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說某地一位博士生因為撒鹽殺死了三隻大蝸牛而被捕,理由是涉嫌以殘忍方式虐待小動物,看到新聞後先是啞然失笑,接着又惴惴不安起來——類似的事情我小時候可沒少幹。
我的家鄉在黃山,當時是一個充滿原生态的小城市,螞蟻蚯蚓蝸牛之類的小動物自然少不了。在一些陰涼潮濕的角落,你經常能見到蝸牛;每逢下雨,蚯蚓們會從泥土裡鑽出來透氣;而蜒蚰們總是在牆壁或水缸邊緣留下長長的、鼻涕狀的粘液,所以我們叫它“鼻涕蟲”。抓到蝸牛或鼻涕蟲,孩子們常會往它身上撒鹽,圍觀其掙紮翻滾着死去。
鹽為萬物所需,為什麼它能殺死蝸牛?往蝸牛身上撒鹽,它真的會感覺到痛苦嗎?小孩子頑皮行為的背後,往往隐含着許多科學知識。
蝸牛和蜒蚰都屬于無脊椎的軟體動物,在生物學中歸為腹足綱,意思是它們沒有腳,全靠肚子上肌肉蠕動爬行。腹足綱動物種類繁多,數量上僅次于昆蟲,并且它的化石曆史可以追溯到4.85億年前的晚寒武紀,可謂相當古老。
蜒蚰是蛞蝓的一種,與蝸牛的外在區别是它們沒有殼。為了能在粗糙的表面爬行并且不傷到自己嬌嫩的肚子,它們需要時刻分泌黏液,這種黏液由腹足的中心擴散到邊緣、從前向後擴散開來;同時,蛞蝓還用黏液覆蓋身體,一方面鎖住身體水分,同時滑溜溜的黏液也使得鳥類等捕食者不容易下嘴。
蝸牛和鼻涕蟲黏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身體也主要由水組成,為了維持體内水的平衡并持續産生黏液,它們必須大量進食多汁的食物。除了真菌、苔藓外,它們還吃植物的葉子、果實甚至腐肉,由于經常對農産品造成破壞,它們被歸類為害蟲。
鹽是絕大多數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化合物,蝸牛體内大約含有3%濃度的鹽。動植物細胞通過滲透調節來控制細胞内水分的多少,這取決于細胞膜的滲透壓。當細胞外鹽溶液的濃度高,鹽就會通過細胞膜向細胞裡邊滲透,同時細胞裡的水會滲透到細胞外邊,這會導緻細胞縮小。
通常情況下,細胞膜對滲透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取決于生物體長期生存的環境,一旦環境遭到破壞,細胞的調節能力就無法應對變化了。
當我們向蝸牛身上撒鹽,鹽粒會首先溶解到蝸牛體表的黏液裡,形成極高濃度的鹽溶液。蝸牛體表細胞裡的水因為滲透作用被“吸”到體外,造成細胞脫水。為了對抗這種脫水,蝸牛要分泌大量黏液來稀釋體表的鹽分,這将進一步造成蝸牛身體脫水。
蝸牛分泌的黏液越來越多,但終究無法稀釋體外的鹽,最後造成蝸牛因脫水而死亡。我們看到蝸牛身體越來越小、周邊水越來越多,以為蝸牛被鹽融化成了水,實際上它是被鹽吸幹了水分,身體被掏空,變為一具小小木乃伊。
現在你知道了:蝸牛或鼻涕蟲并不會在鹽裡融化,它隻是濃縮“枯萎”。那麼蝸牛在鹽粒裡掙紮求生的過程中,會不會感覺到痛苦?
如果我們的傷口上被撒了鹽,會感覺劇痛,這是鹽粒争奪細胞水分的同時還強烈刺激神經細胞的感受器,大腦接收到信号産生痛感;鹽進入眼睛時也是如此。
蝸牛也會感到疼痛嗎?
蝸牛是一種古老生物,它擁有數億年的演化曆史,然而在這數億年裡蝸牛并沒有進化出更豐富的神經感受器,我們最常見的花園蝸牛隻有大約11000個神經元,這與我們人類大腦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以及100萬億個連接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蝸牛身體裡的神經結節形成原始“大腦”,它大緻分成4個部分,分别對蝸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進行控制,其結構比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大腦要簡單得多。生物學家們認為蝸牛如此簡單的神經結節沒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它們在鹽堆裡蠕動僅出自身體的本能,而不是被鹽粒所刺痛。
向蝸牛撒鹽,折磨這種小動物直到令其死去,這并非東方熊孩子才會的惡作劇,實際上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類似“傳統”,你從西方的流行漫畫裡便能管中窺豹。
蝸牛是害蟲,一些外來的巨型蝸牛更是如此,它們食量很大,對農作物以及城市園林綠化造成危害,我們需要控制這些入侵蝸牛的數量,消滅它。
當然,往苗圃裡撒鹽并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蝸牛怕鹽,但鹽并不總是留存在地面,它們會随着雨水滲入地下,從而将土地變為一片鹽堿地,這傷不到蝸牛,對植物來說卻極有害。蝸牛不喜歡石灰、鋸末、矽藻土和銅,我們可以因地制宜,用科學的辦法剿滅它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