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筱頔說,《林則徐》是一部很經看的劇,越看越有味道。林則徐的飾演者濮存昕說,林則徐的情懷真是詩,全世界找不到這樣一種活法,更找不到這樣一種死法,但中國人有。今明兩晚,話劇《林則徐》首次登陸上海,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兩場,由濮存昕、洪濤、郭達、關棟天和李賀主演。
圖說:導演王筱頔(右二)與主演濮存昕(右三)、關棟天(右一)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如詩的台詞品味深意
被寫進課本和搬上大銀幕的虎門銷煙,是大多數人了解林則徐的開端。他跌宕起伏的仕途、戲劇化的人生,讓人好奇。為何林則徐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劇中,王筱頔給出了答案,林則徐看到的不僅是世界,還看到了中國之于世界的位置。王筱頔說:“林則徐看到了我們國家當時的孱弱,盡管虎門銷煙讓我們長了志氣和尊嚴,但是國力卻孱弱到根本無法維護這個尊嚴。”
圖說:王筱頔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排練時,王筱頔讓濮存昕的眼睛向二樓看,那種眦目的恨意必須常伴林則徐。當年洋人的炮射程遠,操控又靈活,我們的炮隻能“砰!砰!砰!”滿目屍橫遍野,教人如何不恨?“這種戲劇情緒會在文化廣場的劇場空間裡非常濃烈,讓觀衆和我們一起去感受,1840年我們的祖先曾經遭遇如此困難。”濮存昕說,也因而有了林則徐的最後一句台詞——則徐之身後,乃是我中華圖強求索之路。
前幾輪演出時,濮存昕修改了一些台詞,這一次,他又改回來了。和《林則徐》一起走過五輪37場演出,他愈發承認,這部戲的台詞不可修改,導演修訂的台詞足以帶着觀衆走進文本空間。戲劇界一直在探讨中國戲劇的民族化,《林則徐》的探索來源于向戲曲的學習,來源于詩詞般台詞的對仗押韻。劇中大膽想象,當主和派琦善最終和主戰派林則徐一樣被貶新疆,兩人偶然碰到的畫面構成了結尾一個可以無限延長的破折号。
圖說:濮存昕演繹的林則徐 主辦方供圖
在空的空間制造浪潮
《林則徐》的舞台上最吸引目光的是那道斜坡,演員要走在比滑雪初級道還要斜的坡上,其實行走的是中國的版圖,隐藏的燈帶寓意的是長江和黃河。
台上所有主要人物,他們的一念都是能夠左右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這樣的空間恰恰可以讓觀衆看到,哪怕是皇帝也是要做選擇的。他們的選擇中可以對比出偉大與渺小、勇氣與孱弱。
圖說:《林則徐》的舞台一直為劇迷津津樂道 主辦方供圖
也正是這道斜坡,讓演員成為舞台畫框空間的中心點。走在這道坡上,濮存昕想起了戲曲演員抖水袖的畫面,“我看到她不把水袖潑到頭是不能往回抓的”,他又想起錢塘江的浪潮,“潮水不先撲到岸邊是無法回卷的,這個勁頭隻能撞到牆才能起那麼高”。于是,他也在舞台上沿着黃河、長江緩緩往前走,一直走到樂池的邊緣,走到不能離觀衆更近的地方,像制造浪潮一樣制造戲劇。
劇中的舞蹈演員以魯迅筆下阿Q的造型亮相,他們時而是虎門銷煙的圍觀者,時而是奮力參與銷煙的兵卒。濮存昕形容,由舞蹈家黃豆豆編舞的群舞場面像波濤、像海潮,作曲家趙季平創作的音樂讓主創們演完睡不着覺。濮存昕沿用了彼得·布魯克的概念來形容《林則徐》“是在空的空間裡制造想象力、詩意和哲學”。(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