持着心中的這份“美好”的同時,積極面對并克服這些“艱苦”,并幫助師生也形成這一信念。
為了踐行這個理念,德普舉辦了“德普商業挑戰賽”活動。該活動要求學生通過自己搜集資料信息,包括走訪企業、設計産品與方案、設計發布形式與内容、尋找财務模型、對目标人群進行調研,還原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背後邏輯等。
德普商業挑戰賽
圖源: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公衆号
許淩可介紹,在此類活動的設計中,學校應預先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及社會需求,設計比賽主題及方向,聯系對口方向的企業廠商。當然,在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選派專業教師團隊,對學生在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困難進行預判,并提供相應協助,減輕學生的退縮感,并為學生的方案及最終産品把關。
他堅信,活動本身給學生帶來的吸引力是學生克服“艱苦”的強大動力,例如通宵修改PPT,利用周末的時間做調研,甚至是自己的方案一遍一遍被推翻後,深入企業與企業家進行讨教,并随時面臨着被淘汰的“艱苦”過程,但學生們還是将熱情都投入到活動中。
在許淩可看來,這整個過程就是對“對艱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的一種體現。而學校能否為師生提供這種機會,在于學校的能力。
在個性與共性的矛盾中尋求共識
對于很多學校校長來說,在建立起學校共同的信念之後,如何在管理中找到規則與自由間的平衡點也是一項“艱苦”的挑戰。在許淩可看來,規則制度流程就是不區分個性需求的共性需求,而自由就是在共性之外的空間發揮個性,因此,規範與自由的矛盾可以看作是個性與共性的矛盾。
許淩可認為,雖然不同的人對自由的渴望度和對規則的理解程度不同,但為了讓學校更具凝聚力,共性的規章制度是必要的。因此在學校的日常管理過程中,他通過明确的規章制度、辦事流程、評估和考核辦法建立起學校師生應共同遵守的規則,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自由。他強調個性和共性的平衡需要靠師生在價值觀層面達成共識,為此他首先設立了三個評判标準:
他認為,符合三條标準的人越多,師生的共識越統一。
另外他設立了教師的分享平台——MET分享會(Management、Education、Team),每學期都會開展1-2次這類活動。在活動中,他讓教師在分享會上發表自己對德普、教育、管理的看法等。通過不同教師發表不同的觀點,學校進行吸納融合,促進教師對學校共識的認同感。
為了使教師達成一緻的價值觀,他還設立了多維度的教師考核制度,他把價值觀分為多個維度,以分維度、分級别的方式對教師進行考核,通過考核來觀察教師對于德普價值觀的認同度。目前該考核制度已經先在中層幹部以上的團隊中實行。
面對學生,許淩可認為同樣需要以共識來達成個性與共性的平衡。在他看來,随着學生年齡的增長,達成共識的難度就越大。他以學校培養學生批判思維作為共識,開設各類大型活動。但同時,他又要求80%的活動都是自願參加,且參加團隊的成員構成可以不限班級年級。以此為基準,學生可以找到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同學組隊,并在制度的框架下自由發揮。
另外,為讓師生發自内心對校歌認同,德普吸納意見,耗時5年的時間,創作出德普校歌《不問西東》。這首歌體現了德普的價值觀、學校文化與人文素養。
德普校歌《不問西東》
圖源: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公衆号
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校歌——不問西東音頻:00:00/01:43
培養懂中國懂世界的創變者
創造社會稀缺大衆需求的價值理念
許淩可認為,德普能吸引穩定的生源的原因來自于德普創造的價值。正因如此,他将培養懂中國懂世界的創變者編入到學校的價值使命中。在他看來,這種價值是社會所稀缺的,也是大衆所需要的。他認為當學校創造出這樣的價值時,自然會吸引到生源,而這也是德普運營管理方法的一大要點。
他認為,中國文化深刻影響着每一個中國人。就此,他也提出了懂中國要包含四個維度,分别是仁愛之心、變通之道、順勢而為和知行合一。在他看來,這四個維度在經營企業、國家、家庭以及提升自我等方面都有幫助。
雖然随着中國的崛起,中國在世界上已經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認為,在“懂世界”這方面,學校不應怠慢。在近代中國“閉關鎖國”屑于與世界交流,從而導緻中國陷入屈辱曆史的警示下,他在“懂世界”方面也提出了四個維度:批判思維、哲科素養、契約精神、全球視野。
綜合“懂中國”“懂世界”兩方面後,許淩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維度,一是創新,一是變革。創新是發明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變革是把原來有的東西變得更好。以這些想法為基礎,他在德普的教育理念中,總結出“培養懂中國懂世界的創變者”。
“培養懂中國懂世界的創變者”這一價值理念的提出,也緩解了家長擇校的焦慮。許淩可認為中國在未來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全世界的機會也都會與中國相關,因此無論學生未來在國内還是國外,如果要從事大規模的事業,都會與中國打交道。
許淩可認為在現在的大環境與形勢背景下,未來中國的學生懂中國比懂世界更重要。所以他提出,德普的學生應該在懂中國的前提下,再去懂世界,最後成為創變者。
因此在教師的招聘選擇中,他也以雙語教師作為目标進行招聘。在許淩可看來,未來中國的國際學校教師構成将會以雙語教師為主。這些雙語教師需要具備懂中國懂世界兩方面的能力,他們既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還要對世界通識的法則、科學哲學等常識有一定的涉獵。
不斷更新精進教育價值理念
對于學校價值理念的植入,他慎之又慎。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市場的需求,他每年會在學校價值方面做兩件事,一是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二是做好家長畫像。通過這兩方面措施來不斷吸收家長對于學校的需求,進而更新自己的教育價值。
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中,他設計的題目非常多,至少有幾十個問題。而其中的一個題目每年都會出現,就是“你為什麼選擇到德普讀書”。學生的在校時間為12年,這個問題也會出現12次。在參與調查問卷的家長中,大約有80%以上的家長會回答是因為德普的教育理念。
家長訪談一般會在1-3個小時左右,目前已經與300位以上的學生家長進行了訪談。學校之後會根據訪談内容,在各維度對家長進行詳細分析,并根據分析繪制家長畫像。
他會在和學生家長的價值傾向中做出取舍,以2-3年為一周期,不斷更新完善德普的學校價值理念。許淩可認為,這是德普能否在未來真正創造價值,成為一個基業長青的學校的關鍵。
許淩可對教育理念、學校管理、培養體系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通過對學校育人職能的思考,提出了培育學生克服困難的理念以及評判思維,讓學生成為多方面發展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