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化銀的性質
鹵化銀,鹵素與銀形成的化合物,除氟化銀外均為沉澱,氟化銀、氯化銀為白色,溴化銀為淡黃色,碘化銀為黃色。
化學式AgX(X=F-,Cl-,Br-,I-)。
鹵素與銀形成的化合物,除氟化銀外均為沉澱,氟化銀、氯化銀為白色,溴化銀為淡黃色,碘化銀為黃色。除碘化銀為硫化鋅(Zns)型晶格外,其他鹵化銀都屬于氯化鈉(NaCl)型晶格。氟化銀可溶于水,其餘皆微溶于水,溶解度由氯至碘的順序而降低。氟化銀是離子型化合物,其它為共價化合物。
1. 氟化銀
物理特性: 在常溫下為白色晶體,熔點為708K,在标況下(0攝氏度,273.15K,101KPa溶解度為1800g/L,合約14.17mol/L,極易溶于水.
化學鍵: 其中Ag-F鍵長246pm,小于其它鹵化銀.共價半徑為246pm,與Ag-F鍵長相同,應區别于其它鹵化銀.鍵型為離子鍵,也與其它鹵化銀相異.晶格類型類似于氯化鈉,與氯化銀/溴化銀相同(碘化銀晶格類型類似于硫化鋅.)(其它鹵化銀均有共價鍵傾向:氯化銀/溴化銀的鍵型為過渡鍵,碘化銀鍵型為共價鍵)
制備 :由于AgF易溶,可将Ag2O溶于氫氟酸中制取:Ag2O+2HF==2AgF+H2O
需要注意的是,長期大量接觸氟化銀者可能導緻慢性氟中毒,吞咽氟化銀者可導緻急性氟中毒而死.
2.氯化銀
物理特性: 相态:固态
顔色:白色,在光作用下顔色會變深 (見光變紫色并逐漸變黑)
密度:5.56 g/cm3;摩爾質量:143.323 g/mol;熔點:455°C;沸點:1550°C
溶解度:0.0019 g/L水
易溶于:濃氨水、硫代硫酸溶液、氰酸溶液 煮沸的濃鹽酸(在這些溶液中它形成[Ag(NH3)2]+、[Ag(S2O3)2]3−和[Ag(CN)2]0−等。)
不易溶于:有機溶液
不溶于:水、乙醇,稀酸。
晶體結構:與NaCl結構一樣
制備:氯化銀是由氯化鈉溶液或鹽酸加入硝酸銀溶液生成沉澱而得,應在暗室紅光下進行。
由于氯化銀非常不易溶,因此在實驗室中它常被用來測定樣品的含銀量。
在不是非常敏感的照片膠卷、膠版和膠紙上有使用氯化銀。但一般膠卷上使用的是化學性質上類似,但是更加對光敏感的溴化銀AgBr。
氯化銀在電化學中非常重要的應用是銀-氯化銀-參比電極。這種電極不會被極性化,因此可以提供精确的數據。由于實驗室中越來越少使用汞,因此Ag/AgCl-電極的應用越來越多。
這種電極可以使用電化學氧化的方式在鹽酸中制作:比如将兩根銀線插入鹽酸中,然後在兩根線之間施加一至二伏電壓,陽極就會被氯化銀覆蓋(陽極反應:2Ag + 2HCl → 2AgCl + 2H+ + 2e-,陰極反應:2H+ + 2e−→ H2,總反應:2Ag + 2HCl → 2AgCl + H2)。使用這個方式可以确保氯化銀隻在電極有電的情況下産生。
與其它鹵化銀鹽如AgBr和AgI不同的是氯化銀能夠溶解在稀的氨溶液中:AgCl + 2NH3 → [H3N-Ag-NH3]+ + Cl−
在氨溶液中加入硫化物又可以形成不可溶的銀鹽:2[Ag(NH3)2]+ + S2− → Ag2S↓ + 4NH3
3.溴化銀
溴化銀為淡黃色固體,不溶于酸,可見光分解:2AgBr=2Ag+Br2(條件為光照)
溴化銀見光分解成:銀單質與溴單質
變色鏡片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了适量的溴化銀和氧化銅的微晶粒。當強光照射時,溴化銀分解為銀和溴.分解出的銀的微小晶粒,使玻璃呈現暗棕色。當光線變暗時,銀和溴在氧化銅的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銀.于是,鏡片的顔色又變淺了。
AgBr具有感光性,常用于照相術照相底片,印相紙上塗一簿層含有細小溴化銀的明膠,攝影時強弱不同的光線射到底片上時就引起底片上AgBr不同程度的分解分解産物,溴與明膠化合,銀成為極細小的銀核核析出底片上,哪部分感光強AgBr分解就越多那部分就越黑。
4.碘化銀
化學名稱:碘化銀(AgI)
化學品描述:化學式AgI。式量234.77。有α黃色六方和β橙色立方兩種。前者密度5.683克/厘米3。于146℃轉β;後者密度6.010克/厘米3,熔點558℃,沸點1506℃。放于光中變色,最後變黑。幾乎不溶于水易和稀酸,微溶于氨水,溶于氰化鉀溶液。
分析級碘化銀
用途:用于制造照相底片或感光紙,以及用在人工降雨方面。
制法:由硝酸銀溶液逐漸加入碘化鉀溶液後,過濾,再用熱水洗淨而制得(應在暗室或紅光下進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