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桌子和書架上都堆滿了書,桌子上難有大塊的空地兒好好看書,想要找某本書得翻箱倒櫃才找得到的時候,我終于下決心好好收拾了一下所有的書。
會看、想看的書留在書架上,一時半會不會看的書放進了櫃子、箱子裡。
書架上的這些隻是冰山一角,那些放進箱子、貼上标簽、塞到床下或者其它任何能放進去的角落裡的書才是大頭,數了數大概也就18箱。
每次看到想買的書參與活動,每次看到誰推薦什麼書覺得很好,自己一定會看、買到就是賺到的書,一定會買。書于是越攢越多,錢包也越來越癟。
去看了眼這幾年記賬的賬單,從2016年4月開始記賬至今,買書約447本、總花費10193.9元。相對于房租、吃飯、買衣服、交通費的支出,買書不過一個零頭。
圖片來自APP記賬截圖
我很喜歡看書,但我都不跟别人說。因為看書的速度跟不上買書的速度。
是什麼時候染上愛買書這個習慣的呢?
第一次知道課外書的概念,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聽課堂上語文老師讀給我們的紅舞鞋、小紅帽的故事。第一次知道,在課本之外、在動畫片之外,還有這樣的故事。
那個舍不得脫下紅舞鞋、一直跳舞的小女孩,就這麼印在了我的腦子裡。
小時候學校門口沒什麼書店,也沒多少零花錢,偶爾得個幾毛錢,都被我拿去買橘子汽水、唐僧肉、辣條之類的零食了。
我小學時唯一一本課外書,是爸爸從集市上的書店,帶回來的新華字典。
初中起開始住校,每周有了更多一點的夥食費,我常從中摳點兒錢出來買書看。
第一本自己主動去買的書,是和同學騎車跑去鄉裡的書店,買的《冰心散文選》(早已不知遺失何處),還有一本2002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這本工具書現在還在我書架上,大概是跟我最久的書了)。
高中時流行借書看,誰有一本課外書,基本上能在班上流轉一遍。《基督山伯爵》《穆斯林的葬禮》《呼嘯山莊》《那小子真帥》《夢回大清》《俠客行(下)》等等,都是那會兒在班上借其他同學的書看完的。
為了能在還書之前盡快看完,晚上寝室熄燈後,怕被查寝的老師發現、也怕耽誤其他同學休息,我常常躲在被窩裡打着手電筒看小說,居然沒有近視也是個奇迹。
那會兒常常想:等我有錢了,一定要把自己想看的書都買回來,想怎麼看就怎麼看。
大學時,學校有個超大的圖書館,4樓南樓,7樓、8樓南北樓,是我們的專業書和中外各類小說文學作品。做為文學院的學生,可以一次借8本,想看的書都能借到;各類小說的電子版基本上也都能在網上找到。
那會兒智能手機還沒有現在這麼普遍;那會兒的網絡2G流量包月還很貴。把下載好的小說TXT文檔,存在mp3裡看。你能想象嗎?我曾用隻有手心大小帶顯示屏的mp3,看完了N部小說。
工作的頭幾年,是我開始有自己的工資花,卻也是離書最遠的幾年。工作之餘,隻想放松。衣食住行玩下來,幾乎月光。而我,并沒有買什麼奢侈品,也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兒。錢去哪兒了?不知道!
于是開始記賬,機緣巧合之下重新拾起了書看。遇到中圖網,也有了一個以相對低的價格,買到更多想看的書的好去處。
從最開始的小說,到後來各類社科、曆史、學術類書籍都會涉獵。從最開始隻知道看作者、看書名買書,到後來知道要去選出版社、選譯者,追求更好的閱讀體驗。再後來,買的書不僅僅為了看,有的還會想買來珍藏。
就這樣日複一日,我擁有的書比以前更多一點;看的書,也比以前涉獵更廣泛一些;看書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一點;我也知道,這沒什麼值得炫耀的,我不懂的還有很多。
就這樣,我終于用上萬元的書,塞滿了我的小房間。
我知道,錢沒有離開,隻是換了一種形式陪在了我身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