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6《環境保護》答題套路歸納
環境與環境問題(含必修2)
1.環境問題的表現有哪三類?
①環境污染: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噪聲、廢熱、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全球變暖和臭氧的破壞等;
③資源短缺: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産資源和能源等。
2.環境問題的産生原因有哪些?
(按必修2教材:理論 具體實際)
①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
③人口壓力;
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按選修6教材)
①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經濟利益與長遠環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
④個人行為和大衆利益的矛盾
3.當代環境問題具有哪些特點?
①危害的不可預見性:環境變化是一個規模極大、時間很長的過程,難以在實驗室中模拟。
②過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已經滅絕的物種等等。
③規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銳減和海洋污染問題等。
4.為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國唯一必然的選擇?
我國面臨着:①龐大的人口壓力、②嚴重的資源短缺、③深刻的環境危機。
5.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則和實施途徑分别是什麼?
概念:既滿足當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内涵:包括三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①生态持續發展是基礎;②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③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基本思想:①鼓勵經濟增長,②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環境,③謀求社會全面進步。
原則:①公平性原則;②共同性原則;③持續性原則。
實施途徑:發展循環經濟。
6.循環經濟的概念、内涵、原則和實施途徑分别是什麼?
概念: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注意:物質而非能量!)
内涵:①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為核心;③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态化。
原則:①資源輸入減量化原則;②資源再利用原則;③使廢棄物再生資源化原則。
實施途徑:工業——清潔生産;農業——生态農業。
7.發展清潔生産的好處有哪些?(清潔生産的核心是從源頭削減污染以及對生産和服務的全過程實施控制)
環境效益:在生産過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減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負荷,節省大量環保投入,提高企業防治污染的效果。
經濟效益:能改善産品質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通過循環或重複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産品。
社會效益:可以改善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可以促使企業不斷改進工藝和設備,改進操作技術和管理方式,改善員工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
8.農村修建沼氣池有哪些好處?
①可以解決家庭生活能源問題;有利于生态環境保護。
②可以實現稭杆還田,增加優質有機肥,發展綠色、優質農業。③有利于節省勞動力(砍柴)和資金(購買燃料)。④降低了污染,淨化了環境。(也可以從三大效益組織答案!)
環境污染與防治
一、全球變暖問題
1.導緻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哪些?
人為因素:①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烴等溫室氣體;②毀林等。(主導因素)
自然因素:太陽活動、火山噴發等(次要、不确定因素)
2.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①海平面:海平面上升,沿誨低地被淹。
②農業: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幹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農作物的産量将減少;
高緯度的國家,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農作物産量有可能增加。
③水循環過程: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④生态環境: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與物種組成可能發生明顯變化(慎言減少)。
3.氣候變化的适應對策有哪些?——“少排”、“吸收”、“順應”、“法德”八字
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增加溫室氣體吸收:植樹造林和采用固碳技術。③主動适應: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産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④行政手段: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衆參與。
⑤技術措施:主要有節能技術、生物能技術、二氧化碳固定技術等。
⑥全球合作。
解題思路:這是措施(對策、方案)類問答題,由于涉及到人,故主要從人類的行為方面去考慮,當然考慮的方面要與該事物有邏輯上的聯系。樹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故人類要不僅要保護森林,而且要植樹造林;煤炭作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作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少,故人類要大力開發清潔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跟生産工藝、技術有關,故人類要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生産工藝;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跟人的思想素質、行為習慣有關,故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是必要的。類似的題目還有水旱災害的對策、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城市環境問題的對策、赤潮的防禦措施等等。
另一種思路:所有的措施類問答題均可從管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四大措施考慮。
二、酸雨問題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①對水體:使江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對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養分淋失,影響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
③對植物:腐蝕樹葉,使光合作用受阻,影響森林生長,林木成片死亡。
④石材、鋼材:腐蝕;造成建築物、鐵軌、橋梁和文物古迹的損壞。
⑤對人類:危及人體健康。
2.酸雨防治措施有哪些?(最根本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①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開發清潔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酸性氣體排放;
③開展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
④發展潔淨煤技術和清潔燃燃技術;
⑤嚴格執法,達标排放;
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衆環保意識;
⑦加強國際合作;
⑧植樹造林,農業上培育抗酸雨污染的新品種。
歸納為:
管理措施:
①制定法律法規,執行嚴格的排放标準,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衆環保意識;
③加強國際合作。
技術措施:
①新型能源技術:調整能源結構
②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
④發展潔淨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
⑤加強大氣污染的監測和科學研究,以便及時采取對策
工程措施:安裝回收裝置或煙道氣脫硫脫氮裝置
生物措施:廣種花草樹木
三、臭氧層破壞問題
1.臭氧層遭破壞的危害有哪些?
①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增多,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皮膚癌、白内障患者增多);
②對生态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農産品品質下降、破壞森林、影響漁業生産等)
2.應如何保護臭氧層?
管理措施:①加強國際協作
②制定法律法規,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排放
技術措施:③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
四、赤潮問題
1.分析赤潮産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氣溫較高;②風和日麗;③海水流動緩慢;④較為封閉的海灣。
(2)人為原因:
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
②農業生産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③沿海灘塗養殖規模的擴大。
→造成海水富營養化
2.赤潮帶來危害有哪些?
① 藻類異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魚類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體健康;
③ 影響海洋旅遊業。
3.如何防禦赤潮災害?
管理措施:①嚴格執法,控制污水入海量;②加強教育和宣傳,提高公衆環保意識。
工程措施:建污水處理設施。
技術措施:加強對赤潮的監測和預報。
生物措施:發展綠色生态農業。
五、藍藻問題
1.簡析太湖水質惡化的原因。
①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大量超标排放工業廢水
②周圍地區人口稠密衆多,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
③農業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
2.如果你是無錫市市長,你認為應采取哪些措施來避免藍藻再度暴發。
管理措施:①嚴格執法,對水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關停并轉,并對其它水污染企業進行達标排放;
②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
③推廣使用無污染日化産品,如無磷洗衣粉;
④制定周密的藍藻暴發應急預案;
⑤尋求太湖流域其他地區的支持(共同行動)等。
工程措施:
①污水處理工程;
②清淤、打撈工程;
③必要時啟動“引江補太”工程,從長江向太湖進行補水。
生物措施:發展綠色生态農業,減少農業對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依賴。
技術措施:除藻技術、污水處理技術、生态農業技術等。
生态問題
一、土地退化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候異常;全球變暖
(2)人為原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亂砍亂伐;水資源的不合利用;工礦城鎮建設造成植被破壞;污染
2.土地退化的表現:
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土壤質量下降
3.我國土地退化的地區分布:
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區: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鹽漬化,土壤侵蝕
南方地區:土壤侵蝕,污染造成的土地質量下降為主
青藏地區:寒漠化
4.我國三大生态問題:
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鹽堿化
(1)水土流失:
A.分布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區、雲貴高原、東北地區黑土流失
B.原因分析
①黃土高原(流水侵蝕)
自然:過渡地帶的地理位置,生态環境脆弱;黃土土質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勢起伏大;地質災害加劇水土流失;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植被破壞(過墾、過牧、過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開礦、無計劃地修建窯洞)
②江南丘陵:紅色荒漠(流水侵蝕)
自然: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起伏大;流水侵蝕能力強
人為:毀林開荒 ;濫砍濫伐,過度樵采 ;人地矛盾突出
③雲貴高原:石漠化(流水溶蝕)
自然:坡度陡峻;土層淺薄;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為:過度砍伐;毀林開荒;陡坡開荒
C.措施:
①黃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如:植樹造林;陡坡退耕還林還草;緩坡修築梯田;溝谷:打壩建庫;塬地平整土地;礦區要開展土地複墾工作;限制載畜量;調整農業結構,農林牧綜合發展
②南方丘陵:立體農業;山區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封山育林
③東北地區:植樹造林;黑土培肥(稭稈還田最有效)
④解決我國南方農村生活用能的措施:推廣生活用煤;推廣省柴竈;大力發展沼氣;營造薪炭林;開發小水電;利用新能源
(2)荒漠化
A.分布:西北地區(風力作用)
B.原因:
自然:氣候幹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集中,風化風力作用強;地表多疏松物質或沙源豐富;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環境脆弱
人為: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的利用不當;工礦交通建設;人地矛盾突出
C.措施:合理控制人口數量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開發新能源,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合理利用水資源設置沙障
(3)土壤(次生)鹽堿化
A.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甯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B.華北平原鹽堿化原因:
自然原因:春秋季節幹旱,蒸發旺盛,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地形低窪,地下水位高,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隻灌不排、大水漫灌)
C.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排灌結合;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二、森林的保護
1.森林的價值
(1)森林的生态價值: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吸收噪聲,吸煙除塵,釋放氧氣,淨化空氣;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美化環境
(2)森林的經濟價值:制作家具;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料;森林中還有多種藥材;重要的建築材料等
2.不同地區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護林——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護林——防禦台風、海嘯、海浪侵襲,改善沿海生态環境
(3)長江中上遊防護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農田防護林——防風沙、防鹽堿
(5)城市綠地——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噪聲,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6)紅樹林——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
3.森林破壞的後果:生态失調,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
4.森林破壞的原因:過度的焚耕開墾;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商業性采伐;采礦、水利、公路建設,城鎮建設;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戰争,森林火災
5.森林保護措施
(1)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
(2)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
(3)計劃采伐,采育結合
(4)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
(5)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
(6)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三、草地的保護
1.草地的價值
(1)經濟價值:發展畜牧業的基地
(2)生态價值: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
2.我國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候幹旱,生态環境脆弱;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鼠害,蟲害嚴重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亂采濫挖;濫捕濫獵野生動物;人工管理少;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3.措施
(1)實行禁牧、輪牧制度
(2)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為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
(3)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
(4)建立飼草料基地
(5)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
(6)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
四、濕地保護
1.濕地的價值
(1)生态價值:調節氣候,調蓄水量,淨化水體,釋放氧氣,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2)經濟價值:提供豐富動植物産品,提供水資源,提供礦物資源、能源、水運
(3)社會價值:觀光與旅遊,教育與科研
2.濕地減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沉積物充滿湖泊、沼澤;②全球變暖,氣候暖幹化
(2)人為原因:①土壤侵蝕,導緻泥沙大量沉積②圍湖圍海造田,導緻湖泊和海濱灘塗面積縮小③環境污染,導緻水體富營養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導緻水量減少⑤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濕地植被破壞,湖泊、海岸生态系統退化
3.我國湖泊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過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圍湖造田
産生的影響:将使湖泊水體調節氣候、調蓄水量、美化環境、動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喪失。湖泊面積縮減、水面縮小還往往導緻湖水礦化度增加
4.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泥沙淤積;圍湖造田
①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全球變暖,氣候暖幹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引水灌溉,彙入湖泊水量減少
②中亞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全球變暖,氣候暖幹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引水灌溉,彙入湖泊水量減少
③我國西部濕地比較少的原因:地處内陸,氣候幹旱,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
5.保護濕地的措施
①恢複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
②建立自然保護區
③退耕還濕地,退耕還湖
④基本建設,水利工程注意濕地保護
⑤确定世界濕地日,國際合作,保護濕地
6.沼澤濕地的成因分析
①三江平原: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地勢低平,排洩不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水易泛濫;有的河流有淩汛,地表易積水;凍土發育,不利于地表水下滲
②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冰川積雪融水較多;低窪地易積水,土壤中水分積聚多;凍土發育,不利于地表水下滲
③長江中下遊平原: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排洩不暢,土壤中水分積聚過多。
五、生物多樣性
1.物種滅絕的原因
(1)人類對野生生物的濫砍亂殺(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
(2)生态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3)外來物種入侵
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禁止濫砍亂殺野生生物
(2)保護環境,防止生态破壞和環境污染
(3)完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關法律法規
(4)建立自然保護區
免責聲明: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公共信息整合,純公益分享,内容僅供學習與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沒有找到原始出處,故暫未注明資料來源,敬請諒解!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