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考科舉難嗎

考科舉難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4:02:50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1

在古代,人們也一樣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寒窗苦讀數十年,就為高中狀元時的喜悅與驕傲。仿佛隻要“金榜題名”,就能一步為官,自此走上人生巅峰。

唐武宗時期,鄭颢高中狀元。雖然他有婚約在身,可是皇上很看中這位青年才俊,一定要将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在宰相白敏中多方勸導下,鄭颢最終迎娶萬壽公主。

可以說,這個故事非常符合人們對于“狀元及第”走上人生巅峰的全部想象了。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2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1

不追溯具體的朝代,科舉考試一般分為院試、鄉試、會試三個階段。通過院試的被稱為“秀才”,之後參加鄉試,鄉試每三年一次,隻有近三年内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參加,考中則為舉人。之後再需參加第三級的全國性選拔考試,即會試,考中即被稱為貢士。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還遠遠不止。

至此,秀才們才剛剛拿到通往殿試的入場券。殿試是由皇上親自“面試”。能殺出重圍進入殿試的都是鳳毛麟角的佼佼者,而有緣高中的前三名分列為狀元、榜眼、探花。

要說這麼難的考試,得考幾次能中?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很少人能像明朝的丁顯那樣一戰成名,17歲即中狀元。大多數還是在兜兜轉轉中屢敗屢戰,越挫越勇。其中不乏為人熟知的文化名家。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三次落榜,32歲終得進士;《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71歲才得貢生。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4

韓愈像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1

那為什麼古代的人們都向往着進京趕考呢?

宋真宗趙恒曾寫下《勸學篇》。詩句很直白地說出了讀書成才的諸多好處——“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顔如玉”。

大緻就是說讀書的結局會是一片光明。糧食、收入、坐騎、姻緣都會接踵而至。

而且,考中進士,雖不一定迎娶皇上的女兒,卻可以加官進爵,成為了“官勳階級”。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6

以清朝為例,最低一級的官員,九品文官年俸是白銀33兩,除此之外,朝廷還有其他福利,包括大米、絹帛等。一兩白銀,在乾隆時期,相當于267元。而此時江南富庶地區的佃農,一年也才10石糧食,僅僅約15兩白銀。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1

中國的科舉制度,最早萌發于南北朝,到唐朝更為完善。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可以參加的科目多達11種,明經成為唐朝多數人科考時的選擇,朝廷也給予非同一般的關注。考試側重于詩賦、策問等。

相比于前朝,唐朝摒棄了“察舉制”,改為“科舉”,也就是人們可以自己報名參考而不是他人舉薦,因此更為公平。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8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在明經考試加試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果然古今中外的莘莘學子們都難逃“申論”之苦……

科考之後,迎來二月放榜。備受關注的受封通常需要一些時間。如若在清朝,狀元至少會受封為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考科舉難嗎(科舉有多難)1

為了打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宋朝在維系科舉考試公平性方面開創了諸項先河,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典範。宋朝開始,“取士不問世家”,官宦子弟和平民百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對決。它一方面防止選官制度的壟斷之弊,一方面可以把人才選拔的權力收歸朝廷。

不僅如此,嘉祐五年(1060),宋仁宗廢除了明顯偏廢皇家子弟的“公薦”制,建立“宗子試”制度,皇室宗親也同樣參加科考。為了避嫌,主考官的子弟、親戚參加考試還需要另立考場,改換考官,即“别頭試”。

宋朝并沒有完全取消“恩蔭”制度,但是以此為官的官員子弟,官級、品階、年限等都要受限;并且官員子弟犯法,親族及保舉人也會一并受罰。

除了制度上的“嚴”,宋朝士大夫盛行的“家風”教育,也在潛移默化地規訓着人們的品行、修為。陸遊也曾寫下家訓,教育後人熟讀儒家經典,做人恭敬謙遜。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

——陸遊《放翁家訓》

社會風氣也很好地約束了官宦子弟的晉升通道。雖然到了明清,舞弊現象多發,甚至京劇票友都能考中進士,但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度本身确實為階層之間的流動提供了一個開口,也為社會帶來了風清氣正的結果。

參考資料:

《顯微鏡下的古人生活》新周刊編著.嶽麓書社出版.2020年6月

《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于唐》何忠禮. 《曆史研究》.1983年02期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金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文字:聆之

圖片:網絡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王遠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